分享

"中国法官十杰”——李昆仑

 数字人生6688 2013-07-17

· www.sdchina.com   来源:聊城政务网  2011-10-14 14:18:20   

   这是一次特殊的办案,为了一起案件的执行,定远法庭庭长李昆仑要做一次化妆侦察,她要调查清楚被执行人真实的财产状况。

  事情缘于一起债务纠纷,原告金某将欠钱不还的王某告上了法庭,法院经调查审理后判决被告王某败诉,归还全部债务,但王某却拒绝偿还,金某便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按照法律规定,金某应当向法院提供被执行人确有财产可供执行的证明,法院才能启动强制执行程序。

  山东冠县人民法院定远寨法庭庭长李昆仑:

  “你让她去提供这个财产(证明),作为这个当事人她是不现实的,所以说她无形中也确实给我有一定的压力。

  原告金某刚刚丧夫,生活无依无靠,看到金某的窘迫状况,李昆仑决心要帮助这对孤儿寡母。从此,李昆仑每天上下班都要绕到被执行人王某家附近转转,看看有什么可供执行的财产。

  李昆仑:“我发现被执行人的一个孩子吧,是未成年的,就是十七八岁左右,骑着一辆崭新的摩托车,而且那个摩托车也没有牌照。”

  由于被执行人十分熟悉李昆仑,可是这件事交给别人做她又不放心,于是有了李昆仑的化装侦察。此时的她考虑的不是自身的安全,而是如何使法律和正义落到实处。

  李昆仑:“一旦暴露了,如果真的是他的财产,一旦转移了,可能造成这个案子永远无法执行了。”

  这样蹲守到第三天,李昆仑确定那辆摩托车的确是王某刚刚购买的,当即给予强制执行,将摩托车推回了法院。没想到,当天深夜,李昆仑家就来了个不速之客。

  李昆仑:“你今天不放车,那明天你这个法官就当不成,丢管免职你就等着吧。当时在家里面,我也没有客气,我说对不起,我是法官,但是法官也不是官,因为不是官,所以我不怕丢官免职,如果我这个法官,因为执行这个案子,我这个法官都做不成了,那对不起,一直到我免职以前,我肯定会把这个案子执行到底。

  李昆仑的无畏来自于对法律的执着,1995年全国法院系统扩编招考法官,李昆仑考入了冠县法院,从烟庄法庭到兰沃法庭再到定远法庭,一个比一个偏僻,一个比一个艰苦,但她在基层法庭却一呆就是11年,办理的2100多起案件,每一起都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但在她看来,这都是自己份内的事。

  铁面女法官的酸甜苦辣--------------------------------------------------------------------------------

  由最高人民法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2005年中国法官十杰评选活动2月26日下午在北京揭晓,作为我省的唯一候选人,冠县人民法院定远寨法庭庭长李昆仑从33名候选法官中脱颖而出。当她站在领奖台上,接受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的颁奖时,有谁会想到一个女法官在基层法庭工作11年的苦辣酸甜呢?

  ◆人物简介

  李昆仑,女,35岁,1995年考入冠县人民法院工作,现任冠县法院定远寨人民法庭庭长。

  11年来,李昆仑一直在冠县基层法庭工作,走遍了辖区10个乡镇的几百个村庄,办案高达2100多件。因成绩突出,李昆仑年年立功受奖,先后被授予“全国人民法庭优秀法官”等多个荣誉称号;2005年被确定为全省政法综合治理和“平安山东”建设重大先进个人典型;2006年2月26日,被评选为中国法官十杰。

  苦

  “林妹妹”变成“拼命三郎”

  在冠县人民法院,一提起李昆仑,几乎每个与她共过事的法官都能讲出几件事:为了解被执行人财产情况,她能化装到人家门前蹲守;为执结案件,她能深夜冒险到被告家里;族间械斗,她赶过去立马就给平息了……像这种硬邦邦的故事,在李昆仑身上还有许多。

  在这些同事们看来,在基层法庭工作了11年的李昆仑简直就是个“拼命三郎”。但有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拼命三郎”,在上大学时还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呢?

  记者在冠县法院定远寨法庭采访时,女陪审员刘庆华告诉记者,1998年,李昆仑在烟庄法庭工作期间,一位在外地工作的大学同学来看她,看见她蹲在食堂前的黄泥地上,一手拿馒头、一手剥葱叶吃午饭,硬是半天没认出她来。

  李昆仑后来向记者解释,上大学时,她留着一头长发,面色白皙,体重不到50公斤,看上去弱不禁风。因为爱好文学,几个女生常常抱着小说聚在一起探讨,读到感人的地方都能泪流满面,如果不是亲眼见了,谁能想到毕业没几年她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那时候,我在食堂吃中午饭,里面锅是黑的,苍蝇满天飞,打上份菜,常常会夹出只苍蝇,那种环境,逼着你改变。”据了解,李昆仑当时所在的烟庄法庭距县城十几里,地处黄河故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腿泥。

  法庭没有交通工具,李昆仑每天上班下班,下乡办案,都靠骑自己的自行车,有时一天需要奔波四五十里路。因为整天要进村见当事人,李昆仑说她那时候手脚年年冬天都要冻肿,有时候“脚冻得骨头都露出来”。下雨下雪,摔跟头更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李昆仑到村里送达法律文书,因路滑难行,回庭途中不小心掉到了河沟里,人和车都成了“泥猴子”。

  尽管环境艰苦,李昆仑在烟庄法庭却一呆就是6年,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由于工作出色,2001年底,李昆仑被任命为兰沃法庭副庭长并主持工作,2003年被任命为庭长,2004年底调任定远寨法庭庭长。

  李昆仑工作过的三个法庭,“别说是个女法官,就是男的,也不一定能呆住。”冠县法院院长张晓辉的评价是“在基层法庭这么多年,李昆仑从未因工作生活不便而提出调回院机关之类的要求”。

  辣

  动用了6位亲戚也没管用

  李昆仑曾告诉记者,她祖籍河北馆陶,出生在山东冠县。毕业后分配至冠县司法局工作的李昆仑经过半年准备,在1992年考取了律师资格。1995年全国法院系统进行公开招考,已是四级律师的李昆仑放弃了可观的收入和在县城工作的机会,说服家人,把不到1岁的儿子交给婆婆,全力复习,结果顺利考入冠县法院,圆了自己的“法官梦”。

  据刘庆华介绍,家住县城的李昆仑常常在周末、节假日主动到法庭加班,一有空闲就研究案件和法律知识。她与李昆仑共事几年来,没看见李昆仑去过一次美容院,没见她穿过一件华丽的衣服、戴过一件首饰,就连上街逛商店的次数都很有限,“都放在学习和工作上去了”。

  有付出总能得到回报,据冠县人民法院统计,从李昆仑出任法官以来,她的办案数量和审判质量在全院法官中一直名列前茅。但与成绩考核相比,法官的“道德操守”则是李昆仑更看重的一块牌子。

  在定远寨法庭,干警们口中有许多关于李昆仑廉洁办案的事情。书记员翟坤达告诉记者,2002年在兰沃法庭的时候,李昆仑执行一起标的额仅80元的伤害赔偿案,被执行人是李昆仑的亲戚,他动用了6位亲戚也没管用,弄得很长时间亲戚之间都很别扭。

  在执行另一起债务纠纷案件时,李昆仑化装成农妇,在被告人门前蹲守了三天,发现被告的孩子新骑了一辆崭新的摩托车,就对其实施了强制执行,将摩托车推回了法院。当天深夜,就有人找到李昆仑,扬言省里有人,如果不放车,就等着“丢官免职”。李昆仑的回答则是,“在我被免职以前,这个案子我会坚决执行到底。”

  除了严格要求自己外,她还在廉政方面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确保全庭干警文明执法、廉洁办案。为根治“吃请”顽疾,李昆仑带领全庭干警建起了干净整洁的“小伙房”,轮流值日、做饭,规定工作时间必须在“小伙房”吃工作餐,从根本上杜绝了接受宴请的现象。

  酸

  只有母子俩的“春节晚会”

  乍与李昆仑接触的人,感觉她不苟言笑,给人的印象似乎很“硬气”,而记者与其多次接触发现,庭上执法槌铁面无私的法官李昆仑,庭下也有女儿家的一片柔情。

  据了解,李昆仑从小与母亲相依为命,到法庭工作后,每天都得起早贪黑骑车几十里地,老母亲常常为她担惊受怕。每次出门前,老人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而每天不论多晚,老人都要远远地在路口迎着,等她回家。与记者谈起这个细节时,李昆仑转过头,半天没有出声。

  在定远寨法庭挂职的聊城市中级人民法院青年法官王岩告诉记者,李昆仑到法院工作时,她的儿子刚刚两岁,婆婆患有心脏病,独身生活的母亲又需要照顾,每天县城、乡镇两地跑,工作家庭常常无法兼顾。

  “没时间陪他们,每天回家我就多干点儿家务活,拖地、抹桌子,每周都进行一次大扫除,把家里收拾得很干净。”记者也注意到,李昆仑的办公室干净整洁,办公桌上一尘不染,而定远寨法庭从她来之后,“院子从一片烂泥地变成了一片小花园”。

  “庭长一个月工资只有700来块钱,买房子又欠下了几万元的债,加上她生活不规律、说话多,患了慢性胃炎和慢性咽炎,别看她天天谈笑风生,但她背后的许多难处,却很少和同事们说,而我们的事情,庭长却没少操心。”

  定远寨法庭书记员翟坤达说,2005年春节放假,李昆仑又安排自己在法庭值班,除夕夜儿子要和她作伴,结果,当晚因电视线路故障,母子俩连春节晚会都没有看到。同事们后来问起来,李昆仑说儿子拉起她的手,给她唱歌,办了一台只有母子俩的“春节晚会”。

  甜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

  王岩说,与工作、家庭相比,李昆仑心里想得最多的还是群众,“同样的案件,她总是比别人多替当事人想一些、做一些”。

  在兰沃法庭期间,李昆仑和同事们挤在一间屋里办公,却腾出一间房子作为当事人的休息室。到定远寨法庭后,她更是在一楼审判庭旁边设立了休息室,为当事人安放“便民桌椅”,设置了饮水机、报夹、墨水、纸和笔,并设立了“法海导航”宣传栏和法律文书公开栏,普及法律知识,接受群众监督。

  记者在定远寨法庭采访时看到,每间办公室门口都挂着一个“工作牌”,写着每个工作人员的姓名、职务、动向(在岗、出差)和联系电话。“为您服务,请您监督”成为该庭“工作牌”、“联系卡”上反复出现的字眼,而李昆仑也把自己的手机号印到了上面。这张小小的联系卡如今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贴心热线。

  廉洁办案、公正无偏让群众心服,方便群众、热心为民则使李昆仑成了百姓“值得信任的人”。由于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地方,李昆仑审理的案件也多是一些传统民事案件,但当地的当事人法律知识缺乏,诉讼能力较差。李昆仑每次办案都争取调解,即使审结也争取做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

  李昆仑认为,“如果每天我能让我经手的案子非常圆满地解决,一个家庭和睦了,一个村庄平静了,一个地区安定了,那么这个社会就和谐了。”

  通过与农村群众建立深厚的感情,李昆仑摸索出一套独到的农村工作经验。案子无论大小、难易,她总是能发挥女性善解人意的特点,耐心细致地做调解息诉工作。十多年来,她审理案件2100余件,调解、撤诉率达75%。她还创下了连续五年无上诉案件的纪录。

  因为工作出色,李昆仑先后被授予一大批荣誉称号;2006年2月26日,更是站上了2005中国法官十杰的领奖台。但在李昆仑眼里,所有的金杯、银杯都不如百姓的“口碑”。而这个“口碑”,李昆仑已经得到了。

  法官李昆仑的故事

  ——山东法院群英谱之一

  李国栋

  人物素描:

  李昆仑,山东省冠县法院定远寨法庭庭长。2005年,她被记个人一等功,并被授予“山东省优秀法官”、“全国人民法庭优秀法官”等荣誉称号,省高院、聊城市委分别作出向她学习的决定。“法律人的尊荣,在于法律人的寂寞”,面对鲜花和掌声,她始终保持着冷静与淡定。

  在干旱贫瘠的黄河故道,李昆仑向我们介绍起一种叫“死不了”的小草,在她爱惜的眼神里,笔者读到了一种坚韧。

  1995年5月,24岁的李昆仑通过考试调入冠县法院,被分配到距县城十几里外的烟庄法庭工作。当时,法庭只有几间瓦房,夏天,苍蝇蚊子满天飞;冬季,仅靠一个煤球炉取暖。法庭没有交通工具,上班下班,进村办案,全靠自己的自行车,有时一天需要奔波50多里路。

  艰苦的环境,磨炼出了她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吃苦耐劳的品格。李昆仑在烟庄工作了六年,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2001年底被任命为兰沃法庭副庭长并主持工作,2003年被任命为庭长,2004年底调任定远寨法庭庭长。她工作过的三个法庭,两个地处土地沙化、风沙弥漫的黄河故道,一个地处寸草不生、饮用水难寻的盐碱地。她的职务在一步步晋升,工作的法庭却一个比一个偏远。担任法官十余年来,她每年审理案件百余件,有的年度结案300多件。在冠县法院办公楼门厅,有一个业绩考核图板,考核成绩最高的,多年来都是同一个人——李昆仑。

  采访期间,笔者到她曾经工作的烟庄、兰沃法庭原址感受当时工作的环境与条件。在干旱贫瘠的黄河故道,李昆仑介绍起一种生命力极强、当地方言叫“死不了”的野草,在她爱惜的眼神里,笔者读到了一种坚韧。

  聊城中院院长魏学平说,同样一起案件,她总是替当事人多想一些、多做一些。

  在定远寨乡驻地最繁华的十字路口,立着这样一个交通指示牌:“法庭,前方500米”。这是李昆仑为方便当事人寻找迁入新址的法庭而特意设立的。在定远寨法庭,为当事人着想、方便群众诉讼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2004年12月,冠县法院接到一份从福建寄来的离婚诉状,案件被转到定远寨法庭承办。李昆仑了解到,因生活习惯、性格脾气差异,丈夫范某经常打骂、虐待妻子赵某,并威胁赵某,若她回福建老家,就拿刀捅她。赵某不堪折磨逃回了福建,并提起离婚诉讼。赵某心存顾虑,不敢只身来冠县诉讼。李昆仑数次与她电话交流,才打消了她的疑虑,答应前来诉讼。

  2004年12月12日,赵某来到冠县,李昆仑亲自将其接到法庭。经调解结案后,赵某担心回家路上被范某拦截滋事,不敢走出法庭半步。李昆仑又将赵某送到40里外的长途车站。临上车前,李昆仑再三叮嘱赵某:“你到聊城、济南和老家这三个地方时,一定要用手机给我各发一条平安短信。”赵某感动得泣不成声。之后几天,李昆仑如期收到了三个“平安短信”,“一块石头”才在她心里落了地。

  在聊城中院,有本同事们记录下的名叫《李昆仑事迹选》的小册子,记载着50多个类似“三个平安短信”的李昆仑的故事。聊城中院院长魏学平说,同样是公正地审理案件,她总是比别人替当事人多想一些、多做一些,而恰恰是多做的这一点点平凡的事情,体现了她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李昆仑常说,作为一个法官,允许当事人对你的裁判本身提出意见,但决不允许对你的品质和人格产生怀疑 “不拿神圣的法律和个人私情做交易”是李昆仑一贯坚持的底线。在执行一起标的额仅80元钱的牲畜伤人损害赔偿案件中,被执行人顾某拒不执行。李昆仑找他谈话,顾某说,“咱们是远房亲戚,区区80块钱,你抬抬手就过去了。”李昆仑坚决地说,“执行生效的法律文书是你的义务,我没有权力免除你的义务;你实在没钱,我可以替你垫上,但不拿钱是不行的。”最后该案强制执行完结。事后,李昆仑路遇顾某时,他总是低着头,有些不好意思,但私下却夸奖自己的这位亲戚是不徇私情的“现代女包公”。

  面对强权与威胁,李昆仑就像她的名字一样,正气凛然,从不屈服。在一起执行案件中,被执行人的女儿扬言自己省里有人,如不解除强制措施,就等着丢官罢职。李昆仑却说:“我不是官,也不怕丢官免职。但是在被免职以前,我会坚决执行到底。”在院领导的支持下,李昆仑最终顺利将案件执结。

  冠县法院是一个保持着建院55年来无刑事犯罪和重大违纪的优秀群体,而李昆仑正是这个优秀群体中的最杰出代表。

  定远寨法庭走廊上,有这样一条提示语:“法官的作用就是在他面前的当事人之间实现公正。”李昆仑工作过的法庭都地处经济欠发达的地方,审理的案件也多是一些传统民事案件,但这里的当事人法律知识缺乏,诉讼能力较差。李昆仑说:“理清法律关系,作出正确裁判并不困难,但让当事人接受这种裁判结果,真正服判息诉却并非易事。”

  在条件艰苦的基层法庭工作了十余个春秋,李昆仑与农村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也摸索出一套独到的农村工作经验。案子无论大小、难易,她总是能发挥女性善解人意的特点,耐心细致地做调解息诉工作。十多年来,她审理案件2100余件,调解、撤诉率达75%。她还创下了连续五年无上诉案件的纪录。

  2002年,她担任兰沃法庭副庭长并主持工作后,作出了“一日立案,一月结案,公正裁判,及时执行”的十六字承诺。她探索出的法庭规范管理的新路子,成为全市法庭工作的亮点,被中院推广。2004年调任定远寨法庭庭长后,她克服重重困难,自筹资金10余万元,完善了内部设施,改善了办公生活条件,首批通过了省高级法院“五化”法庭验收,并荣记集体二等功。

  冠县法院院长张晓辉说:“李昆仑从未因工作生活不便而提出调回院机关之类的要求,她深深地热爱法庭工作这项事业。”

责任编辑:谭静

     分享到: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搜狐微博 网易微博 人人网 QQ空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