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翘武谈治疗胃脘痛的对药十配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3-07-17
 
   胡翘武系安徽中医学院附院内科主任中医师,耕耘杏林六十载,精于医理,更善辨证,处方用药紧扣病机。在治疗胃脘痛时,经常选用对药,巧妙配合,或起协向作用,或能相互纠正其偏性,或取相反相成之意,应手取效者甚多。现举其常用之十对药物,介绍如下:
   胡翘武主任中医师在治疗胃脘痛时,经常选用对药,巧妙配合,或起协同作用,或起其相互纠正其偏性,或取其相反相成之意,应手取效者甚多。胡老常用的十对药物是:1、温散止痛类:高良姜、香附,适用于感寒饮冷而致本病者;2、化淤止痛类:①丹参、降香;②蒲黄、五灵脂;③川楝子、玄胡索,适用于胃痛日久,血淤络阻者,随病机之寒热深浅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对药。3、补虚止前类:①白芍、甘草;②百合、乌药。适用于胃痛日久,中虚之机大多为胃阴不足,燥土失濡而致,故当以酸甘缓急为主,适当配伍小量理气而不伤阴之品。4、寒热夹杂类;①焦山栀、淡附片;②黄连、干姜;③黄连、吴茱萸;④乌贼骨,大贝母。适用于寒热夹杂症者。疗此之痛,又当寒热并投方能有济。否则定有顾此失彼之弊。
l  温散止痛类
   胃脘痛以感寒饮冷而致者较多,故散寒止痛为最常用之法,良附丸即为对证良方。
高良姜、香附:
高良姜辛辣芳香,温热行散,长于温胃散寒、行气止痛、健胃消食;香附辛散苦降,药性和缓,为理气之良药,功能通行三焦,疏肝解郁,善行血中之气而具理气活血止痛之用。二药合用,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之效良。适用于胃寒气滞、脘痛而兼胀者。常用量:高良姜6~10g,制香附6~10g。寒甚者多用良姜少用香附;气滞为主,重用香附,少取良姜;若寒凝气滞相当,二者等量。
2  化淤止痛类
   胃痛耐久,无不血瘀络阻,一般止痛药物则少效,非化瘀活血者无功。随病机之寒热深浅不同,又有不同的化瘀止痛之品。
2.1  丹参、降香
丹参味苦微寒色赤,入走血分,擅活血凉血化瘀、行气止痛;降香味辛性温,功能活血止血定痛。二药合用,行气活血凉血化之力互补。适用血瘀于胃脘刺痛较轻而偏于胃热者。常用量:丹参3~15g,降香3~6g。
2.2  蒲黄、五灵脂
   蒲黄味甘性平,辛香行散,专入血分,擅凉血止血,活血消瘀;五灵脂味咸性温,亦入血分,功专活血行瘀,行气止痛。二药配伍,通利血脉、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大增。凡胃热血瘀,胃中刺痛较剧,兼有出血者,宜乎此对药。常用量:蒲黄5~10g,五灵脂3~8g,均需包煎。
2.3  川楝子、玄胡索
   川楝子苦寒降泄,疏肝气、清肝火、除湿热、止疼痛;玄胡索辛苦温通,既入血分,又入气分,专于活血散瘀,行气止痛,善治一身上下诸痛。二药相配,清热除湿、行气活血止痛作用明显。常用于肝胃不和,脘痛兼有灼热口苦、嗳气患者。常用量:川楝子10~15g,玄胡索3~10g。
3  补虚止痛类
   胃痛日久必虚,是其必然。考中虚之机大多为胃阴不足,燥土失濡而致。疼痛时治当和营养阴或酸甘缓急为主,适当配伍小量理气而不伤阴之品也非常必要。
3.1  白芍、甘草
   白芍酸苦微寒,擅长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甘草味甘性平,功能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缓急止痛。二者配伍使用,则和营通络、柔肝缓急止痛之功明显增强,而且酸甘相合,有化阴调营之妙用。凡属中虚失荣,肝胃不和,胃脘胀痛等皆可选用,尤宜于胃脘阵阵绞痛而偏于热象者。而炙甘草味甘微温,多用于虚证、寒证,故对于脾胃虚弱,脘痛绵绵者,每选炙甘草、炒白芍相伍为用。常用量:白芍10~20g,甘草5~l0g。
3.2  百合、乌药
   百合味甘微寒,长于润肺止咳、清心安神、健脾胃、强肾阴;乌药辛温,长于行气散寒止痛。两者配伍,相反相成。适用于胃阴虚之胃脘隐痛、饥则痛甚、口干舌燥者。常用量:百合10~30g,乌药3~10g,且百合用量通常须3倍于乌药。
4  寒热夹杂类
   寒热夹杂是胃脘痛又十种证型,或由邪热内蕴外感寒邪,或积寒日久化热,或其他病机的转归。疗此之痛,又当寒热并投方能有济,否则定有顾此失彼之弊。
4.1  焦山栀、淡附片
   焦山栀味苦性寒,善清三焦之火邪而除五志之郁火,又能凉血解毒除湿;淡附片辛甘大热,功擅祛寒止痛,温脾肾之阳,回阳救逆,;常用于阴寒肉盛,脾阳不振,脘腹冷痛或伴大便溏泄等症。二者相伍则适用于寒热交错,胃痛时轻时重,或有瘕聚出没者。常用量:山栀3~10g,附片3~6g。
4.2  黄连、干姜
   黄连味苦性寒,功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尤以清泻心胃之火见长,宜于胃热呕吐、消谷善饥者;亦可用于因湿热而致之泄泻、痢疾等证。干姜味辛性热,善能温中祛寒,优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等证。二药相伍为用,宜于治疗胃热脾寒之胃脘疼痛,心下痞满、大便溏泄者,常用量:黄连1~5g,干姜3、9g。
4.3  黄连、吴茱萸
   黄连味苦性寒,功能清热泻火,解毒燥湿,用于肝胆火旺,以之泻心火,即“实则泻其子”之意;吴茱萸味苦辛热,功能温中止痛,解肝经郁滞,降逆止呕,可用于脘腹冷痛、疝痛等,还可用于胃寒所致的呕吐吞酸等证,同时吴茱萸还能制黄连之过于寒凉。二药合用,辛开苦降,一寒一热,相反相成,适用于肝胆郁热而胃寒之脘胁疼痛、嘈杂泛酸兼有呕恶者。常用量:黄连1~5g,吴茱萸2~5g,不必拘于黄连:吴茱萸为6:1的比率配伍运用。若热重寒轻取黄连多于吴茱萸,反之,吴茱萸多于黄连。
4.4  乌贼骨、大贝母
   乌贼骨咸涩微温,长于收涩止血,涩精止带、制酸,内服或外用于外伤出血、肺及胃肠出血及崩漏等多种出血证,因其又能制酸,常用于溃疡病、疼痛泛酸等。大贝母味苦性寒,长于清热化痰、散结解毒。二药参合功擅泄淬肝火、清热制酸、和胃止痛,适用于胃脘疼痛泛酸、口中臭味,诸药疗效不显者。常用量:乌贼骨15g、大贝母l0g。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