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翘武对胃脘前辨治与用药经验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3-07-17
胡翘武对胃脘前辨治与用药经验
范  刚
 
   胡翘武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中医师,岐黄生涯60载,既有高深的理论造诣,又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活人救危无数,倍受爱戴,而且还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良师益友。现仅就胡老对胃脘痛的辨治与用药作一介绍。
   胡老认为,胃脘痛是指以胃脘为主要对象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疼痛、胀满等症状而言,不包括肝、胆、脾等邻近脏腑所有的疼痛在内,然而胃腑之病,有些不是独立形成的,也会涉及到肝脏,叫做“肝胃同病”;涉及到胆,叫做“胆胃不和”;涉及到脾,叫做“脾胃不和”;牵涉到肠,叫做“胃肠同病”等等,因此,在治疗上应当有所侧重。西医学以病名为主,中医学虽有病名,但仍以辨证为主,所以西医的病名,可作为参考,而不能盲目套用或对号入座。胃为水谷之海,它的功能是以腐熟水谷、摄纳精微供脾转输、排泄糟粕为己任。胃腑以通为顺,这是治疗胃脘痛的基本原则,但是通的方法有多种多样,不一定泄腑通便就行。
胃脘痛的辨证论治,其分类可依循虚、实、寒、热、气、血、阴、阳八个方面进行。胡老依据自己数十年的论治经验,独树一帜,兹分述如下:
1  中阳虚衰、寒邪内阻类  症见:胃脘冷痛、得温熨减轻,遇冷加剧,饮食减少,食后胃脘即胀痛,伴见形寒肢冷、手足欠温;或脐腹冷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缓或沉迟。胃腑赖胃中阳气以推动运行所贮之水谷。中阳虚衰则胃中阳气不足,而见胃脘冷痛,食少,食后胃脘胀痛;中阳虚衰、寒邪内阻,故形寒肢冷、手足不温,或脐腹冷痛,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细缓或沉迟。为中阳虚衰,寒邪内阻之象。治以温阳补虚、理气助运,方选附子理中汤加味。药用熟附子、淡干姜、党参、炙甘草、炒白术、茯苓、炒谷芽、麦芽。全方药精力专,配合得法。新病者,若兼有风寒外感之象,如恶寒发热,加桂枝以表散风寒,而成内外兼治之功;若里寒盛者,加肉桂以助附子、干姜的温阳之力。若兼泛吐清水,加陈皮、半夏以和胃燥湿降逆;呕吐酸水者属肝木相乘,加淡吴萸、煅瓦楞以温散肝郁;和胃制酸。对于久病者,尚须加用活血药如川芎、苏梗、苏木,而不必待舌质出现紫斑、或瘀点,诚如《<类证治裁》所述“久痛则血络亦痹”。胡老据多年的经验亦指出,久痛病必入络,加用活血药能大大提高原方剂的温阳补虚、理气助运之效。
2  胃阴不足、气滞血瘀类  症见:胃脘灼热胀痛、时作时止,痛势不甚,口干思饮,嗳气、但无酸腐臭气,舌底或舌边嫩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兼数。由于胃阴不足,肝气乘之,胃中气滞则致血瘀,故胃脘灼热胀痛,痛势不甚;阴津不上承,则口干思饮;气滞甚则嗳气,因无宿食停滞,故无酸腐臭气。舌底或舌边嫩红、苔少或无苔,脉弦细兼数,均为胃阴不足、气滞血瘀之象。治以滋养胃阴、调气活血,方选益胃汤去生地、冰糖(滋腻之品易碍胃)合丹参饮、五花汤加减。药如:北沙参、麦冬、玉竹、百合、紫丹参、茜草,佛手花、川朴花、绿梅花、玫瑰花等。对胀痛较甚者,可配以四逆散,但柴胡量应小,以不超过3g为宜;枳壳辛温而燥,可易为金橘叶。若兼有嗳腐吞酸者,加生谷芽、麦芽、神曲以理气消导。胡老对此类型应用理气药特别慎重,一般都选用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如川朴花、绿梅花、玫瑰花等质轻味淡之品;慎用苦寒药和香燥厚味之品,如柴胡、乌药、枳壳、厚朴等;消导药亦生用,以免炒后温燥耗伤阴液。
3  胃实积滞、气滞类  症见:胃脘胀痛剧烈,拒按,嗳气酸腐臭味、或口臭;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便秘,或大便溏垢奇臭,舌红、苔黄厚或黄燥、或干黄,脉弦滑有力。此类型系胃脘痛实证,由于胃中燥热,内停宿食得以腐化,燥热、宿食两实相争,故胃脘胀痛剧烈;若胃气上逆则嗳酸腐臭气,或吐食物;吐食或矢气后胃中实邪暂得祛除;故痛减;胃中宿食移于肠间故便秘或大便溏垢奇臭。舌红、苔黄厚或黄燥,或干黄,脉弦滑有力,均为胃中积滞、气滞内阻之象。治疗应以消食导滞为主,方药:轻证选用曲麦二陈汤或保和丸加槟榔,药如神曲、麦芽、山楂、谷芽、茯苓、陈皮、半夏、莱菔子、槟榔等;重证选用小承气汤加槟榔或枳实导滞丸加减,药如大黄、枳实、厚朴、槟榔、黄连、神曲、白术、茯苓,若伴有发热者,酌加黄芩以泻热。
4  中虚水温、痰、阻、气逆血瘀类  症见:胃脘胀满隐痛,以胀为主,胃中有蛙鸣声,或行动时有震水音,嗳气,或呕吐清水痰涎,大便滞下,舌苔厚腻,或白滑,脉实有力。偏阳虚者,伴见形寒肢冷,手足不温;偏阴虚者,伴见口干思饮,形瘦舌红;偏气虚者,伴见精神疲乏,气短,语音低细,或伴内脏下垂。由于脾胃虚弱,运化乏力,水谷不能化为精微,反而变生水湿、痰浊,而这些病理产物又阻滞脾胃气机,故致气逆,气逆进一步致血瘀。因此,本类型的症状以胃中水湿痰阻所表现的胀满隐痛,以胀为主,胃中有如蛙鸣之声,行动时水湿痰浊震动,故有震水音;胃气上逆则呕吐清水痰涎;脾胃虚弱,传导无力故大便滞下。舌苔厚腻或白滑,脉实有力,为水湿痰浊内阻、气逆血瘀之象。而由于患者素体偏颇之不同,又有阳虚、阴虚、气虚等临床分型之别。治法:偏阳虚者,治以温阳利水,加理气活血,方选苓桂术甘汤合丹参饮,药用桂枝、茯苓、白术、炙甘草、丹参、檀香、砂仁等。《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正当此任,丹参饮理气活血。偏阴虚者,治以滋阴利水,加理气活血,方选猪苓汤合失笑散加丹参、茜草,药用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肢、蒲黄,五灵脂、丹参、茜草。偏于气虚者,治以升阳益胃举陷,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之属,药用炙黄芪、焦白术、茯苓、党参、当归、柴胡、陈皮、炙甘草、升麻、桔梗,对于伴有内脏下垂者,亦可配合针灸治疗。一旦下垂的胃腑回复正常位置,则能复其受纳传导之常职,诸症告愈。本类中的三型,若伴有饮停胸膈从而出现胸闷胸痛,但虚象不甚者,可配用大陷胸汤。
   另外,胃与脾同为后天之本,职司水谷精微之传导运化,二者位居中州,而中州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因此调畅中州之气机,复其升清降浊之常态,对治疗胃脘痛有特殊作用。胡老每在分类辨证的基础上,无论新、旧、久、暂,均选加升清降浊之品,以促其职。偏于阴虚胃热者,升清选用葛根、柴胡、荷叶、升麻、防风、桔梗;降浊选用半夏、竹茹(呕吐者选姜汁制)、枇杷叶、旋覆花、枳壳(常配桔梗同用)。偏于胃阳虚或胃寒者,升清选用羌活、防风、桔梗;气虚加黄芪;降浊选用法半夏、降香、檀香等。可根据病情酌情选用升清和降浊之药各1~2味配合组方。
 
 
 
 
 
 
 
(责任编辑: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