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安医家余国珮对燥湿二气的认识

 昆山同德堂邹羿 2013-07-17

周雪梅陈雪功

(安徽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学院中医诊断教研室安徽230038)

关键词:新安;余国珮;;湿

中图分类号:R228

 

燥、湿二气的病因、病机学说起源于秦汉,发展于金元,争鸣于明清。清·黄元御《四圣心源》医家识燥湿之消长,则仲景之堂奥可阶而升,强调辨别燥湿为辨证论治的捷径与升堂入室的台阶,将燥湿之辨提高到纲领的地位。清代新安医家余国珮创造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燥、湿理法方药思想,其后石寿棠大加阐发。

1早期燥、湿二气的认识模糊

对于的认识,《内经》虽多处论及岁金太过,燥气流行”“金燥受邪,肺病生焉”“燥盛则干”“燥者濡之,但病机十九条中缺少燥气致病的条文。金·刘完素依据燥胜则干干于外则皮肤皴折,干于内则精血枯涸,干于气及津液,则肉干而皮著于骨的注解,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的燥气病机。清·喻昌认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秋伤于湿应为秋伤于燥,由此后世医家争论尤多,或谓伤于湿者秋之始,伤于燥者秋之终,或谓土无成位,湿无专证,或以燥为次寒,或以燥属火类,或以燥为虚证,由此温燥、凉燥、内湿、外湿,愈分愈细。

认识上存在混乱,而与之相对应的湿也存在着不确定性。《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又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也曰:“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王安道《医经溯洄集·四气所伤论》提出湿乃长夏之令,何于秋言之的疑问,但又作了秋虽亦有三月,然长夏之湿令,每侵过秋而行,故曰秋伤于湿的解释。

2余国珮对燥、湿二气的认识

清代新安医家余国珮在其《医理》《婺源余先生医案》等书中从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角度对燥、湿二气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

2.1外感内伤以燥、湿为本

余氏认为:“万病之源无非燥湿为本,化阴化阳为变,医者必察其变而治之,内外诸症尽之矣。在其《医理》一书中,开篇即论六气独重燥湿论,认为阴阳之气即燥、湿之气,燥、湿为天地之常,亦为天地之变。强调天人相应,疾病种类、药物性味和功用、辨证治疗及方药的运用都应随着气候寒热、水旱变化而变,人感受疾病如同自然界农作物易受干涝影响一样,有燥、湿之变,然燥、湿二气也可寒可热,余皆从二气化出,风、寒、暑、火四气都可兼燥或兼湿,六气皆可赅以燥、湿。

外感不外燥、湿两端,内伤亦然,血虚生内燥,气虚生内湿,内燥则外燥凑之,内湿则外湿凑之,燥、湿二气互相为病,实不啻同气相求。认为燥、湿与阴阳寒热虚实密切相关,阳盛则热而生燥,阴盛则寒而多湿;阴虚轻则生燥、盛则生热,阳虚轻则生湿、盛则生寒;寒、热、燥、湿可以互相转化。

2.2审证以燥、湿为提纲

在诊法上发明燥、湿闻诊和脉诊之法。闻以平仄二声辨燥、湿,如《医理·望闻问切论》说:“燥、湿二病合平仄,其义尤明”“凡湿病声必低平,燥病声必厉仄,多呻吟、干哕,化火则多言,或谵语妄动狂躁,……听之似有干涩不相接续之象。湿病其声似乎壅塞不宣而又低平懒言,又古谓瓮中作声。切脉以刚柔之别燥、湿,《医理·察脉神气论》说:所谓刚脉,即古人之所谓动、涩、紧、搏之脉也,按之坚硬弹指,尖滞括手之象,皆阴虚燥病之脉”;所谓柔脉,即古人所谓濡、软、滥、滑之脉,按之如绵丝湿泥,

软柔之象,皆属气虚湿病。凡物少气鼓撑,再经湿水浸渍,势必软滥不振,故以柔脉属湿

证候表现上余国珮不仅列举了燥证和湿证的临床表现,如湿证多壅肿、易腐烂、多浊脓秽水,燥证多跗骨、坚硬不变、最难穿溃、其体干、故难成脓;还记载了临床中燥证、湿证的真假之变,例举了燥湿真假的燥极似湿湿极似燥案例,如《婺源余先生医案·噎膈》第二案,载八十老翁患噎膈,胃阴告竭,肠胃枯涩,饮食阻塞难进反见口出涎沫,即是燥极似湿之象,绝不可因多吐痰涎而诊为湿证。又引郑殿一《温热明辨》中有留饮肠间,唇舌反燥,仍需治湿,其燥立转,此湿极似燥之一端,说明湿极似燥之证。

2.3论治以药物开阖润燥为挈要

在临床用药上必须注意药物的开阖之性,明确药体润燥与否。认为苦辛之味多开,气之温者多开,性之升者多开,味淡者多开,泻药多开,皆不利于燥证。酸咸之味多阖,气之凉者多阖,性之降者多阖,味厚者多阖,补药多阖,皆不利于湿证。凡药体软、多汁、多油者皆润,干脆、无汁、无油者体皆燥。尤其喜用二地、二冬、沙参、玉竹、当归、枸杞等药物治燥,燥属干涩之象,治之必用滑润之品,刚以柔治,指出燥邪既要治之以润,也要治之以滑。强调燥证日久伤阴耗液,须藉血肉有情,内伤之病尤重养阴润燥,欲作长明灯,须识添油法

余氏认为燥湿变化先于寒热,燥、湿二气可寒、可热、可虚、可实,无论外感还是内伤,燥、湿致病极为常见;以津液和阴血的盈亏变化确定燥、湿属性,结合兼寒、兼热、兼虚、兼实,将燥、湿做为辨证核心;并以药物质地的润燥来治疗临床燥、湿病证。

3余氏燥、湿论的评价

燥、湿须辨外感内伤和兼挟转化,斟酌虚实以治。温病对于燥、湿认识也多有发挥,根据时节不同分为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冬温、湿温、瘟疫、温毒、温虐等,但究其疾病性质而言,不外乎温热与湿热两大类,以温热不兼湿为主要表现的风温、春温、冬温、秋燥、冬温等容易化燥伤阴,表现出燥热特征,如风温为燥之病,燥则伤阴,热则伤津”“风挟温热而燥生”“风温为病,春月与冬季居多”;温热兼挟湿为主要表现的湿温、暑温、伏暑等病湿热交阻。其次秋燥也有温、凉之分,湿病也有寒、温分类[1]。说明温病学家也认识到燥、湿二气可发为诸多病证,也有可寒、可热、可虚、可实之变。然后世皆认为燥、湿论的观点出自石寿棠《医原·百病提纲论》[2],新安医家余国珮在其《医理》《婺源余先生医案》中系统阐述了燥、湿,其《医理》成书于咸丰元年(公元1851),早于《医原》成书年代[3],从两书书名、各论、条目、内容、行文等方面来看均有雷同,应该是石寿棠阐发推广了余氏燥、湿论。临床的病证千变万化,从燥、湿两端阐析病机,对许多病症的论治不失为高屋建瓴的重要方法[4],正如余氏在《医理·医主意论》说:“病虽多变,古人立名各别,其实不外虚实、燥湿为提纲,化寒、化热为转变。一任千变万化,治法总以燥、湿为挈要,兼寒、兼热为变通,再当酌其虚实,治之无有不效。余氏从病因病机学、诊法学、证候学及药性理论等角度对燥、湿皆有具体阐述,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的理论和临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