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湿病的特点

 淄水渔夫 2012-07-10

湿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的隐袭性、症状的重浊性、气机的易阻性、病性的兼夹性、病位的广泛性、病程的迁延性等六个方面。

1、发病的隐袭性

湿邪为患,正如《刘纯医学全集·玉机微义》所言:“伤人于冥冥之中”,《张氏医通》曰:“湿气蒸熏,人都不觉”。因其发病缓,症状较轻,无风寒之凛冽,无火热之炎暄,初起不易被患者注意,一旦引起重视,则病时已久,病变较深,或波及他脏,就诊时又因他脏病证障人眼目,故易被忽视。

2、 症状的重浊性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湿》所说:“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所以湿邪为患,多有四肢沉重,周身倦怠,头重如裹等症。再之,湿性秽浊,因此又常把面色晦滞,带下腥臭,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或混浊,苔腻苔垢,作为诊断湿病的重要依据。

3、 气机的易阻性

湿性黏腻,为质阴有形之邪,已阻气机,《医源·切脉源流论》曰:“柔而遏者为湿邪”,“遏字足以赅之”。湿病因气机受阻,清阳之气不能畅达,故临床多见有胸闷脘痞、腹胀胁痛等中焦痞满,气机阻滞之症。如《时病论·秋伤于湿大意》所说:“因湿致病者,固属不少,如肿满黄疸淋浊等证”。

4、 湿病的兼夹性

吴鞠通以其切身体会,发出“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之感叹。湿病之兼症除影响他脏所出现的症状外,还有兼寒、兼热、兼暑、兼风、兼气郁、兼痰饮、兼食滞等之不同。又由于湿病的性质在寒热、虚实方面,存在着错杂、转化和真假等复杂的关系,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且临证时,确有些患者,所述之症状支离琐碎,不够典型,令人难以判断,故必须详为审视,认真推敲,方能悉其端倪。

5、 病位的广泛性

湿性弥漫,无处不到,故湿邪致病,内而脏腑,上、中、下三焦,外而四肢百骸,肌肉筋脉均可侵犯。《证治准绳·杂病·伤湿》曰:“土兼四气,寒热温凉,升降沉浮,备在其中。脾胃者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是故阳盛则木胜,合为风湿;至阳盛则水胜,合为湿热;阴盛则金胜,合为燥湿;至阴盛则水胜,合为阴湿。为兼四气,故淫泆上、下、中、外,无处不到。”湿病的病位较广,涉及的脏腑组织亦多。

6、病程的迁延性

湿性黏腻,胶着难去,不像热邪清之可除,风邪散之可去,寒邪温之可消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上不能也无法采取快速疗法,汗仅能微汗,下只可缓攻,补只可清补,其湿邪胶着,常喻为“如油入面”。故湿邪为患,一般病程迁延,症状缠绵,传变较缓。医家临证,不可操之过急,诚如《湿温时疫治疗法》所言:“若病家急于求成,医家急于建功,每见速死有之,而病之能痊,一无反复者,则百不见一二也。医家病家切宜慎重。”此言之确切,非临证有所体会而不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