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0-7岁“幼儿养性”,在七岁之前。 襁褓(0-1岁):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 孩提(2-3岁):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黄口(10岁以下):本意是雏鸟的嘴;指代婴儿。 少年:8-16岁“少年养正”,是由五个“一”组成。内五行,心、肝、脾、肺、肾;外五行,金、水、木、火、土。 束发(8岁以上):将头发束成一髻,用束发代指成童。 垂髫(tiao)(10岁女):幼童,古时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幼学(12岁以下):《礼记》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十岁上学) 总角(12岁以下):古代男女末成年前束发为两髻,形状如角,故称总角。《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豆蔻(13—14岁女):一种多年生植物。 笄(ji)年(15岁女):古代女于十五岁就把头发梳拢来,挽一个髻,插上叫做笄的首饰,叫笄礼。表示她已成年,所以女子到了成年,叫“笄年”,又称“及笄”。《礼·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青年之记,如木上之刻;老年之记,如沙上之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茅盾背过《红楼梦》、鲁迅从小背下《纲鉴》;辜鸣铭背下37部《莎士比亚》、杨叔子幼年熟背《四书五经》、杨振宁熟背《孟子》
著名心理学家朱智贤先生认为:“儿童个体智力发展史是人类种系智力发展史的缩影。” 陈琴老师的“素读”实验:第一为读熟,第二为背诵,第三为运用。 青年:17-29岁“青年养志”,志向、志气、志愿。 弱冠(20岁男):《仪礼·曲礼》男子二十岁称“弱”,到这个年龄就可举行冠礼。其时身体尚弱,故称弱冠。 结发(初成年):《汉书·施仇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 中年:30-50岁“成人养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 而立(30岁):《论语·为政篇》:“子曰:君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后来因此称二十岁为“而立之年”。《礼记》:“三十曰壮,有室。” 不惑(40岁):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礼记》:“四十曰强,而仕。”壮年,耳顺之年。 知命(50岁):本意指认识天命。《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礼记》:“五十曰艾,服官政。” 老年:60岁以上“老年养福”、传递,延续,福德。 花甲(60岁):古人用天干和地支相配来纪年,天干地支顺次组合为六十个纪序年号,故称六十甲子,也称花甲子或花甲。《礼记》:“六十曰耆,指使。” 古稀(70岁):唐杜甫《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礼记》:“七十曰老,而传。”
耄耋(mao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 中寿:七十为中寿 上寿:九十为上寿。 期颐(百岁之上):百岁为人生年数之极,故曰期。《礼·曲礼》上:“百年曰期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