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何为三伏天

 松柏林光139 2013-07-18



〈何为三伏天.〉

 

        伏/是避暑之意。从夏至开始.昼短夜长. 即进入最热时段三伏天。

        古人规定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干支纪日)即为三伏天开始日.第四个庚日中伏开始.立秋后第一个庚日末伏开始。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

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记载时间。

天干的数字有10个: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的数字是12个: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把天干与地支相配就得: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

交叉配合60次.故称60花甲子。

“三庚”就是遇上3个“庚”字.到第四个庚日为初伏。

由于天干是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

今年某一天庚日/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伏:分为初伏/中伏/末伏.做三伏。

        三伏是一年最热的时期.这是因为逐渐夜短昼长.阳光接近直射。但夏至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这时地面吸收的热.晚上又散发了一大部分。每天吸热多/散热少/积累下来一天比一天热;大约再过20多天到了三伏/天气就最热了。 三伏的日期是从夏至三个庚日后数到第四个庚日是初伏;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中伏天数不固定;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有6个庚日时/中伏为20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末伏;

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

 

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

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

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后的三伏天。

公元2013年为癸巳年.

农历6月6日为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初伏开始;

中伏今年是20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