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解读(连载十六) (34条) 三四、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二一、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 一、自下利与利遂不止 关于这两种下利,我摘录黄煌老师《经方100》中的解释:下利有轻重之别,轻者仅大便溏薄,或时干时溏;重者为泄泻不止(p204)。自下利就是“轻者”;利遂不止就是“重者”。 二、本条的“葛根黄芩黄连汤”在伤寒论体系中不很常用,争论也很少。不过,我却有不同的看法: 本条条文很明确:太阳病的桂枝证(发热,汗出,恶寒),利遂不止(被误下),喘而汗出,等。 与21条的下之后的症状是“脉促,胸满”。相比胸满和喘应该是同一症状的轻重的表现不同,喘比胸满更严重。 具体到方药上,前者是桂枝去芍药汤,后者是葛根黄芩黄连汤,根本不联系。考虑的21条在误下后没有“下利”这一症状,为了保护患者的胃气,把桂枝汤中的芍药去掉了(参看第280条:二八〇、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而34条联系到32、33条,似也应该也改成“葛根加黄芩黄连汤”为宜。(两者都以桂枝汤为基础)。一个“加”字,药物增加了很多。 葛根汤里有麻黄,这个药对“喘”有疗效(参看35条),所以也支持我的观点。 按照32、33的推广原则,则:如果患者的症状是本条的前半段,即“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那么,给出的处方应该是“桂枝加葛根加黄芩黄连汤”。这样,也与21条有联系了。 我的结论:本条有喘用“葛根加黄芩黄连汤”,无喘用“桂枝加葛根加黄芩黄连汤” 毛延升 2013-07-19(360doc首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