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从报表迅速的找到经营的特点所在?

 火龙吟风 2013-07-19

如何从报表迅速的找到经营的特点所在?

问题来自于立志于做 finance analyst 或者 controller,刚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选择大公司的财务部门还是四大呢?里面MrToyy的回答。
@郭亚凌在微博里也说:首次在伦敦路演,感觉颇深!在金融投资领域我们与发达国家差距太大了,抛开这些金融巨头的资金规模优势不说,仅其投资理念及对财务数据的熟练应用就让人佩服。仅简单依据过去的财务数据,就能推测出一家完全陌生行业和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真是不简单。

求教投资界与财务界人士,如何从报表中看出这些抽象的东西

这是一个好问题,抛砖引玉一下。

一般对陌生的公司,第一印象我是看三个,资产负债表,主营业务占比,毛利润。

资产负债表能够很直观的看出一个企业的业种,负债大的一般属于偏工业一类,负责小的偏服务一点,当然也不排除外包的模式。
重公司容易受到行业周期和季节性因素的影响,所以对于节气和宏观经济特别敏感,而且有很多隐性成本是可以通过操作会计手段或者利用会计规则来隐藏的,比如有些重公司名义上盈利的,但是实际上减去这些无法在报表中体现的成本后,其实是亏损的。

主营业务占比反映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般主营业务占比较高的,都在行业里面数一数二,主营业务占比较低的,说明公司经营重心不够,估计有钱不知道干什么,哈哈。而且有时候,有的上市公司会通过其他业务收入来把财报装饰的漂漂亮亮~(我会随便乱说,人人网上一季度盈利是靠陈一舟炒股赚的?)

毛利润,毛利润体现了公司的产品竞争力,也从侧面反映了整体行业的竞争环境,你看那些快消品公司普遍毛利润都不错,而我们电商,一群人都在刀尖上过日子。毛利润越高说明产品溢价越高,不可替代性越强。当然也有可能通过压缩成本,薄利多销提高毛利率,不同行业逻辑方法不同。

接着,我会看收入增长比和净利润增长比,这两者的增长比会反映公司的整体发展水平,环比数据比同比数据更直接,后者有滞后性。
然后分析,是处于高速发展期,还是低速发展期,还是平台期,衰落期。也可以拉长时间周期(就是多找几个季度报表),来判断公司的上下行周期在哪里,是否受到较大的节气因素,以及跟同行业其他公司比较,来毛估公司在行业内的发展速度。总之,收入增长比和净利润增长比要体现作用,需要纵深两个方面来比较。

接着,还要看三费,研发费用、管理费用、营销费用。这三者直接影响了公司的净利润,所以很多时候有的公司喜欢在这里面搞名堂。研发费用要看能不能转入资本,什么时候转入资本,那很有可能出现公司的业绩拐点。管理费用要拉长来看,是否均衡,如果出现较大变动,可以多看看新闻,是否公司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变动,否则内部管理可能出现了问题。营销费用,要看跟研发费用是否合的上拍,一般是负相关关系,拉长来看,是波动性的还是线性增长的, 如果营销费用持续增高,说明这个公司产品粘性不够,必须要靠销售推动。

接着还有,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和库存周转天数,这两者在零售行业中特别重要,天数小说明周转快,上下游都配合的很好,供应链管理上佳,如果天数大,很有可能出现了下行的经济周期,或者管理水平下降,甚至公司出现负面新闻或者被其他产品替代等等。

然后还有税,税金跟收入是否匹配,有没有补贴,这个我了解的不多,等待高人解答。接着还要关注一下,长期待摊和递延,这个可以通过操作手段,来提高净利润。还要关注无形资产和商誉,有的公司在这两个会计目录上注水,然后给人一种资产负债表很健康的感觉。

最后,说了这么多,其实我自己也没做的这么细致,大部分都到第二三步就结束了,因为我发现个问题,似乎好公司都不需要看报表,而坏公司看了报表也没用。我更关注公司产品端实际体验情况,以及一些八卦消息,别小看这两样,有时候这比数字准多了。

最最后,不同行业的公司,对数字使用的解读逻辑是不同的,还是要靠报表外的内容来保证分析的方向。

期待更多审计大牛,财务大牛解答,呵呵。

 

单纯通过财务报表是很难推断出一家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的。如同以上诸位所说,一份真实的财务报表能准确反映一家企业的经营特点。而具体的经营模式需要专业人员对于某些行业长时间的浸淫,并结合该企业的经营特点推断出来的。我所认识的世界级投资机构的高级管理者们,有的不仅是多个行业的诸方面之了解,还有对各国的政策和法律的熟悉,结合他们对于公司治理的经验,借助一些关键性数据,不难推测出一家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模式。

关于正面的财务分析,@Cody 的答案已经提到了不少。基于刚好认识中概做空风潮中一些中方的调查机构,我可以结合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段子,说说如何从财务报表中判断一家公司是否有问题。纯粹一家之言。

东南融通和毛利率

中概股做空风潮中最大的战利品东南融通(LFT),在同业机构的平均毛利率只有35%~45%的行情下,连续几年超过60%的毛利率显得十分扎眼的。当然类似苹果这样的高科技公司或者辉瑞(云南白药?)等一些医药企业,由于拥有绝对的技术优势和专利优势,能够在价格和成本上拥有极高的主动权,拥有很高的毛利率并非无稽之谈。

实际上香橼(Citron)在20115月份的有力报告之前,曾经连续一年在东南融通季报发布后撰写报告做空该公司。因此,差不多在114月前后,我特意致电了一些东南融通的客户。实际上由于技术上的优势和领先的服务系统,当时东南融通的报价比其主要竞争对手宇信易诚等要略高一些,但并不具备有绝对优势。因而香橼所攻击其毛利率存在问题算是找到重点了。

接着,由毛利率衍生出来对于东南融通的进一步调查中发现,东南融通的员工平均成本远低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我的一个朋友当时刚好在东南融通担任中层干部,通过他的渠道了解到,东南融通在招收大学毕业生时的起薪在同业内算是具备竞争优势的。在此基础上,拥有8000人员工规模的龙头企业的平均用工成本低于同行业的其他对手,显得不合常理。进而便有了关于东南融通员工雇佣方式的质疑。实际上中国软件服务和外包业界,在员工雇佣时都会采用类似人事外包的政策,借此降低人员的服务成本。而东南融通的问题在于,他将自己的员工外包给了和自己处于同一家大楼的另一个软件企业。而这个软件企业的股东结构和主要客户与东南融通并无二致。于是,重大关联性交易未披露的行为,已经让东南融通在投资界的信誉丧失。当然,东南融通管理层对于做空机构的质疑,暴露出很多经验的不足,让他们在接下来的几个月步履维艰。

接下来几个月,管理层在与审计公司的沟通和应对投资者关系过程中犯下了许多错误,导致他们的新业务接纳几乎停滞。而此时,作为压垮东南融通的最后一根稻草,另一个此前做空机构并未提及的财务数据——应收账款周期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于东南融通和很多银行以及保险界巨头的服务合同,都是以年度为单位,因此他的应收账款周期相对同类企业要略高几十天。而正是这略高的几十天,导致东南融通在做空爆发之后,根本无法及时的收回应收账款,使得支付几千人工资和奖金的现金流面临极大压力。大致在8月份的时候,我再从我朋友处知悉,该公司的许多团队已经有数月没有及时收到工资,大量的核心人员纷纷酝酿跳槽。大致在9月份的时候,除了少部分人员被转移到关联企业之外,大部分的东南融通工作人员离职,彼时距离公司被香橼大手笔做空不过4个月,而该公司在其时账面上仍然有近10亿的应收账款没有收回……

 

中国生物和应收税金

另一个有趣的案例是中国生物(CHBT)。导致该公司进入做空名单的关键性财务指标是应付税金。实际上该公司在财报中反馈的数字一直中规中矩,公司处于转型阶段,营收和利润虽有下滑,但每年仍然以较为稳定的速度增长。但公司写在财报上的应付税金总额,在其他数字中显得过于巨大。根据做空机构的计算,这一数字应是该企业6年半应交税金的总额。中国的税务机构显然不会为了支持企业而六年不收税。

借此,不难推断出这家企业的营业收入增长数字是有问题,多半存在虚增的现象,而公司的审计也不知道哪里来的灵感,在Balance Sheet中难以抹平的数字,统统丢到应交税金里面。当然,问题一暴露,他们的其他数据的不合理性随之浮出。与他们增势喜人的营业收入相比,该企业的的营销费用的增长有点过于小气。如果是声名在外的产品倒还好说,但双金牌营养品当时在市面渠道已经很难看到。旁观者也应该很难理解,一家公司在产品的市场越做越差的情况下,完全不用增加渠道投入和营销费用,他们的销售收入还能继续增加。从市场营销的层面而言,该公司并没有神级运作出现,最后也只有得出作假一说了。这家企业在中概股做空风波中名声不显,但是从他们被做空,到彻底退入粉单,统共也没花两个月。(我刚好认识做空CHBT的一个关键性机构的研究员)

嘉汉林业的世界级造假水平

做空风潮中,级别最高的企业当属嘉汉林业(Sino-Forest), 该公司最高市值达近百亿加币。从现在看来,陈德源先生和他的企业所创造的庞氏骗局,其水平之高明,手段之精巧,在世界资本市场历史上也鲜有能及者。

当时做空机构研究这家公司的切入点,算是在研究其他行业时较少用到的两个财务指标:生物资产估值和投资活动中现金流量(Cash Flow in Investment Activities)。通过计算嘉汉林业在财报中披露的这两个数字,很容易得出该企业在近几年投资购买林业资产时,存在明显的资金缺口。正常人多半也不会认为政府在卖地的时候给公司打了折扣。做空机构循此路线往下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了这家公司的诸多资产都被称为活立木,但实际上,嘉汉林业并不具备这些活立木林地的产权和使用权。或同时,在嘉汉林业的经营活动中,经常性出现的所谓林业中介(AI),最后也被查出是极不规范的关联交易或者虚假交易。(某种程度上是转移资金的必要手段)。最高潮时,数十家调查机构的人员涌入该公司的各个林业资产所在地,拿到了一系列无可反驳的证据。该公司在接下来一周的股价崩溃能够名垂青史,股价从25加币跌至零点几加币,市值缩减数以十亿加币计,该公司甚至让资本市场的传奇约翰·保尔森(John Paulson)血本无归。

顺带说几句关于生物资产估值在中国的有趣故事。当时有另一家在欧洲上市的类Sino-Forest的企业要被做空,切入点也生物资产估值存在问题。为证实此事,我特地找到了为该企业做生物资产估值的操作人员,来自一家世界级房地产和资产评估企业。他转述的生物资产估值的流程让人啼笑皆非:
a.
公司委托进行估值;
b.
他们的人到达其中一些林地;
c.
公司人员告知他们土地面积;
d.
他们在附近走上一遭,花费一小时 
e.
参考林地的市价进行计算;
f.
写报告,
而那块林地保守估计近万亩,即使是开车绕一圈,一天都不够。更何况多数林地在荒山野岭,如要细致测量,十几天都用不够。
不过后来关于这家企业的做空报告并没有现于市场。据我所知,当时包括做空机构的调查员和该公司的审计事务所,都派人前去实地考察,以辨真伪。很多到了现场的人员,后来都收到了当地的派出所的茶宴邀请,相关部门还致电他们的家人进行问候。

小段子:衣服品牌的存货周转快过奶茶店

还有关于存货周转周期的一个小段子。有两家服装企业赴美上市之初就被做空机构盯上。这两家来自东南沿海的中国服装品牌有个共性,他们的存货周转周期之短让人惊艳。根据计算,最快的一年他们的存货周转周期大约2天。我记得当时的说法: 作为一家服装品牌,他们的存货周转甚至快过大街上的奶茶店。只可惜这几家企业股价上市后便跳水,直到现在也没见他们涨回去,做空机构在没有充分做空空间的情况下,并没有施舍以更多的关注。

总结

上面说的几个段子还都真真切切发生过一遍,而外媒对于中国上市企业的财报水平的看低还真有凭有据。当然比之财务数据,真正让做空机构取胜的还是大量的无可反驳的事实和证据。

其实在美国市场上市的中国企业的财报水准已经不算低了,如果有人有兴趣详细分析中国创业板上各公司的财报,还有更多有趣的数字贻笑大方。当然,中国融资融券市场远没有美国做空市场这么发达,而中国企业在财务规范化方面实在任重道远。(当然中国股市的实质大家心中有数)。

回答和问题可能有些偏离,不过,既然有心者能从财务指标中推断出公司运营中的问题,那么在对于企业治理和行业知识充分了解的前提下,推断出企业的运营模式甚至管理方法,应该不是太困难的事情。而实际上对于很多顶级机构的投资管理者而言,并不存在完全陌生的行业。在日常工作中,除了专精的领域之外,不断阅读各行业各类企业的上市文件相信是很多用功的从业者的必修课。而要做到深入浅出,大巧无工,大量的实地考察,多渠道的收集信息和专家询问都必不可少。看似在会谈时他们在短短时间就能够推测出详尽的消息,在台下的功夫还真不是几句话能够解释的完。当然,如大多数行业一样,这里也有所谓天赋的存在。

 

好久没上知乎了,今天纯属路过,瞎扯两句。
兄弟:你在欧美国家看到的状况和中国国情是千差万别的!如果把公司比作一个人的长相,西方的财务报表相当于照相机的效果,而中国的财务报表顶多算个工笔画师,甚至是写意画派,多数时候看画和看人完全是判若人。

比喻没看懂,我再给你说个实例。去年经朋友介绍我给某省一家建材企业找资金,酒过两旬,对方董事长问我:黄总,你看咱们这款多久能打过来啊。我愣了一下,故意问他:咱这资产负债表好像不平啊,照常理:A(资产) =L(负债) + E(股东权益),但咱这些数据加起来不平啊。可能是借着酒精,董事长很痛快的接了一句嗨,这是我们城市商业银行的行长建议我改的,有可能是小孙(他们会计)没把数字调整好。 我也趁着酒劲赶紧回到“X董,来咱们把这些剩下的都咽了

 

问题很好,说明楼主在思考。

问题不易回答,因为财务分析本身是个因地制宜,随需而变的命题,不容易有一个100%完美的确定方法和框架来包容所有目的的分析,至少需要一本30万字的书才能够滴水不漏的面面俱到。我尝试着做一个概括性的回答吧。

在回答主要问题之前,先针对前面几位的回答阐述一点看法:

1
:财务分析是财务、会计和投资的基础,一般而言是公司财务或四大做过一段时间后的转型,需要一定的会计和财务基础。基础越牢固,分析的效果就越好,价值也越大。当然也不排除拥有天才智慧的人能够一眼看出财报中的价值亮点。但大概率角度,做过越多的财务工作,越知道报表是如何做出的,也越能更快更有效的进行分析。

2
:财务分析是依行业不同而不同的。不同行业差别巨大,所以没有统一的分析法来涵盖所有行业。比如金融业是高负债率行业,零售业就是低负债率的行业。网络IT公司是轻资产,制造业大多是重资产,等等。所以分析方法需要随而变。

3
:通过一份企业公开披露的完整财务报告或审计报告,是能够看出企业的经营特点、优势劣势及基本的商业模式的,这点无需置疑,否则财报的基本价值就丧失了。比如汽车主机厂的库存周转率都很高,因为其大多采用了JIT的商业模式。比如重型机械制造商的坏账准备都较高,是因为他们大多采用融资租赁的商业模式。有的公司靠高毛利生存,有的公司靠高杠杆,有的靠高速的周转率,各有各的模式。仔细的分析财务报告,是一定能够看出端倪和轮廓的。很多PE包括Pre-IPOIPO定向增发针对的机构投资者们,比如巴菲特等人,一定是通过财报来筛选其备选的投资企业的,所以财务分析是投资的基础风向标。

4
中国的财务报告的确较欧美企业分析价值较低(仅针对上市公司),但主要原因并不是中国公司会较多的弄虚作假。因为作为财务分析者,会很容易的找出财报中弄虚作假的地方而放弃对这家公司的深入分析。

中国财报分析价值较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财务会计水平职业规范程度较低、严谨性差,在会计处理上的随意性太大(非故意作假)。所以同样的公司,连续若干年的财务数据可比性程度就降低了,同行业内公司的横向比较价值也降低了。同样是500万的研发费用,其实质可能南辕北辙,去年和今年可能也差别较大,这就是现状。

下面进入正题,概括性的说一下如何从报表中看出企业的商业模式这些抽象的东西:

1
:财务分析的目的和动机很重要。


·         债权人的关注点,从高到低依次是:资本结构--》流动性--》成长性


资本结构显示了当前时点的企业债务风险;
流动性显示了企业曾经一段时期的资金营运情况,以此推断未来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现金流情况;
成长性考察未来和企业进一步合作可能达到的规模和程度。

·         投资人的关注点,从高到低依次是:(战略)成长性--》盈利性--》流动性

投资人最看重未来的收益是否增值,所以成长性和未来发展的产业空间是其最关注的,这与企业战略紧密相关。其次是盈利性,比如毛利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门槛和投资人的护城河。流动性, 前两者保证的基础上,确保有足够的资金。能适时的进行各种方式的融资。

·         潜在投资者的关注点(与楼主的问题相关性最高):核心竞争力。

(在这里要补充一点,大多数规范的机构投资者都有自己的专业行业投资区域,其背后也拥有一个很强的行业分析团队,对行业的情况和营运非常熟悉。所以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财务分析,其针对性就非常强)

2
:潜在投资者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方法


·         财务报告分析与推测

·         通过尽职调查将财务分析与推测进行验证


3
:财务报告分析与推测

1
)分析逻辑主线是最重要的

各种财务分析指标会很多很散乱,如果没有一个逻辑主线把它们穿起来,会非常无序,且分析结果会很肤浅。

以逻辑主线入手,作为企业财务分析的核心。沿着核心主线从头至尾水落石出后,在此基础上会发现其他的问题或亮点,再以这些问题或亮点为基础,开发分析支线。

比如,我常用的分析逻辑主线:

·         如果公司主营业务增长超越行业平均水平,是什么支撑公司在近几年一直保持这种对市场的侵蚀? 公司是如何处理:现金流的紧张、供应链的高效、竞争对手的挤压、新客户的开发、产品定价这些在业务超长增长情况下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的?

·         如果公司的产品的毛利率水平超越行业均值,是什么支撑公司能保证高毛利的?高售价还是低成本?如果是高售价,是什么支撑企业的?专利还是品牌?能持续多久的高售价?如果是低成本,是什么原因?公司能否持续?行业内竞争对手为什么不能保持高价和低成本?客户为何容忍它的高价?

·         等等。


2
)在分析主线的基础上,扩展支线

比如,在分析一家公司主营业务超长增长的同时,你发现公司的扩张速度非常快,固定资产及无形资产的投资速度都非常快,你发现当前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是抵押贷款,这使得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上升速度也较快。这样就会隐含一个问题:一旦公司业务增长速度降低或停止,那么这些急速扩张的产能不能充分利用,会造成偿债时的流动性危机(光伏产业现状)。所以,你在此必须扩展一条支线,单独分析未来企业的流动性情况,对此作出分析性的预测。

3
)分析逻辑是灵魂,在分析主线与支线充分的扩展是骨架,各种财务技术与指标的运用只是其中的血肉。三者合一,才是一个完整的企业财务分析。

具体的分析技术展开,着实需要一本书的功夫。但的确,通过深入的财务分析,可以看出公司营运的很多抽象细节,发现风险和价值,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技术。我相信在未来中国金融市场逐渐开放,金融工具增加,并购与投资热潮越来越汹涌的条件下,这门财务分析技术会取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我在某某某上班,做风险控制和审核的最后一关。


财务是企业的语言,读懂一家企业,必然需要像一个财务一样去看待它,数字很重要,资产负债表很重要,权益表也很重要,所有的现象都是通过这些呈现的,因为是贷款的原因,偏重于风险,审核的存在,是因为人类道德的不健全,所以我们必须要避开风险,因此我们更看重企业生存的能力和周期性风险的排除,在银行贷款全部回收前,保证其有还款的能力。


当然,我们并不高尚,只是因为利益驱使。

 

权益表和资产负债表可以互证,如果深入的研究企业的财务报表,更是可以看到企业的连续性,市场的竞争,产品的盈利情况,稍微有些财务的知识都知道,资产负债表,只是想象和构造的,好的财务和审计,只是最大的力求其精准,而不能保证其完全准确,因此会计师和审核不同于公司做账的财务,是需要极大的想象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安然因为财务造假而陷入倒闭,做假账并不难,因此并不要觉得财务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情,当然我现在不是说的这些。


中国人数学很好,可是很可惜,在生活当中对于数字却不敏感。

数字比语言更精确,它是大自然的语言,对于企业更是如此,只需要一个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在专业人眼里,就可以知道公司运营,管理,生产,研发,市场,营销,竞争力,竞争对手,库存,应收,应付,负帐,生产周期,研发周期,市场反响的情况。


每个人都需要财务知识

对于公司的运营,盈利,销售占比,销售成本,研发成本,年度,季度财务报表度可以有些理解,能够读懂企业。 


我再补充一点,发散思维一下,为何企业的运营情况,是通过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呈现的?
为何应有权益和实际权益的误差越小,代表其数据越真实,越准确?

为何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可以相互证明?没有百分百完全准确的财务报表,所有都是财务人员虚构想象和证明的,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财务不是表面的和数字打交道,而是和数字背后的真相打交道,这些真相包括企业运营的情况,市场的占有率,管理情况,营销成本,需要不停的延伸,是一个不停的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过程,是一直抱着怀疑的心态,直到看见数字,看见真相,并且让数字证明数字,真相证明真相。

人的道德是不健全的,财务造假这很正常。


数字是真相的反应,但是数字可以虚造,数字与数字之间彼此有联系,这是一个逻辑判断,想象,分析,证明,拿出数据,推理,证伪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你理解了商业的行为,理解了交易的双方发生的过程,交易的方式,现金的流动,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财务就是企业的语言,年报,季报,月报,资产负债表,财务报表,利润表,这些由数据构造的完完全全就是历史的经营的历史,发展的历史。

 

如果只限定在从报表中了解企业经营特点的话,我的建议是仔细阅读该公司和同业公司的招股说明书,里面通常会有一个章节比较详尽地企业经营模式等内容,可以使投资人获得对企业的一个基本了解。

------------------------------------------------------------------------------------------
PS
:建议楼主可以考虑去掉从报表这个限制条件重新提一个问题,例如如果了解一个企业?等,然后邀请投行、PE、律所等各位大佬回答一下,相信会有更多精彩答案。

 

我只能意想成是销售类财务报表。利润率比较高的一般来说营业额都比较小,利润率比较低的一般营业额相对大一点,这些都是成熟行业。当利润率和营业额都高时这是新兴行业的初级阶段或垄断行业。当利润率和营业额都低时这是末落行业。

 

外国的表比较真,中国的表很假。从财务报表看公司经营其实很难,但是通过一些数据然后与同行业对比可以看出公司在行业的地位。一个简单的例子,减少税前利润的做法就是给私企的老板发高于市场价格的工资,然后就可以少交税了,利润表的每一项都可以粉饰

2013-06-30 添加评论 感谢 分享 收藏 更多

 

从报表看出企业的经营特点前提是企业提供真实的报表,但中国在工商局注册的企业可能有数百万家,而能提供真实报表的不超过2000家。所以,这个问题意义不大。

 

报表的内容是企业运营的一些记录。做这些报表是企业的基本需要,但其很大程度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法律要求相联系。从报表中迅速找到经营特点这种方法可以尝试,但比较困难。

 

国内的报表我个人认为,与运营有关的基本上只有银行存款这一个帐目的数字是靠谱的。其他科目都有操作余地?外国公司的报表就可以按照经典方法去分析了。比如最基本的比率,趋势分析,杜邦分析等等。

 

当然,要是只想从数字里看出经营特点,个人觉得一个是看企业的流动性是否充足,还有就是看杠杆率。真正想了解经营特点的话还是得多看年报下面的附注,很多有用的信息都披露在下面,比如持有的衍生工具,每个SBU的经营成果等等。就看你需要哪一类信息了

 

从理论上来说,或者在中国以外的证券市场来说,@Cody的答案应该是没有问题且比较靠谱的。
国内嘛....比较喜欢@卢可璨 的答案。
资产负债,毛利还有主营业务占比都有很多可操作的余地。

但是现金,这个真的没办法操作。个人比较喜欢上来就看cash flow.....

 

通过财务报表当然是能看出企业的经营特点的,但前提是有相应的行业bench marking数据作为支撑,比如工程,快销,租赁,制造等等。
通过对应收,应付周转率,运营现金流等数据的分析,确实可以得出大概公司在行业中采取什么样的经营策略,从而进一步思考公司是否存在坏账风险,是否有潜在成长性问题等。
我真心不觉得凭着一份财务报表,就能推断出一个陌生行业的经营状况,即使有一些这样的案例,很多也是泛泛一谈,或者讲一些通行的指标而已。
另外,每个公司都有它自己独特的地方,而这些独特之处很多时候也会转化成经营方式,最后反映在财务报表当中,财务分析是重要手段,但绝对不能把它当做无所不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