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问题引导教学”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误区及策略 【摘要】“问题引导教学”旨在以问题为起点激发学习者思考问题和解决的意识,以问题的解决为终点让学习者在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解决真实性问题,从而培养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问题解决的技巧和能力。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师要正确理解和应用“问题引导教学”的新教学模式,这是提高教学效果、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重中之重。本文对“问题引导教学”模式使用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就应用该教学模式的提出一些实施策略。 【关键词】问题引导教学 激发问题意识 创设问题情境 自主合作探究 问题解决 认识误区 基于问题式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模式,它强调的主要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也称为“问题引导学习”。“问题引导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既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注重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师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强调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的中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进行完整设计;注重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强调通过学习者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来解决真实性问题,并且学习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以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技巧以及问题解决的实践能力。”问题引导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如何正确地将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用于实际教学中,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是新形势下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但是,大多数教师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加之对“问题引导教学”本质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致使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的发挥实效,所以有必要就“问题引导教学”认识误区作一些思考与分析,以便于同行共同研究。 一、“问题引导教学”中常出现的认识误区 1、对“问题引导教学”参与主体认识的误区 新课程改革,打破了教师的权威,呼吁归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倡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的环境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学生主体性认识的不足,不能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引导作用,在对“问题引导教学”参与主体上产生了两种极端的认识误区。 (1)认为“问题引导教学”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渗透,淡化了教师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大部分教师认识到了自己角色应该从教学的传授者转化到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和促进者上来,但是在实际的问题式教学中,部分教师激进的认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要一直居于主动的地位” ,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问题引导教学始终是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所有的学习活动都由学习者自己控制和管理”,“学习者必须自己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主动学习,了解应该要知道什么,以什么方式学习,凭借自己的个体经验以及给予个体经验的个性化的指示自主地去解决所面临的疑问和矛盾”①,并将此作为问题引导教师成功与否的评判标准。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贯穿融合的,学生能力水平和思维认知的不成熟、学科教学内容的规定性以及社会对学校培养人才的需求都决定了学生不可能始终独立、自由、自主的决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者也没有能力自己完全担负起整个的学习责任,也不可能完全明确自己应该学习什么、怎样去学等很多的问题。学习者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辅助。将“问题引导教学”看成始终是让学习者自己的活动是片面的、不正确的,最终会导致教学活动缺乏设计,学习者变成了无头的苍蝇,学习活动也陷入了无组织、无目标状态。 (2)认为“问题引导教学”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策略 所谓的“问题式教学是教师通过创设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探索、研究领悟、揭示规律”②,教师改变原来平铺直叙的授课方式,将有价值的“问题”引入课堂,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来分析、探讨、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问题背后的知识,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然而在应用过程中,教师把问题以课堂导入的形式提出,接下来就是教师提问、学生解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问题仅仅成了教师传授教学内容的教学策略,失去了设置问题的原有意义,学生仍然只是教学内容的“灌输对象和接受者”。 “问题引导教学”不仅仅是教师单方面设计教学中的问题,供学习者解答,还应该积极地为学习者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在组织学生分析矛盾、揭示规律、答疑解惑、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对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整合,通过抽象、概括、归类、迁移等过程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构成解决问题的知识网络,进而培养学生活跃的问题意识,促使学生发现和提出更深入和有意义的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提出问题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提出好问题,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和反思性思维。 “教师不仅仅是问题的设计者,还是学生‘质疑’的启发者。”③ “问题引导教学”模式下的学习不应当只是作为学生学习现有知识内容的获取方式,更是学习者创造性思维发展和更深入学习的奠基石、指路灯。 2、对“问题引导教学”应用目的和应用范畴认识的误区 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明确把“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之一,并强调研究性学习方式“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过程。”[6]“问题引导教学”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教学应用模式之一,部分教师对其应用目的存在着以下几点严重的认识误区。 (1)“问题引导教学”只作为教学的导入,导入后不再提及 为了激起学习者学习一门课程或一节课教学内容的兴趣,教师往往会涉及一些启人深思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课程或课堂教学的导入,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内容的学习中;每门课程的总体学习目标和章节的学习目标有时也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的解决意味着学生知识的获得和学习目标的完成。教师受这种现象的影响,片面地将导入性问题的应用看作是“问题引导教学”的全部内涵,导致“问题”仅局限在课本所要求的学习目标上,限制了学习者开放性、动态性、过程性知识的获得。“问题引导教学”应当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而成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是“知识问题化、问题认知化的土壤。” (2) 将“问题引导教学”完全等同于问题解决为目的的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任务驱动模式是一种问题推进式的教学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蕴含在任务之中,让学生通过问题解决来主动构建起概念、原理及方法等。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自己解决问题④,它倾向于由目的推知需求,而且是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的,可以看作是“问题引导教学”的一部分,但不完全等同于“问题引导教学”。这种以“问题为纽带”的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它起始于问题,行进于问题,终止于问题,最终结果不是解决了多少问题,而是学到问题背后隐藏的知识、技能,并在初步解决已有问题的基础上引发出更多、更广泛的问题。 “问题引导学习”强调教师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强调学习者对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参与性,强调问题解决中知识运用与获得的过程性。将两者混为一谈,会陷入只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误区,不利于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 对“问题引导教学”只适用于课外探究活动中的错误认识 由于受考试制度的影响,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教学内容往往只局限在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或说明)规定的范围内。一些教师很难适应新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的变化,在实际教学中仍然沿袭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深怕“讲不到而考到”,将“自主、探究、协作”学习模式拒之于课堂教学的门外,认为“问题引导教学”也就只限于课外观摩或学校学习之外的补充。 基于问题的学习需要学习者的探究与合作,它不仅注重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而且更注重问题解决过程中的能力、知识的获得和学习者协作精神的培养,它不仅是课外学习的有效模式,对于课内知识的意义建构和获取也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正确应用“问题引导教学”模式的策略思考 1、 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科学设计教学中提出问题的层次与梯度 问题意识既是有意义思维的起点和动力,又是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强大内驱力⑤。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认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运用他们的智力⑥,教师作为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应当积极的给学生营造“问”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这样的问题促进学习过程:“为什么?”“你的意思是什么?”“你怎么知道那是对的?”“如果......会怎么样?”之类的问题,挑战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仔细地思考他们的每一个质疑。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遵循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流程:设计问题——(呈现)遭遇问题——自我指导学习——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其中,每一环节都可以根据需要省略或是反复执行,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贯穿于过程始终。问题可以是由教师发现并设计,也可以是师生共同设计;问题设计的思想可以是为了确保学生已经学习过某个特定的知识领域、灵活的引导学生到相应的内容领域、满足学生的认知需求,或是学生熟悉未来职业生活中具有典型性的问题等等。此外,教师还要结合学习者不同阶段的学习特点,通过提出高质量的问题范例和给与适当的学习策略指导,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学会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 (2)抓住“学生积极参与”之根本,组织“小组协作探究”之关键 “问题引导教学”必须以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为标志。在“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真正锻炼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基于问题学习中,由于驱动学习和教学过程的问题往往比较复杂,单个学生一般无法完成所有学习任务,必须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小组内的合作学习可以包括:利用头脑风暴法产生有效的想法;提取与问题解决有关的信息;确定学习主题并分派学习任务和完成任务的时间进度;确定要查找或咨询的信息;整合搜集来的信息;共同提出解决的办法;实施解决办法等等。问题解决后,学生们需要对自己和小组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所获得的知识和思维技能。特别指出的是,小组采用异质分组,有利于成员间的相互促进和特长的发挥;老师从宏观上指导和协调小组间的活动。最后,各小组报告探究方法、过程及结果,全体成员分享不同的过程与方法,拓展学生思维,形成创新能力。 (3)注重问题设计中的几个要求 问题是贯穿于教学过程的主线,也是学生理解和吸收知识的前提。教师在设计问题、启发思考时要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问题的表述要简明扼要、清晰明确,有针对性、目的性和真实性;另外,教师要注意时机和情境的设置,切忌为问问题而设置问题,解决问题不是唯一目的,重要的是能激发学习者产生更多的创造性问题。⑦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源于问题的形成和确定,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于某一具体问题,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问题引导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在知识的迁移过程中,充分挖掘、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解决问题,再进一步通过分析进行再创造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创造性思维引导的教学方法。正确理解和运用“问题引导教学”是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的首举,是创建高效课堂的良策。 【参考文献】 ①李东.“问题性教学”在高师公共课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理论观察[J],2005,(2):100-101 ②王娟.结构不良问题解决与教师的角色探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J],2005,(2):56-58 ③④ 陈士凡.“任务驱动”模式下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小学电教[J],2004,(4):35-36 ⑤刘超.教学创新的关键——让学生“会问”.基础教育参考[J],2005,(6):40-41 ⑥鹿锦秋.历史网络探究学习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中国电化教育[J],2006,(5):44-47 ⑦陈梦稀.问题教学与批判精神的培养.求索[J],2004,(2):151-15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