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碧螺鱼馄饨

 苏迷 2013-07-20
碧螺鱼馄饨
  陈益

  那天参加苏州市饮食文化研究会的成立大会,见到了不少赫赫有名的烹饪大师。听他们介绍了十几道苏帮菜点的制作技艺,真是大开眼界。尤其是一道“碧螺鱼馄饨”,把碧螺春、鳜鱼和小馄饨三者连在一起,你想想,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奇妙的是裹馄饨不用馄饨皮,而是取分量适中的鳜鱼,去除头、尾、骨、皮,把鱼肉切成小块,用擀棒轻轻敲打成透亮薄皮。馄饨的馅心,则用河虾仁细细斩成肉茸,拌入火腿末、蛋清、葱花以及调味料。裹好后,下锅煮熟,还有一道程序:馄饨捞入碗盏时,加注碧螺春茶水,并以茶叶点缀。这一碗馄饨,巧妙地将太湖的珍品集于一身,色香味俱佳。

  显然,碧螺鱼馄饨不属饕餮之物,是在盛宴煞尾,给人留下美好印象的一道点心。

  制作这道点心的烹饪大师,曾在亚太地区烹饪大赛中获得过金牌、银牌。对于苏帮菜,他既有继承,更有创新,尤其精于刀功。仅一碗别出心裁的馄饨就让人难忘。

  这些年,因为各种各样的机会,我结识了多位烹饪名师,也品尝过许多足可称道的苏帮菜肴。耳濡目染中,我发觉,任何一道菜肴的成功,离不开两个环节:一是选料,二是巧思。

  食材选准了,哪怕没技艺,做出来的菜也很受欢迎。比如说,眼下这个季节,籽虾大量上市。用虾脑、虾籽、虾仁做三虾豆腐,是一道苏帮传统名菜。也有人做虾籽茭白的,让茭白身价陡然倍增。

  厨师的创意,自然更为重要。“鳜鱼吹起桃花浪”,宋词中的这一句,比唐诗里的“桃花流水鳜鱼肥”似乎更有动感。苏州人可以把鲤鱼绘上桃花坞年画,但是在苏帮菜中,偏重于鳜鱼、青鱼、塘鳢鱼,其中鳜鱼的地位格外高。松鼠鳜鱼、祥龙鳜鱼、蟹黄银鼠鱼等等,是烹饪大师们的得意之作。不少人往往是叨念着松鼠鳜鱼才去观前街上的松鹤楼的。然而,碧螺鱼馄饨以鳜鱼肉作皮子,却是难得一见。厨艺,确是一门艺术,犹如写文章,也讲究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

  以柔丽清婉为特征的吴文化,历来玩不来仗剑行天下、弯弓射大雕。人们在流水一般的宁静日子中,旷日持久地操练着昆曲评弹、汉丝宋锦、紫檀木雕、木刻年画、水磨骨扇、金石碑拓,当然还有渊源于船菜的苏帮菜。碧螺鱼馄饨,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