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的三种境界

 凯旋号 2013-07-20

自古以来,人们把求学成才的经历划分为三个过程,来激励自己或他人。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国维引用三句古词来形容成大学问人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归纳的三境界,第一境界为求学与立志之境,此为”知”之大境界。第二境界为”行”之境界,为实现远大理想而坚忍不拔。第三境界为”得”之境界,功到自然成。

后来,有人效仿”三境界”划分法,又归纳整理出许多”三境界”来,列举如下:有人研究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发现了学习的三境界:第一境界是”知之”;第二境界是”好之”;第三境界是”乐之”。

还有的把读书三境界归纳成:为知、为己、为人三境。

学习, 在字典里的涵义是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由此看来,学习并不是一件简单到只用别人灌述给你而获得知识的工作。它的主导者,应该是要学习的人,他自己。学习就是竞争,有输有赢。有一部分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不一般的成就,而还有一部分人为学业劳累了一生,却只是普普通通。所以,学习也有境界可云,达到哪一层境界,就会有不同的效果。我们不妨把学习也分成三个境界:苦学境界,好学境界,会学境界。

从古到今,中国人将学习看的很重,“头悬梁、锥刺股”,”书山无路勤为劲,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些我们都不陌生。我们赞叹古人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可是在这个讲究效率的时代,苦学并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处于苦学境界的学生,不用多久就会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学习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被迫行为,渐渐的,他们就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对学习就容易产生一种恐惧感,更会导致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看来,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也就很难得到好的成绩了。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苦学只能是一个基础。不是最佳的学习方法。苦学境界,也不能有所成效。

学习好的同学,大多数都是抱着对学习有极大的兴趣,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好学境界,所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就容易如饥似渴,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有这样的效果,能没有好的成绩吗。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比别人跑得更快。到最后不断得到的好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好学境界应是我们努力追求的境界。

最后是会学境界,这个的难度相对而言大一些。因为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它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如果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习就会变的轻松起来,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一旦找到了窍门,就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到那个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的进步。

目前,在我们身边的人中,第一境界居多,第二境界少数,第三境界更少。所以,我们更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这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21世纪中的文盲将是那些不会学习的人。所以,同学们在学习中应追求更高的学习境界,使学习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在轻轻松松中学好各门功课,对社会做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