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爽直山东人最爱梆子戏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7-20
  • 2013年07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山东地方戏”系列之二
  陈凯歌导演的作品《梅兰芳》里有个人物:邱如白。这个人物的原型是齐如山,是戏剧研究的大家。他在《中国戏剧源自西北》一文中说:“……梆子腔……来源于陕西的秦腔,如山西的蒲州梆子、代州梆子,河北的梆子腔、老梆子,山东的曹州梆子、青州梆子,河南省的大梆子戏等等,都是由秦腔演变来的。”戏曲史大家周贻白等也在其著作中有相关论述。可见,前人、今人的研究,都将梆子腔剧种的起源,指向了陕西的秦腔。那么,秦腔是怎样流传到全中国,怎样进入山东并生存发展的呢?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山东地方戏中唯一一个剧种名称里有“山东”二字的——山东梆子。
    ■梆子戏从秦腔而来
  梆子腔流传的推动力,被认为有好几种:
  其一是民俗。节令庙会、婚丧嫁娶、祈福还愿,热闹处常有艺人,于是相互传学,散播开来。
  其二是征战。尤其是明末李自成义军自陕西起事,打向北京,一路上也就把秦腔广泛传播开来。
  其三是山陕商贾的经商。这一点例证很多,在山东,最著名的有聊城“山陕会馆戏楼”。  有一首词,说明了山陕会馆对演戏的要求之高:“戏班最怕陕西馆,纸爆三声要出台。算学京都戏园子,迎台吹罢两通来。”这首词之后又注:省城演戏,俱不限以时,独陕西会馆约放纸爆为节,三爆不开场,下次即不复再召其班。这说明山陕会馆演戏情况之盛、水平之高。持这种观点的人确信,唱秦腔的艺人追随山陕商贾,把梆子腔带到了各地。
  但是,秦腔入山东成为山东梆子,绝对不会是艺人背起行囊,翻过几座山岭,来到山东登台唱戏那么简单。
  从山东梆子所拥有的剧目看,有很多与省内和外省其他梆子腔剧种的剧目几近相同。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通过多方面研究,笔者认为,在进入山东之前,梆子腔已经与其他剧种有过亲密接触,相互竞争、相互学习,进行这种“大熔炉”式锤炼的地点,应该是在北京、扬州等当时重要的“戏曲集散地”。或因戏台上的竞争太激烈,或因京城等地政治的高压,梆子艺人或发财而走,或被迫逃离,梆子腔这才进了山东。
  王培义《豫剧通论》刊登于1924年《京报副刊·戏剧周刊》上,里边有这样的话:“无异豫剧含有秦腔、楚讴、山西梆戏、凤阳花鼓、山东梆子等分子”。这是到目前为止,有据可查的最早用“山东梆子”称谓指代该剧种之处。
  无论怎样,千回百转,在山东有了唱梆子的戏班,有了唱梆子的演员,有了受山东人喜爱的梆子剧目,有了爱梆子腔的戏迷……1956年,在济宁,窦朝荣所在的胜利剧社改称国营济宁市山东梆子剧团,第一次挂起了“山东梆子”剧团的牌子。从此,山东梆子的名称正式确立。
  ■山东梆子艺人,灿若星辰
  科班,是戏曲教学为主的组织机构,教师在这里口传心授,学生在这里练功学艺。山东梆子的科班,常称“小窝班”。有班规:三年满四年圆,五年还得给师父挣点钱。也就是说,在山东梆子的科班坐科学艺,至少得三四年才能出科。这三四年相当难熬。师父讲“打戏打戏,不打不记”,挨打是学生的家常便饭。这样的艰苦之下,有些真是熬不住,也有的真就成才出息了。
  值得记载的山东梆子科班,主要有大姚班、大曹班、井班、崇圣府班、亚圣府班,还有建国后1960年开科的山东省戏曲学校山东梆子科等等。
  许多年来,有明确记录的山东梆子戏班、剧社、剧团有100多个。其中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在解放区起到重要宣传作用的革命戏班,有湖西流动剧社等。
  其他山东梆子的戏班还有:济宁财神阁高调五福班,据老艺人说这是在明万历年间就成立的戏班;大兴班,1958年调至省城,成立了山东省梆子剧团,该团1986年4月撤销。
  戏班是否出名,主要看有没有名角,有多少名角。戏班不是铁打的,艺人更是流水的。山东梆子艺人,灿若星辰。
  宋玉山,男,艺名立楞,工青衣。有赞誉:金马驹子银铃铛,不跟立楞一搁晃。“金马驹子”、“银铃铛”,都是著名艺人的艺名,他们的出色表演却“不跟立楞一搁晃”,足见观众对立楞之爱。孔府档案载:民国五年(1916)三月二十日,“王爷赏立楞钱四千文”,这是山东梆子入孔府演出的证明。
  黄儒秀,艺名黄娃。他表演的“变草帽圈”,乃山东梆子绝技。
  “三刘”,三刘者,丑角刘玉朋、花旦刘桂荣、坤生刘君秋也。三人共享一个艺名,梨园行实为罕见。他们同为山东省梆子剧团演员,祖籍相近,年龄相仿,演出配合精妙。常搭档演出《墙头记》、《黄牛分家》、《打胡林》、《戳姐夫》等,深受观众喜爱。
  ■曹州梆子和汶上梆子,戏台上的两种精彩
  与菏泽的朋友到酒店吃饭,点了一个“啤酒鲇鱼”。同来的一位女宾掐腰晃脑说:“咦!恁家的鲇鱼能上席!恁家的鲇鱼能上席?”我答道:“掐了头,去了尾,做上一盘瓦块鱼,凑凑合合一盘菜,鲇鱼一样,当鲤鱼!”众宾皆笑。
  这一段来言去语,是用了山东梆子剧目《墙头记》里的一段对白。蒲松龄老先生大约不能想到,山东梆子会把这一出俚曲演绎得如此深入人心。这正是山东梆子拿手之处。
  山东梆子,早称高调,唱腔高亢激昂,剧目当然也常常显得粗犷壮烈。但这绝对不是山东梆子剧目全部的特色。
  山东梆子根据其流行地域和表演特色,可以分为曹州梆子和汶上梆子。简单地说,曹州梆子较多表现神话传说、家庭伦理、男女爱情和民间生活的剧目,生旦戏较多。《墙头记》就是曹州梆子的特色剧目,还有《黄牛分家》、《七错》等等。这类戏多数是小生、小旦、小丑“三小戏”,讲究生动有趣,观众常常报以会心的笑声。
  汶上梆子则以历史题材的宫廷生活和政治军事斗争以及草莽英雄的演义故事为表现层面,袍带戏多、蟒靠戏多、黑红花脸武打戏和大青衣戏多。这里又需要科普一下:所谓大青衣戏,是指以青衣为主角,表演做派庄重大气的剧目,区别于以花旦等为主角的轻快活泼的剧目。这些剧目都反映出山东人爱憎分明、好义热心的性格特征。常常台上唱得动情入戏,台下听得慷慨激昂。
  无论是细微的生活小戏,还是忠勇激烈的场面大戏,山东梆子的诸多剧目,朴素的思想和率真的追求是它最根本的美学特征。戏里的那些帝王将相,过的也是家长里短的日子,那些绿林好汉,性格就像是台下看戏的张王李赵。无论是山东梆子拥有的600多出传统剧目,还是新编历史剧《画龙点睛》、《程咬金招亲》等等,无一不是如此。
  对真善美的褒扬,对忠贞勇气的追求,一直就是山东梆子剧目最基本的立意。
  忍不住要说山东梆子传统剧目《两狼山》。各个戏曲剧种,杨家将的戏多不胜数,其中多数是表现杨家将战无不胜、忠必除奸的主题。而表现杨家将兵败惨烈的,《两狼山》是少见的更显英雄本色的好戏。杨家将为国尽忠,仅存杨继业和六郎、七郎,两狼山一战,敌兵围困,国有奸臣,七郎惨死,令公碰碑殉国,怎不令人动容。这出戏在山东梆子著名演员窦朝荣的精彩演绎下,早已成为山东梆子的经典剧目。如今十艺节在山东举办,泰安市山东梆子剧团将该剧重新编排,观众们可以期待山东梆子再现兴盛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