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咀嚼、加工与哺育

 红瓦屋图书馆 2013-07-20
  文/如真(二级心理咨询师)
  看动物世界,一种鸟儿在喂食幼鸟,把捕捉的动物肉嚼碎,骨头剔除,再喂给嗷嗷待哺的幼鸟。想起小时候,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常见有些母亲喂养刚断乳又未长几个牙的孩子,把食物先放在自己嘴里,经口齿和着唾液细细地磨成糊状,然后吐出来,喂给待哺的婴儿。且不论这种方式卫生与否,只记得被喂的婴儿总是一副香甜享受的样子。
  可供加工的食物种类繁多,有那种易嚼利咽的,如芋头、地瓜、南瓜之类软烂的,也有嚼些略硬的,或菜类,或水果类、肉类,若是鱼,还要仔细地剔除刺,若把这些东西直接喂给婴儿,不仅难以下咽,还有被呛或卡喉的危险。于是,在那个卫生知识还未普及的年代,农村的母亲或其他喂养人把食品由粗咀嚼加工至细的过程不可省略。
  咀嚼,加工,哺育,这是一个帮助幼儿成长的过程。
  今年大四的小C,临近毕业,尚有十几门功课未过,也不去上课,白天在宿舍睡觉,晚上去网吧游戏,辅导员谈了几次也没多大作用,后来父亲在辅导员建议下来到学校,带着他一起来咨询。
  小C一进门,瞟了我一眼,面无表情,长长的头发遮盖着前额,眼睛似睁非睁的样子,好像还没睡醒。父亲说,这孩子什么事情也不跟家里说,还常常撒谎,根本不知道他这么多门课不及格。后来小C想单独跟我谈谈。在谈到家庭和父子关系的时候,小C说,六岁那年,母亲去世,他在外面因被小朋友骂“没妈的孩子”而打架,受了伤,哭着回家跟父亲哭诉,可是父亲连句安慰的话都没有,反而训自己,说,你自己跟人打架,为什么打不过人家?打不过不要回家哭!从那以后,他说,自己就像一个孤独的小兽,受了伤就自己躲到洞里疗伤,再也不会跟父亲说,有时候为了省却麻烦,宁可撒谎。父亲再婚后,他与父亲的距离就更疏远了,感觉人生灰暗,别人绚丽的色彩离自己很远,不知道大学毕业后又能怎样。
  成长中的孩子,总有自己嚼不动、咽不下的东西,精神亦如此。比如不良情绪,如委屈、愤怒、焦虑等等。在他们无力化解的年龄段,他们吃不下去,首先想到的是父母。有些父母接过来,帮忙加工一下,加工到什么程度,视孩子的年龄与承受力,变成适合孩子下咽的东西。有些家长,不仅自己不帮孩子加工,反而连同自己的不良情绪一起返还,更加重了孩子的不安。比如,一向考试排名靠前的孩子回家,沮丧地说:妈妈,这次考砸了,连前十名都没进,真对不起!一种家长会心平气和地说:没关系啊孩子,偶然一次没考好没什么,找找原因,下次好好努力,只要你尽力就好。在这种支持性的喂养中慢慢成长,有了坚硬的牙齿后,他可以积极消化那些原本无力下咽的东西——独立承担。另一种父母或许会愤怒地训斥:你是怎么搞的?平时就考这么烂,将来怎么面对中考、高考?更有甚者,连讽带刺,诸如“笨蛋”、“你真没用”、“看看人家某某的孩子”等具杀伤力的话都随意喷涌而出。也许有人是想早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为时过早会让孩子失去支持力量。骨鲠在喉,非但没被加工,反倒多出些刺来,以后孩子再遇到问题时,是否还愿意拿父母当知心人说实话?
  面对孩子的不良情绪,做家长的如果愿意帮他分担,陪他成长,既不养成他的依赖,又让他在有后盾支持的情况下学会面对消化。那是一种接纳,一种包容,是一种需要不断学习提升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