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拔罐疗法

 罗锅坡 2013-07-21
拔罐疗法

第一节 概述

  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热力排除罐内空气而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穴位或施术之部位,造成皮肤充血、瘀血现象的一种方法。最早见于《肘后方》。以牛角制罐,做外科吸脓血之用,故又称角法和吸筒法。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发展,罐的种类不断改进,使用方法有所发展,治疗范围由外科吸脓,发展为治疗内、外、伤、妇、五官等科病症。

第二节 治疗作用机理

  拔罐是一种物理疗法。是使罐内空气因热而膨胀逸出,当罐口紧贴皮肤时,罐内温度下降、空气稀薄而产生负压,吸力增强,皮肤被吸而高起,毛细血管扩张,局部充血。通过机体的调整功能,以疏通气血,宣泄风寒湿邪,行气活血,消肿止痛,从而改善症状,以达治疗目的。

第三节 罐的种类和操作方法

  一、罐的种类

  1.竹罐:用直径3~5厘米坚固无损的竹子,制成6—10厘米长的腰鼓形圆筒,一端留节做底,另一端做罐口,打光磨平。其优点是取材容易,经济易制,轻巧而不易摔碎。缺点是容易燥裂、漏气,吸附力较差。

  2.陶罐:由陶土烧制而成,有大有小,罐口平整光滑,肚大而圆,口小。其特点是吸着力大。缺点是易摔碎、损坏。  

  3.玻璃罐:形如球状,玻璃制成,罐口平滑而宽,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其优点是质地透明,可以窥测罐内皮肤的充血、瘀血程度,便于掌握情况。缺点是容易摔碎、损坏。

  4.抽气罐:用青霉素或链霉素瓶,将瓶底切去磨平,瓶口的橡皮塞保留完整,可用注射器抽气。近年来已发展成为电动抽气罐,医药商店有售。吸力可大可小,使用灵活、方便。

  5.橡胶罐:用橡胶制成,形如玻璃罐,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其优点是使用方便,吸着力大。缺点是不易观察皮肤变化。

  二、操作方法

  1.火罐操作法

  (1)闪火法:用镊子或止血钳挟住95%酒精棉球,点烧后在火罐内绕一下,迅速退出,并急速将罐罩在施术部位(图20—1)。适用全身各部位,是最常用的拔罐方法。

图20—1 闪火拔罐法

  (2)投火法:将小纸条或酒精棉球点烧后投入罐内,同时迅速将罐罩在施术部位(图20—2)。用于侧面横拔,否则会因燃烧物落下而烧伤皮肤。

图20—2 投火拔罐法

  (3)贴棉法:用一棉片略浸95%酒精,贴于罐内壁的中上段,以火点燃后速罩于施术部位(图20—3)。此法多用于横位拔罐。

图20—3 贴棉拔罐法

  (4)架火法:将2—3平方厘米不易燃烧的块状物放于施术部位,上置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迅速把罐罩上(图20-4)。多用于平卧位拔罐。

图20-4 架火拔罐法

  2.针罐操作法

  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在原处,并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

  3.刺血(刺络)拔罐操作法

  用三棱针、粗毫针、皮肤针等,先按病变部位的大小和出血要求,刺破出血,然后拔上火罐。适用于多种急性病、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官能症等。

  4.药罐操作法:常见的有两种:

  (1)煮药罐: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入水煮沸。再把竹罐投入药液煮沸15分钟。用镊子倒挟竹罐底端,甩去罐中沸水,并用折叠的冷毛巾紧扪罐口,趁热按于穴位上,即能吸住。多用于风湿痛等病。中药处方:麻黄、艾叶、羌活、独活、防风、秦艽、木瓜、川椒、生乌头、蔓陀罗花、刘寄奴、乳香、没药各10克。

  (2)贮药罐:在抽气罐内事先盛贮药液(约为罐子的2/3~1/2),然后按抽气罐操作法,抽去空气,使罐吸于皮肤上。常用药液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水、风湿酒等。多用于风湿痛、哮喘、咳嗽、感冒、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胃溃疡、牛皮癣等。

  以上几种,拔罐后留置10~20分钟,罐大吸力强的,应减少留罐时间。

  5.闪罐操作法

  罐子拔上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地拔上起下,起下再拔住,至皮肤潮红为止。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患。

  6.推罐(又称走罐、飞罐)操作法 

  选用中号、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和推罐部位的皮肤上,涂少量的凡士林油,用闪火法将罐子吸住后,双手握住罐底,后边着力,罐前略起,慢慢向前推动。如此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度(图20—5)。

图20—5 推罐法

第四节 适应症和禁忌症

  一、适应症

  风湿痹痛:如肩痛、背痛、腰腿痛、关节痛、落枕、颈项痛等,均可在痛处拔罐。

  胃肠疾病:如胃痛、腹痛、呕吐、腹泻等症,可在腹部、背腰部选穴拔罐。

  肺部疾病:如哮喘、咳嗽、胸痛等,可在背部和上胸选穴拔罐。

  刺络拔罐:适用于急性腰扭伤有瘀血者,以及丹毒、神经性皮炎、疮疡拔脓等,均可在患处拔罐。

  二、禁忌症

  1.皮肤有溃疡、过敏、水肿,以及大血管部位,不宜拔罐。

  2.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拔罐。

  3.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拔罐。

第五节 注意事项

  一、患者体位要舒适,拔罐时体位不要再移动,以防罐子脱落。  

  二、拔罐后局部瘀血未消退时,不要在原处再拔罐。

  三、起罐时要轻巧缓慢,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造成疼痛。

  四、选择肌肉丰满、富有弹性、没有毛发和骨骼凸凹的部位,并根据不同部位,选择不同口径的火罐。若须在骨骼附近或较小部位拔罐,可在局部贴一大于罐口的面饼,再行拔罐。

  五、用投火法拔罐时,火焰须旺,动作要快,罐口向上倾斜,避免火源落下烫伤皮肤;用闪火法时,棉球沾95%酒精不要太多,以防燃烧的酒精滴下烫伤皮肤;用贴棉法时,须防止燃着的棉花脱下烧伤皮肤;用架火法时,罐子扣罩要准确,不要把燃着的火架撞翻;用煮药罐时,应甩去罐中的沸水,以免烫伤皮肤。

  六、拔罐如出现烫伤起水泡,小的可不必处理,会自然吸收;水泡较大或皮肤有破损,可用消毒针具刺破水泡,或用注射器抽出水液,涂以龙胆紫并以纱布包敷,防止感染。

第六节 常见病症治疗

  拔罐疗法,可单独使用,也可同针灸、梅花针、三棱针等配合使用,以增强疗效。配合使用时,应先施针灸、梅花针,再行拔罐。常见病取穴举例如下:

  感冒:拔大椎、风门、尺泽、太阳等穴。

  咳嗽:肺俞、脾俞、中府、膻中、中脘等穴。

  哮喘:定喘、膏肓、肺俞、脾俞、肾俞等穴。

  偏头痛:太阳、肝俞、外关、阳陵泉等穴。

  后头痛:大椎、天柱、肝俞、承山等穴。

  胃痛:肝俞、胃俞、中脘、足三里等穴。

  腹痛: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背痛:肩井、天宗、风门、阿是等穴。

  肩痛:肩髑、肩前俞、肩井、臂脘、阿是等穴。

  腰痛:肾俞、大肠俞、阿是、委中等穴。

  腿痛:肾俞、环跳、风市、委中等穴。

  膝痛:风市、内外膝眼、鹤顶、阳陵泉、阿是穴等。

  失眠:心俞、肝俞、脾俞、肾俞、中脘等穴。

  皮肤瘙痒:肺俞、脾俞、委中、曲池、血海、中脘等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