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拔罐知识点分享

 感悟_johnson 2023-10-01 发布于福建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拔罐的经历,它也像针灸一样,是一种解决身体病痛的手段,所谓艺多不压人,当你明白中医治疗的底层逻辑后,身边的一切物件都可以作为你的工具,这次和大家说的就是拔罐。

拓展:有关治疗的理解

无论是气机的升降,还是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循环,人身体做的是以脾(土)为核心轴,心(火)肝(木)肺(金)肾(水)为生物轮的圆运动,轮运轴行,阴阳和合,生生不息;

当身体出现问题时,圆运动出现异常,运动失圆不再平衡,随之各种症状逐一显现;

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异常所在,损有余,补不足,通经络,祛瘀滞,让能量流动畅通无阻,让运动复圆,或者至少把身体调整到机体能够自我调节的能力范围内,最后通过其自愈能力来恢复圆运动,即达到健康的状态。

拔罐的应用

很多人对于拔罐的理解还停留在保养的层面,其实不然,如果能够结合经络腧穴的知识物尽其用,拔罐不但可以预防疾病,而且还可以诊断和治疗疾病。

1、有关预防

中医所理解的预防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防止发病,所谓“上工治未病”,就是还没等疾病开始肆虐时就能够看出端倪并解决;

比如说:

拔罐可以直接吸出位于体表的风、寒、湿、热、毒、瘀血等有害物质,而这些浊物如果靠我们的身体去自然排除的话,可能要耗费很长的时间,还可能堆积在其他瘀滞严重的部位,进而产生更多的问题,所以说在体表排浊效率上拔罐很有优势,使用得当可以很好的预防疾病。

举几个生活中常用的例子:

经常拔罐膻中穴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比较适用于体弱多病的人做日常保养;

拔神阙穴(肚脐眼)对过敏性的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作用,像过敏性哮喘或者荨麻疹等;

另一个是防止传变,就是身体已经有问题的时候,通过某种手段来防止问题进一步恶化并治愈。

比如说:

我们着凉的时候拔火罐可以预防感冒,被毒虫咬伤后在伤口处拔罐可以减轻中毒的程度,身上起的脓疮溃烂时拔罐可以帮助快速排出脓血,进而防止伤口进一步恶化。

2、有关诊断

人体的皮肤经过拔罐后会出现不同的反应,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表现对患者的问题进行判断,总结如下:

拔罐后局部颜色发淡为血虚;

拔罐后局部瘀斑严重且伴有发热为热毒炽盛,瘀斑严重无发热多为瘀血或者寒凝;

拔罐后局部潮湿感明显,甚至有水肿或者水泡出现为湿气盛;

拔罐后局部微微发痒或者出现皮纹为受风的表现;

罐中的气暖表示身体湿热严重;

罐壁出现水珠表示身体寒湿严重;

如果将拔罐与刺络(即针刺放血)相结合,还可以通过观察拔出的血液、脓液、体液或者分泌物来进行判断。

按照血液颜色来划分:

血色深红表示有热,血色乌红表示有瘀,血色青紫表示里寒,血色为淡黄红则表示风湿痹症;

按照罐子拔吸时血液流出的动态来划分:

血流清淡难凝表示血虚,血流沉凝易结为气虚血瘀,血流流速缓慢为气血两虚,血流流速急促表示热盛;

血中含有脓液为外伤感染或者湿毒相搏;

3、有关治疗

拔罐治疗中的选穴和针灸可以说是一脉相承,凡针灸中用到的方法,大部分都可以应用到拔罐当中来,可以简单理解为把针具更换为拔罐来治疗。

比如说:

拔罐中的局部取穴,就是在病痛的局部和临近部位取穴下罐,这与针灸中的近取穴和阿是穴相对应;

拔罐中的循经取穴,与针灸一样,包括本经取穴、表里经取穴、对症取穴等;

举例来说:患者咳嗽、肺部不适

我们既可以从手太阴肺经上取穴治疗(本经取穴),可以取肺募穴中府;

还可以在手阳明大肠经上取穴治疗(表里经取穴),这里可以应用原络疗法,取肺经的原穴太渊和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当然我只是为了举例,太渊穴下针比下罐要容易一些;

也可以按照对症取穴,在胸背部的肺俞、脾俞、风门等穴位处拔罐,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我们一般都选择效率最高的那个;

拔罐中的左右取穴和上下取穴,与针灸一样,左病右治,上病下治;

拔罐中的交叉取穴亦是同理,而且交叉取穴在四肢疼痛性的疾病中尤为适用

比如说:

某人左踝关节扭伤,按照交叉对称性原理,人体中与左踝关节相对应的部位是右腕关节,所以我们可以在他右腕关节处取穴拔罐或者下针;

拔罐也有对症取穴,它和针灸歌诀中一些对全身性疾病有治疗作用的方法也可酌情选用;

比如常用的“公孙内关胃心胸、腰腹委中求”,身有高热取大椎,胆囊问题取阳陵泉下一寸的胆石点等等,灵活运用、因地制宜;

另外,针灸中的五行生克关系“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灵龟八法等取穴方法也可以用于拔罐之中,这些方法在前面针灸的文章中已经详细介绍过,不再赘述。

拓展:三焦划分法

中医把人体分为上焦、中焦和下焦;

我们整个后背是非常重要的区域,它中间不但有督脉贯穿上下,向两侧逐渐外延还有夹脊和膀胱经分布在旁,这些经络上的穴位都与人体的核心器官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拔罐疗法中有一种按照分区治疗的方法,它把三焦与后背联系起来,即:

上焦对应肩背区,约第七颈椎下到第七胸椎棘突之间的肩背部区域,多用于治疗心、肺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症、胸背部病症、头面部病症以及上肢相关问题;

中焦对应背腰区,约第七胸椎棘突下到第一腰椎之间的背腰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胆、脾胃和大小肠、上腹部、背腰部、三焦及有关组织器官的病症;

下焦对应腰骶区,约从第一腰椎棘突下到长强穴之间的腰骶部区域,多用于治疗肝、肾、膀胱、大小肠及有关组织的病症,也常用于保健强身。

诊测方法主要是在背部寻找阳性反应点,以观察和按压两种方式进行,检查一般按先上后下,先中间后两侧,先左后右的顺序来进行;

观察时要看背腰部的皮肤有无光泽度的改变,皮肤是否潮红,有没有皮损、脱屑、瘀点、凸起或者凹陷存在;

按压时主要以督脉、夹脊和膀胱经上的路线和穴位为主,逐一循摸触压,一边按压一边询问患者的感受,以便发现有无压痛、结节、感知肌肉紧张度、皮肤温度和湿度的改变,患者在按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酸、麻、胀、痛等感觉;

以上任一种异常都可以视为阳性反应点,医者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把该处作为拔罐部位或者综合几种情况找出最佳部位。

检查中要注意,因为经络具有对称性,当一侧有阳性反应时,不要忘了与对侧相比较,以免遗漏。

罐法

罐法部分我只说几个常用的,一切内容都以实用和解决问题作为出发点,像有一些华而不实的技法就不赘述了。

1、留罐法

留罐很好理解,就是我们把火罐吸拔在相应位置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意思;

留罐法是市面上最常用的罐法,如果你去过洗浴中心,很可能会在休息区看到一些人趴在那里,后背上排满了大小不一固定不动的火罐,那用的就是留罐法。

留罐法多用于以寒邪为主的疾患、脏腑病、久病,病灶位置比较局限、固定或者较深的情况;

比如经络受邪、气血瘀滞、外感表证、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症。

拓展:有关背部拔罐的细节

在后背拔多个火罐时,应该按照先上后下、先小后大的顺序来进行操作;

既先拔上面,后拔下面,罐具的型号是上面用小号罐,下面用大号罐。

2、闪罐法

闪罐就是火罐刚刚吸附在应拔部位后就立刻取下,患者就像被火罐狠狠地嘬了一下,医者反复这样操作直到对应部位的皮肤变得潮红为止。

闪罐法多用于以风邪为主的疾患;

比如用在表虚证、肌肤麻木、疼痛、病灶位置游走不定的情况。

3、走罐法

走罐是指火罐吸附到皮肤表面后,医者再反复推拉或者旋转来移动罐具,以这种方式来扩大吸附面积的拔罐方法。

身体上肌肉丰厚的地方为走罐的施用区域,像腰背部、腹部或四肢肌肉丰厚处。

按照不同病症、罐子吸附力大小和推进速度的不同,走罐技法有所讲究:

轻吸快推(罐内皮肤吸起3~4毫米,以皮肤微微潮红为度,罐体每秒移动60厘米),常用于外感和皮痹等症;

重吸快推(罐内皮肤吸起8毫米以上,以皮肤紫红为度,罐体每秒移动30厘米),常用于静脉和脏腑功能失调的疾患,比如高血压、胃肠功能紊乱、心悸失眠等;

重吸缓推(罐内皮肤吸起8毫米以上,以皮肤紫红为度,罐体每秒移动2~3厘米),常用于沉寒痼冷积累,经脉气血组织,筋脉失于荣养等疾患,比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痛风、肌肉萎缩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走罐时罐体要在皮肤表面来回摩擦,为了避免拉伤皮肤,罐口必须十分光滑,同时配合一些润滑液来减小走罐时的阻力,润滑剂可以是水、香皂液、酒类、油类、乳剂或者油膏等。

操作时先让罐具牢牢吸附在皮肤表面,医者用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旋转移动,速度最好缓慢一些,快则容易致痛,而且每次移动的距离不要过长;

移动时要将罐具前进方向的那半边略微提起一点,用另半边来着力,我用图给大家示意一下:

图片

走罐法操作的关键在于当罐具吸附住皮肤之后,应该立刻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的操作,不要先去试探是否拔住;

很多新手在操作时喜欢先试探罐子拔住没有,实际上罐子拔住后就较难移动了,而用力过大又会造成患者的疼痛甚至皮肤损伤;

拓展:有关走罐的方向

一般腰背部区域行罐时按照垂直方向上下推拉;

胸胁部区域由于有肋骨阻隔,行罐时最好按照沿着肋骨走向进行推拉;

肩部或者腹部可以用罐具自转或者在应拔区域一边旋转一边移动;

四肢部位最好沿着其长轴方向来回推拉,比如从腕至肘,从肘至肩;

拓展:走罐时如何加强刺激

方法有二:

一是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直接施加手法,一边推拉一边对罐具进行提、按的操作,但要注意力度不要将罐具拉脱;

二是趁着罐具刚吸附在皮肤上时力量较大,我们稍做推拉后就把罐子取下来再重新拔,如此反复多次。

拓展:拔罐如何做补泻

泻法:罐体密排(罐与罐间隔为1~2厘米)、吸拔力度大、在患者吸气时拔罐呼气时取罐、逆经走罐;

补法:罐体疏排(罐与罐间隔为5~7厘米)、吸拔力度小、在患者呼气时拔罐吸气时取罐、顺经走罐;

拔罐的补泻与针灸类似,也是实证多选泻法,虚证多用补法。

拓展:有关拔罐时间

疼痛性的疾病需要留罐10~30分钟左右,比如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等;

麻痹性的疾病需要留罐5~10分钟左右,比如肩臂神经麻痹、坐骨神经麻痹等;

闪罐、走罐的治疗时间以局部或者罐下皮肤出现潮红、花红、豆点大的丹砂、痧块、瘀斑为度,其他情况需医者酌情而定。

最后分享几个常见疾病的拔罐治疗方法

痔疮

取后背膀胱经上的两个大肠俞穴,先在一侧用三棱针快速点刺0.5~1厘米;

进针后将针体左右摇动直到患者同侧的下肢出现明显酸胀放射感时起针;

接着用火罐拔于针眼处并留罐20分钟,然后同样操作于另一侧的大肠俞穴;

起罐后用胶布固定酒精棉球于针眼处,每隔3天做一次,3次为一疗程;

治疗期间不要吃生冷和辛辣的食物,按时休息不要过劳。

失眠

取后背膀胱经上的心俞、膈俞和肾俞共六个穴位,每个穴位先用手指按揉一会儿,然后再用留罐法拔罐20分钟即可。

便秘

取穴胃经上的天枢、上巨虚,三焦经上的支沟、膀胱经上的大肠俞、脾俞,一共五穴十个罐子,拔好后留罐15分钟即可。

感冒

取背部的督脉和两边膀胱经的内侧循行线共三条竖线,先涂抹姜汁然后走罐,直到这三条竖线的皮肤潮红为度,操作完成后在大椎穴拔单罐并留罐10分钟。

如果嫌涂姜汁走罐操作麻烦,也可以用密排罐法,将火罐排在后背督脉和两边膀胱经的内侧循行线上并留罐20分钟,起罐后在大椎和两个肺俞穴各闪罐5次即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