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弱者的生存法则

 赶路听风 2013-07-22

弱者的生存法则

      屋后的墙根下有条浅浅的水沟,冬日里是无水的。长在水泥缝里的贯众(蕨类植物,可入药)很是茂盛,一层厚厚的苔藓倒是黄了。记得春夏秋三季苔藓也是长得不错的,想必这个料峭的初春里水分少了,苔藓这才干巴巴的萎缩着。中学的植物学课本里说过:苔藓类和蕨类都是最低等的植物,但蕨是有根、茎、叶的而苔藓只有茎叶和假根。没根的东西生存状况总是差些,所以它不像贯众那样四季常绿,尽管不能开花结果,却总是长得蓬蓬勃勃。

      贯众和苔藓都是植物界的弱者,形成的年代据说要从泥盆纪开始,也就是古生代中叶的那段期间,地质学上是指三亿六千万年至四亿六百万年前。这是个久得不能再久的年代,那时候的人还大概孕育在鱼的肚子里,但人后来者居了上,从水里爬到岸上,又从岸上爬到树上,再从树上爬了下来,这三爬两爬的,人就成了最高等的动物,学会了劳动,产生了思想。于是那个白胡子蓝眼睛的达尔先生发出由衷的感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道理其实一点也不深奥,古斯巴达人生了孩子,先把他们扔到山上,死不了的捡回来再养。斯巴达人是残暴了点,但对人种进化来说还是有点积极意义的,如果都弄得像大熊猫那样敬着供着,迟早也会亡族灭种的。

      把这方面道理说得深奥的还数中国的老庄,他们的思想始终贯穿着弱者生存的主线。不知道达尔先生怎么看待老聃和庄周,但进化论肯定是不排除弱者生存的,否则蕨类和苔藓类就不可能存活这么多年,甚至有更为低级的藻类竟然还可以泛滥一时,闹出了太湖蓝藻事件(藻类的一种)恐怕就解释不通了。弱,只能是暂时缺乏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一旦时机成熟,弱者同样是强者。动物世界里有个蜥蜴,几乎比它大的动物都是它的天敌。但,它却在地球上生存了好几万年。恐龙呢倒是很很强大,却没它的小老弟寿命长远,奇迹般的就灭绝了。蜥蜴的生存之道无非就两个字:适应。它可以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地变换自己的肤色,遇到强敌就躲避或退让,所以它一直还存在着。动物界里还有许多像负鼠(一种小动物)一样会装死的家伙,它们的生存伎俩可以说更是技高一筹。相对于恐龙这样的强者来说,弱者更多的是选择了妥协,这样他们才有更多的生存机会。正像美国通用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说的:这个世界原本是属于弱者的,因为弱者最懂得适应。

      其实老聃的哲学就和这些弱小的动物一样,不外乎会。装,显得非常消极,不过被人看出是聪明的其实是个糊涂人,被人看出是糊涂的其实是个聪明人,这就是装的本领也是装的艺术,叫作大智若愚。忍和让则是一种境界了,如老聃所谓: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这是典型的居后不争的态度,意在让人别太锋芒毕露,应舍弃争先争胜之心,抱定以退为进的处世态度,从而达到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效果。俗话说树大招风出头的椽子先烂枪打出头鸟等等,所有这些都在表明着一个随大流不为人先的思想 ,这便是弱者生存的真正法则!弱者,本身已缺乏优势,如果硬要充当强者,必将落得灰飞烟灭的悲惨境地。相反,以弱为剑,柔弱似水,遇石,则穿之;遇火,则灭之!可谓天下之至柔,就是天下之至刚,至强也。

      当然,弱者生存并不等于弱势生存。弱势只是一种生存状态,是暂时的被动,是弱者变强的必然过程也是一张保护伞。弱者的生存法则也不一定是非要把自己变成强者,而是要学会如何将自己置于生存弱势的位置,尽可能地适应环境变化,采取适当示弱的办法以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历史上的越王勾践干过(吸疮示弱),大军事家孙膑干过(减灶示弱),汉朝的刘邦皇帝也干过(鸿门示弱),但他们都成功了。这也足以说明示弱是一种斗争的策略,是将弱势扭转为强势的有效手段。

      所以说弱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外强中干、狐假虎威。像墙根下的贯众和苔藓,门前的树都成材后砍光了它们或许还在,因为它们不争宠不招风,它们于世无争,所以活得很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