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常常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電話。 一家很著名的電視台傳來一個很生嫩的聲音,想邀請我接受訪問,我問了一些問題對方都說不知道。她解釋說:「我只是幫忙打電話的。」 我婉拒了對方的請求,對方還傻傻地追著說:「那我等一下去請示上面,再告訴你。」 一家開銷很大的公司養了很多正職的員工,一個比一個大牌,一個比一個懶惰。最後在第一線工作的全是這種拿很少酬勞,又沒有福利,又沒機會升遷,也無法累積年資的派遣人員、臨時助理、工讀生,或是公務機關的替代役男。正職的承辦人員把工作全都推給一問三不知的他們去執行。如果在過去,同樣一件事情,不會用如此粗糙的方式進行,把每個人都當成可替代的「物件」來處理。 我一方面很同情這些被派在第一線工作年輕人被草率地對待,一方面也對這種充滿官僚氣息和不平等待遇的工作倫理及文化感到憤怒。為了維持起碼的尊嚴,我都不會答應這類邀約,不管那是多麼偉大的機構,多麼神聖的工作。沒有我的參與,每件事情都會完成,但我就是不想浪費時間在這樣的工作倫理上。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我想起自己在一家電視公司當經營者的故事。 剛到公司,幾乎天天都要處理一些因為公司轉型所衍生出來的許多問題。有一天,辦公室門口吱吱喳喳來了一群看起來像大學生的女孩子,她們要求要當面見我,我請她們坐在我辦公室的會議桌前,聽著她們的抱怨。 原來她們是隸屬於我們公司一個教學頻道的工讀生,大部分都是來自南部,靠著助學貸款讀著北部大學的窮孩子。她們爭先恐後地算給我聽她們在台北的生活開銷,還學貸、繳房租、伙食、寄回去的家用。按照公司過去的傳統,這些工讀生都會成為正式的員工,她們說自己是這個部門裡最忙的,卻也是待遇最低的。我看著這些大學剛畢業的窮人家孩子,和人事部門商量後,每人加薪兩、三千元。我無法解決社會大問題,但至少先解決一些自己看到的小問題,雖然這家電視公司已面臨虧損極嚴重的財務狀況了。 <年輕人不是用來操的> 同一年,女兒拿到義大利米蘭工業設計學院的碩士文憑回到台灣,我沒有替她打電話拜託朋友找工作,她開始到處求職碰壁的日子。後來她試著不寫最高學歷,也一再降低對薪資的要求還是沒有機會。有一天,她遇到一個過去認識的小男生,兩個人聊了起來,才知道目前職場的悲慘狀況,比她離開台灣時更糟糕。 四個月後,女兒終於找到一家正要擴大生意的網路公司當動畫設計師,果然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加班日子。不到一年,又被挖角到一家報紙副刊當主編,但是她很快又決定去一家提琴店當店長;之後又轉換跑道,去一家出版社工作。短短五年內,換了四份完全不同性質的工作,唯一沒變的是活在自己的奇幻世界,寫她的長篇奇幻小說,並且學會拉大提琴。對她而言,工作似乎不只是為了生存,而是一種自我價值的追求和肯定。她曾經很不平地對我說:「這個環境會把滿腔熱血的年輕人變成了自我價值毀壞的卑微小動物,大人們卻又怪罪我們年輕人驕縱不耐操。其實我們很努力!」 或許我成長的年代正是一個英雄出少年的大翻轉時代,戰後出生的嬰兒潮世代大量湧入社會爭取自己的戰鬥位置,很快就擁有了一定的資源和權力。出了社會後,我也習慣拉拔比自己更年輕的世代,付予重責大任,他們的表現也都符合我的期待。我對年輕人一直很有信心。 年輕人是要教的,是要讓他們發揮創意的,不是拿來當機器人操的。讓年輕人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讓他們能看得更高更遠,而不是將他們踩在腳底下,凸顯大人們的權力和威風的。 <你工作,是為了你自己> 在一次演講後的提問時間,有個年輕人說他只要問三個「小」問題。他的問題是:「大學生活要如何選擇重點?」「畢業後工作態度應該如何?」「生命到底是什麼?」我說這不是小問題,是大哉問。 另一個年輕人直接問我對嚴長壽先生在某次演講中所說一段話的看法。據報導說,他在一場教育部內的演講批評了現在的年輕人傲慢、自負,嫌兩三萬元的待遇太低,寧願留在家裡待業啃老。他建議年輕人在待業的時候,可以去做一些無薪、但卻是社會公益的工作,可以藉此開拓視野,換取一些進社會的寶貴經驗。他也提到年輕人會有這樣的態度和學校的教育太重視功利有關,學校沒有教孩子其他更重要東西。 在網路上,有些年輕人對嚴先生的看法很不以為然,認為無薪去做公益事業或是低薪為企業工作,都是鼓勵社會的不公不義,是企業家對年輕人的剝削。提問的年輕人在我尚未回答前,已經先表達了他的不滿。 根據我的經驗,許多言論經過媒體報導,再加上一部分網友的反應後,會重新組成另一種「新」的論點,會稍稍偏離當時演講者所說的完整內容,這也是後來一些朋友拒絕接受媒體訪問的原因。因為媒體會各取所需去頭截尾,將你的觀點配合他們想要的觀點對外發表,往往會背離被訪問者的初衷。我猜測嚴先生在教育部談的應該還是和教育有關的政策吧?所以應該是錯誤的教育政策和方向,誤導了年輕人的功利思想,成了不願意付出關愛和熱情,只在乎薪水多寡的現實主義者。因此重點應該是在教育的謬誤,而不是針對整個世代的年輕人提出批判。 但是,我們看到更多的是「無老可啃」的年輕人,他們畢了業先欠一大筆學貸,如果無法立刻找到一份正式的工作,通常就會再花更多錢去學習一些學校沒有教的技能,然後找一些沒有太多保障的臨時工,餐廳、便利商店、健身房、寵物店、家具店、送貨車上、街頭巷尾??到處可見這些辛苦的青春身影。如果能得到一年一簽毫無保障的聘僱工作,竟然像是得到了寶一樣,都可以考慮成家立業了。 在某次新進人員的口試中,有一個工作八年、換了五個工作的年輕應徵者很篤定地坐在幾個主考官面前,她主動回答了大家的疑惑,說︰「我知道你們一定不會想要錄取一個那麼會換工作的人,因為我可能對公司不忠心,我可能對工作缺乏熱忱。不然,就是我和人很難相處。錯了,我是一個認真工作也很討人喜歡的人。就是因為我對工作充滿了期待和想像,才會不停地換工作。我工作,只為了我自己,我想在工作中學習新的事物,我想在工作中得到成長,是和我的公司一起成長、發展。如果我發現自己在這家公司已經毫無成長的可能,公司也毫無發展的可能,我卻繼續留下來,我會覺得對不起自己,也對不起公司。當我發現自己無法對公司有任何貢獻時,還不離開,難道想繼續混日子嗎?我的人生才剛開始,我不想打混!工作心態是最重要的!」 這個年輕人真的很優秀,當時我們以第一名錄取了她,我請人事單位安排她和我單獨見面。三天後,人事單位告訴我,她在另一家公司也是以第一名錄取,她決定去那家比較有發展可能的公司上班。雖然我們無緣成為同事,但是她的一席話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年輕世代的觀念。 這個小故事也替我回答了台下年輕人的三個問題,教育、工作、生命,都是為了讓小我不斷地成長,讓大我得到發展。所以你工作是為了你自己,為了你自己的學習和成長,為自己尋求一種成就感,一種價值感,一種創造感,甚至於是一種生命的意義。
<有時候,你可以開除你的老闆> 年輕人為了22K這件事已經討論很久了。 有人認為年輕人缺乏實務經驗,能去一家公司學習實務經驗,老闆「願意」給你學習還給你錢,就應該偷笑了,你還敢嫌少?再吵,就連工作機會都沒有了。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老闆沒有能力或意願將企業創新升級,創造企業本身更高的價值,為了維持企業起碼的競爭力,獲取自身更多的利潤,只能選擇一再壓低勞工的薪資一途。 於是,也有不少企業家承認台灣企業無法創新和升級,才是導致勞工薪資無法提升的主要原因,而這個原因也無法在短短的幾年內有所改善,甚至於為了刺激經濟成長的假象,許多政策反而是不利於企業的創新和升級。因此有企業家出來喊話,要大家一起努力,五年後讓22K提高到44K!這個數字提出後,年輕人叫好,很多老闆都搖頭說,很難。你也終於發現,同樣都是「老闆」,但是種類很多,為了自己的前途,你一定要看清楚想明白。 當你發現你的老闆根本沒有什麼遠見或是格局,甚至沒有什麼想法和看法時,你可要小心了。你已經可以感覺到繼續跟他做下去,只會讓自己原地踏步,甚至會越來越退步,那就是你得想辦法換個工作的關鍵時刻了。不然有一天,當公司真的被老闆做垮了,你也被迫離職、再想重新找一份工作時,可能為時已晚。因為就在你和你那個沒有方向和目標的老闆團團轉的時候,原本和你差不多時候進入職場的人在各方面已經超越你很多,將來你可能還要向他討一份工作了。 當你發現你的老闆是個自私自利的傢伙,心中只有他自己而沒有員工,你可要好好想一想了。這種老闆通常表現在外會有點神氣活現、趾高氣昂的,在事業上有點小成就或是小成功,讓他有一種自以為是、天縱英明的錯覺,一開口就罵人,有時候過剩的口水還會噴到你的臉上,總覺得每個員工都是靠他在供養的,他可是一方之霸,誰都別想忤逆他。從來不考慮該給員工的福利,滿腦子只想到如何多壓榨員工的智慧和勞力,以換取自己更多的利潤,讓他能在別處一擲千金。遇到這種老闆,你的尊嚴會越來越低。勸你還有一息尚存,青春尚在的時候,留下一點力氣尋找下一個工作。然後,將這種老闆開除。 有一家公司的員工流動率很低,雖然老闆很少出現在公司,但是員工們都很自動去開發業務,日夜加班毫無怨言,於是生意越來越興隆。許多同業都很好奇,到底這個看起來很閒散的老闆是用什麼方式管理公司的?有個跑財經線的記者想要採訪這個老闆,老闆就約這個記者打高爾夫球。打球過程老闆什麼也沒有說,回程時老闆對記者說:「每個員工進來時我就告訴他們,我不會將這家公司傳給我的兒子,我和我的合夥人都已經講好了,這家公司最後是屬於你們的。如果你們把它做垮了,我們就關門,做起來了,就是你們的。」 這家公司越做越好,他們不會想要開除老闆,因為他們每個人都是老闆! (本文選自第一、三章,陳若雲整理) 作者︰小野 出版:究竟出版(2013年5月) 書名: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 <自序>先學會愛上你的人生 輯一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可以有很多選擇 輯二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有很多人事物值得相信 輯三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能擁有自己的夢想藍圖 輯四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要為這個社會做些事 輯五 世界雖然殘酷,我們還是有機會綻放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