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夏文明没有死

 啸海楼 2013-07-23

华夏文明没有死

—— “驳”黄秋生

李铎 今天 09:17

香港著名影星黄秋生一条短短的微博:“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像地震一样,引发了大陆各界人士的讨论,但是出来几位专家,他们以专家、大学问家、字典编纂者的身份批驳黄秋生,原来支持黄秋生的人也纷纷倒戈。

今天,看黄秋生的微博,好像很委屈,只是嗫嚅地说了句:“入台到底是進入舞台還是入境臺灣?刀削面拉面是吃的麵還是整容和美容去毛?”这也难为他了,他不是专家,说了一句过头的话,便像小学生做错了作业,被老师们一顿臭骂,嘴里还嘟嘟个没完。

在驳黄秋生言论之前,我要先替黄秋生驳一驳这些专家学者们。

首先是《光明日报》刊文,说:“不论是作为文明载体,还是作为表达工具,繁体字到简体字的演变,只是载体和工具状貌的变化,并不会构成对文明内涵的损害与削减。”此文承认汉字是文明的载体,它的状貌发生了变化,却又不损害与削减它所承载的文明。这从逻辑上就讲不通,一辆载着文明的大车,改成了小车,它所承载的文明不削减吗?难道这车原来就是半空着的?

黄秋生用“正”字来指繁体字,此文便像老师教育小学生一样,说:“这不能说明繁体字和简体字有‘正’‘偏’之分。”然而这老师不知道,汉字从来就没有过“正”“偏”之分,只有“正”“俗”之别。所谓的“正字”,原指“本字”,与假借字对应;后来指规范字,见于经传的字,与“俗字”相对。在前人眼里,俗字多是“别字”。虽然鲁迅也说过,“那所谓‘正字’就有许多是别字”,但是,正字主流是讲规范的,是毛奇龄所谓“先定其规画”的字,是科举考试要用到的字。

有人从交流成本的角度来驳黄秋生,认为简体字交流成本低。对一个人,一个群体而言,或许是有道理的,但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文字不统一,本身就增加了交流成本。然而即使是一个人,一个群体,除非他、他们只是用汉字来签签名(而签名者还有很多偏偏不厌其烦地使用繁体字),写个便条,成本是低了不少,如果写文章,现在不用计算机的人很少,借助计算机,用繁体和简体的成本,有不同吗?

再者,如果他、他们,想读一读中国古代的典籍,想读一读过去的自己家乡的地方志,想读一读祖宗留下来的家谱,而这些字若非平时所用,就需要借助字典,哪个成本更高?至于说“以前的社会状态是绝大多数人不认识字,少数人领导和记录着我们的历史和文化”,那是生产力所限,以前的欧洲也有大量的文盲。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全世界都在扫盲。如果中国大陆的统计数字不掺水分的话,文盲比例一定会比使用繁体字的台、港、澳高很多。

有人举例说,古代的“尘”,是三个鹿,下面一个土,后来简化为一鹿下加土,再简化为“小”和“土”,“也很形象,还符合‘尘’的字义”。这个例子举得很好,恰恰说明,三鹿加土简化为一鹿加土是恰当的,而再简为小加土,则丢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古代表示今天“尘土”义的,有尘,有埃,有灰。因为埃和尘都可作重量单位(十埃为一尘),字组“尘埃”强调“小”义。“灰”为火烧剩下的木灰,与“尘”搭配成“灰尘”或“尘灰”时,强调“污”、“脏”义,这是“尘”字最一般的符号义。那么,这“尘”字的内涵,它的文化义,还是应当由原来的“塵”字来承担,指大路上扬起的尘。

这“塵”,起初虽然是“鹿”造成的,而后则主要指车马造成的。车马如果慢了,就没有尘,所以,强调“在路上快速奔跑”(鹿跑得快)而带来的“塵”。对人来说,为什么要快速奔跑,无非是为了谋生,为了利益,为了争夺先机,为了不失战机,所以引出了“红尘”,指终日碌碌奔忙的尘世中人为生所累;成了佛家、道家的用语,指人世,人生;引出了“后尘”,人家跑得快,有了成就,所以喻业绩。再者,“一骑红塵妃子笑”“大车扬飞塵,亭午暗阡陌”“戎骖纠结,塵斥河潼”,这种“甚嚣塵上”的气势,如何凭借“小土”来符其义?

还更有甚者,认为:“‘体’字,简体字中代表‘身体乃人之本’,能很形象表达意思。但繁体字中,这个字是一个形声字,反而没有简体字表达的意思准确。”殊不知,“体”字是古代就有的字,读如“笨”,也是“笨”的意思。“笨”原指竹的竹黄,后来此义丢失,主要指“粗大笨重”,亦用来形容人。古人认为,形容人用个“竹”头不合适,故将“竹”头换作“亻”,《正字通》说:“体,别作笨,义同。”而“體”字,义符为“骨”,但是在成为正字“體”之前,它也曾是由“月(肉)”或“身”来做义符的。而后,古人认为,用“骨架”指“体”比用肉身更合适,所以废了月和身为义符的字,统一由“骨”作义符。由此,“體”字可以指“肢体”,可以指“形体”,其内涵中最重要的是“主体”,即“骨架”,并非“人之本”。

好了,现在来驳黄秋生。

首先他用“正体”指繁体是不对的。台湾使用的汉字中俗字很多,我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到过,“里外”的“里”,台湾用“裡”,而这恰是个俗字,正字是“裏”。还有“掛”、“吊”等等,都是与“正字”相反的“俗字”。

他说繁体字过半人看不懂,不知道有何依据。汉字有认和写两方面,他说的“看不懂”并不是指“写”,而是指“认”。他可能不知道,会写繁体字的人虽然已不多,但是能认繁体字的人还不少。尤其前些年,美日的电影往往借道港台到大陆,会英文的人很少,尽管学了十多年(真觉得浪费了国民的教育资源,还不如学自己的文字),还不会,只好凭借字幕,而这字幕则多是港台人用繁体字插入的。所以,很多人会说,我不会写繁体字,但是大多还都是认得的。这也说明繁体汉字是易认的。汉语学界的泰斗李荣先生曾说过,“龜”字虽然难写,但是只要看一眼就会记住。难道不是吗?

当然,如果要担负起传承中华文明的责任,仅是认得还不够,还要花时间研习。可是大多数人不想干这事,说这不是他的义务。那就由他去,人少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更何况,现在不是有更多的人通过看大片、通过港澳台自由行已经认得很多繁体字了么?所以,你说“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是完全错误的,我觉得华夏文明在大陆正在复苏!

你的中文名是“秋生”,咱们中国人还是更讲究“春生”的,君不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责任编辑:余江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