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当山紫霄宫——天下第一福地

 陈禾塬 2013-07-24

   

 紫霄宫  文/陈禾塬

    谓紫霄,紫即中央,霄即九霄,意即位于武当山中央且高入九霄的大殿,其全称为“太玄紫霄宫”。紫霄宫是武当山现存最完善的宫殿之一,前对照面峰,背依展旗峰,座落在群山奇峰环抱之中,海拔804米,坐北朝南。背靠太子、玉清、太清、悬空诸岩,俯视三公、五老、宝珠、照壁、福地诸峰,右有雷神洞,左有蓬莱第一峰。周围山势形成二龙戏珠宝椅状,紫霄宫如同龙之戏珠座落于群峰正中。更有禹迹桥、禹迹池、福地殿伏于宫前,太子亭立于宫后,万松亭、赐剑台分列左右,加之建筑上采取欲扬先抑,先疏后密,首尾相顾,中轴对称的手法,紧依山势,层层而上,居高俯下,十分宏伟,透出雄居于武当之威严。

      紫霄宫始建于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元代名之“紫霄元圣宫”,至明代将元遗大殿改名为“香火殿”。明永乐十年(1412年)建玄帝大殿、山门、廊庑、左右圣旨碑亭、神厨、神库、祖师殿、圣父母殿、方丈、斋堂、钵堂、圜堂、厨室、仓库、池亭等160间,赐名“太玄紫霄宫。”到嘉清三十一年(1552年)已扩大到608间殿宇,并管领福地殿、威烈殿、龙泉观、复真观。紫霄宫现存殿宇182间,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占地7.4万平方米。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对外开放的全国重点道教宗教活动场所,武当山文物管理所设于紫霄宫内。 

 紫霄大殿

      紫霄宫的主体建筑保存至今历经570多年。其建筑均沿中轴线对称布局,且崇台叠加,依山势起建,海拔高度层层抬升,气势雄伟。于紫霄宫前跨过金水桥(此处海拔773.9米),从八字红墙碧瓦的宫门(举步之遥海拔已升至774.1米)开始,进入山门便是“龙虎殿”。左青龙、右白虎峙立殿内两侧,其塑像各高丈余,怒目圆睁,龀牙裂嘴,身着甲胄,手持戈戟,形神威严,令人生畏。据考证,此两尊神像与太子庙少年太子像均出自元代著名雕塑家刘元一的传世佳品。然后登数十级饰栏石阶,俯首抵足而层层叠上;四级“琳官珠殿”及对称配房,依山势屹立于十二重崇台之上,巍峨壮观,气势非凡。

      沿中轴线台阶上至两亭对峙的碑亭(海拔781.9米),亭内置赑屃驮御碑;又拾阶而上至朝拜殿,亦称十方堂(海拔794.1米),左右对称布局东宫东道院和西宫西道院;登崇台石级上,有铁铸“化纸炉”(海拔803.7米),炉身为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铸造,上刻三个“卐”字,梵文为胸部吉祥标志,古译为“吉祥云海相”,唐武则天时规定读音为“万”。再上一级崇台便是称为“始制六天”“云外清都”和“协赞中天”的紫霄大殿(此地海拔已升至804.1米)。

      紫霄大殿是此宫正殿,座落在三层饰栏丹墀崇台之上,砖木结构,绿色琉璃瓦屋面,门柱、门窗皆雕龙绘凤,大殿正中上层悬挂着银字蓝底竖扁“紫霄殿”。大殿阔五间26.31米,进深18.39米,通高18.69米,大殿为重檐拱蓬九脊,顶饰鸱吻吞脊,脊中宝瓶闪光;正脊、垂脊和角脊上均饰以各种珍禽异兽,有天马、狮、凤、龙、行什、斗牛、獬豸、押鱼、狻猊、海马等形象,均为琉璃艺术构件,造型逼真。殿内额枋、斗拱、天花板,均绘有五彩图案,藻井浮雕二龙戏珠,两侧绘有八卦图等。 

 紫霄宫全景

      殿上方雕镌须弥法座的神龛,上边饰有四条金龙、两只金凤,龙翔凤舞,仪态万千。龛内供奉明朝御制的铜铸鎏金神像,有真武老年、中年、青年神像和文武侍从座像;两旁侍立金童玉女,赵、关、马、温四天君和水火二将,以及天官仪仗,各高五尺余,均为铜铸重彩,神态各异,是我国明代艺术珍品。

返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