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许一力:互联网带金融走向何方?

 昵称535749 2013-07-24
        余额宝问世一月资金破百亿,震惊了不少人。

有人将今年称之为“互联网金融元年”,这两年的确发生了不少令金融震撼的事情:

在去年年底,马明哲确认将和腾讯的马化腾和阿里巴巴的马云在上海成立合资保险公司,探索互联网新金融道路。去年1111日淘宝网购节中,支付宝交易总额超过191亿元,笔数超过1亿笔。11月,京东商城对外正式发布其首个金融服务类产品——供应链金融服务系统;12月,苏宁电器与子公司香港苏宁及关联方苏宁电器集团共同出资3亿元,设立重庆苏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加上此前已经涉足小贷的阿里巴巴,目前已经有三大电商巨头在金融领域施展拳脚。

2013年后,天弘基金与支付宝合作的“增利宝-余额宝”,诞生不足一月,资产规模已经突破百亿元,有业内人士估计,余额宝有千亿级别的发展空间。随后,类似产品纷至沓来,如东方财富网推出的活期宝。基金公司看好财付通、易迅等平台,正与腾讯洽谈。有消息称,即将推出的腾讯微信5.0版本也会推出与财付通合作的微信支付功能。新浪亦紧跟其后,于近日发布了“微银行”涉足理财市场。据了解,投资理财仅是微银行的一个应用。今后消费者在微银行还可以办理开销户、资金转账、汇款、账户查询、信用卡还款、挂失、客户咨询等业务。实现了几乎大部分的银行常规柜台服务。

不知道是金融改造了互联网呢?还是互联网改造了金融呢?人们最看不懂的是,互联网金融热闹非凡,品种多种多样,互联网到底会将金融引向何方呢?

也许没有人能够确切说出,未来金融业究竟会被带往何处。但从阿里的金融轨迹来看,它要做的无非也只是两个事情:一是钱怎么来,二是钱怎么去。

这正是金融的本质。金融的字面含义就是资金的融通,它的本质是让有多余钱的人将钱融给需要钱的人,增加资金和经济效率。而这时候,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能让这个融通变得更有效率,所以互联网结合上了金融,而金融也看上了互联网。互联网金融归纳为一句话,其实就是大数据基础之上的资金融通平台。

余额宝就像是互联网金融的“钱怎么来”。先是吸引支付宝用户在余额宝里买货币基金,支付方式、营销渠道都非常简单,都是网上或手机操作。在互联网大数据的支持下,这种销售能力惊人,短短一个月就是100多亿。只是关于“钱怎么去”,这次却过于传统,只是一个货币市场基金,而货币市场基金最终也只是投向债券、票据之类。

看来这次的“余额宝”或许只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基础尝试。资金的来源也只是针对网购的闲置资金。这种资金毕竟无法像活期存款一样可以通过任意ATM随时取出,所以无法完全替代活期存款。除了平时有习惯往支付宝中充钱的人,谁又会没事在‘余额宝’里放个几万块钱进去呢?

阿里接下来的动作,也许真要开始真正涉足“钱怎么去”了。阿里很早收购小贷公司,今年77日,阿里小贷再次让整个金融业界汗颜:资产证券化!这是首单获批的基于小额贷款的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产品,也是证券公司与小贷公司合作的初次探索。就在最近,阿里小贷公司的一个私募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募集完成了。阿里小贷的客户,主要是在天猫、淘宝、阿里巴巴里做生意的商家。会员不用提交任何担保、抵押,只凭借企业的信用资质即可,用户24小时随用随借随还。相比之下,即使选择银行中最便捷的贷款产品,企业主也要在提交抵押材料之后,经历两周之后才能拿到资金。这些客户的生意在它的平台上做、款在它的平台上收,阿里对它们的信用心里有数,这就是阿里做小贷的优势。

但无论是“钱怎么来”以及“钱怎么去”,阿里到目前为止的金融都有着一个最大的缺陷:那就是无法方便的存取现金。就连阿里自己也承认,金融业务只有一样东西他们不能做,那就是取现金,手机端、PC端都提不出钞票,但除此之外业务都可以用互联网解决。

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路边随处出现了一种叫作阿里的ATM机,大家可以直接将现金存入到达支付宝卡里,或者将支付宝卡里的钱插入ATM可以取出现金来,那个时候的阿里会是什么样子呢?银行会不会真正被震撼到呢?

互联网金融其实是在告诉传统金融业,金融服务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

互联网为什么能介入金融?靠的不是它的技术,而是它的数据。今天的各种网络,谷歌、微软、惠普、facebook等,已完全可以通过它们掌握到的数以百万计、千万计甚至亿计的数据,经由“超级计算”,准确推断消费者的习惯、电影的票房、流感疫情的发展趋势。这就是大数据。

基于网络的大数据的销售能力是非常强的,理论上它可以应用于任何行业。如同当年的电信业一样,数据业务超越了原本赖以生存的语音业务后,电信业被彻底改变了。而当前的金融业成了大数据要攻陷的一块大蛋糕,传统金融被数据超越只是迟早的事情。

这跟10年前互联网刚刚涉足金融时,大家的想法是相去甚远。那时候的互联网在金融看来,只是一个技术,一个网上支付的技术。而支付公司收取的手续费甚至都覆盖不了成本,那时候的支付公司都是亏本的,所以银行才不屑于开支付公司。但后来银行也开始发现,支付本身不赚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支付过程中,支付公司掌握了客户的联络方式、购买喜好等信息,这种海量的分类信息才是支付公司最大的价值所在。等银行准备介入支付行业的时候,为时已晚,国家已经发布了第三方支付牌照,很多支付公司已经被养起来了。互联网已经给银行上了第一堂课。

互联网教育了金融:谁拥有大数据,谁就占据上风。在阿里小贷与金融机构的合作里,金融机构的实际油水应该非常少,因为有牌照的机构太多、有数据的只有阿里一家,金融机构能跟着喝口汤、赚点吆喝就不错了。据说余额宝项目,阿里公司收走了收益的95%部分。

在国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当前在美国的融资渠道已经出现了这种趋势:IPO不再需要借助传统交易所的渠道,一个概念,投放到互联网,明确标明投资份额就可以在网络进行IPO

传统的金融真的得学习学习了。那些国有的商业银行本身在利率市场化的冲击下,再加上互联网金融的夹击,不知道会有多少在将来的激烈竞争中倒下?

或许银行只剩下最后一道防线了:那就是国家担保。银行最重要的功能是管理流动性风险,而不只是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作为最重要的金融支柱,银行背后隐含着国家担保。有人说过,为什么地摊上卖理财产品,很少有人买?而银行的理财产品就有人买,是因为大家知道银行的产品背后是有担保的。也许,在这些人的眼中,低成本的互联网金融更像是“地摊金融”,而银行则是贵族金融。

但就在前不久,国家已经表态将银行业也逐步放开,阿里介入银行的日子可能也为时不远。看来,传统银行这样的贵族,有一天也只能变成一个“没落”的贵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