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民兵电影《传枪记》幕后的故事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3-07-24

 

在上个世纪60年代,有一部专门反映农村民兵生活的电影红遍大江南北,那就是由河南省京剧团演出、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传枪记》。这部电影讲述了河南某地农村薛爷爷一家祖孙三代民兵传枪、接枪的故事。剧中的薛爷爷在战争年代当过民兵班长,杀过敌、立过功,孙子、孙女是在和平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民兵,电影通过祖孙间传枪和接枪的动人场景,表现了老一代民兵向青年一代民兵先传思想后传枪的心路历程。

  说起这部至今仍不失为民兵政治教育好教材的电影,就不得不提起“英雄民兵营”――河南省济源留庄民兵营;就不得不提起“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留庄民兵薛平华,因为这部电影就是根据留庄民兵的真实素材创作而成的。   

  “薛爷爷”原型薛平华的传奇人生   

  在《传枪记》中,薛爷爷当年只是当过民兵班长,可在现实生活中薛爷爷的原型薛平华却是个英雄的传奇人物,他曾被誉为“民兵的旗帜”,被太岳军区授予“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称号。他还于1949101日应邀参加开国大典,19583月应邀参加了毛主席亲自主持召开的第二次郑州会议,19604月出席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这一连串的荣誉告诉我们,薛平华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

  薛平华1916年出生于河南济源留庄村的一个贫苦家庭,早在193711月,他就参加了共产党人在济源成立的抗日组织“杜八联抗日自卫团”,走上了血与火的革命道路。

  在抗日战争中,他和抗日自卫团一道同日军作战百余次,给敌以重创,其中,与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人头计”和“鱼饵宴”还被传为美谈。1942年冬,由于叛徒出卖,薛平华等3名同志被日本鬼子抓住,面对日本鬼子的屠刀,他临危不惧,与同志们巧设“人头计”,用汉奸的头冒充我共产党人的头,安全脱险。1944829日,为攻克敌人碉堡,他和自卫团的战友们设下“鱼饵宴”,以摔杯为号,活捉了4名日本兵,端掉了敌人的碉堡。

  在解放战争中,薛平华出任留庄民兵轮战连连长,带领民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大摆“地雷阵”,构筑“圪针墙”,同进犯“杜八联”的国民党军作战200多次,使其始终未能占领“杜八联”一寸土地。其中,火焚敌机、为陈(赓)谢(富治)兵团强渡黄河天险开路护航,更是为人们所称道。1946817日,国民党军队5架飞机因迷航迫降在留庄附近的黄河滩上,薛平华带领民兵经过2次战斗成功烧毁了2架敌机;19478月下旬,陈谢兵团奉命挺进豫西,主力从留庄以西15公里的关阳、长泉村一带强渡黄河,薛平华主动请战,组织葫芦队为部队渡河领航开路,渡河的“葫芦舟”现今收藏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1946823日,《新华日报》发表长篇通讯《河防堡垒杜八联》,其中,“一群英雄”一段文字写道:“杜八联的指挥员、留庄英雄薛平华,这是众人共同爱戴的……他31岁了,是一位有名的忠诚勇敢、机智沉着的英雄。他从没在战斗中惊慌失措过。他常说,‘怕什么,牺牲就牺牲,越慌越不行。’这是将生命献给群众的人才能沉着、才能坚定的勇敢表现。他也常常脱下衣服赤着膀子打仗,进攻在前,退却在后……他很会指挥战斗,在数百次进攻中,总是常打胜仗,吃亏是非常少的。”

  19464月,太岳武委总会授予薛平华“土地革命和游击战争结合进行的两位一体的英雄”荣誉称号,并被誉为“民兵的旗帜”;同年8月,太岳武委总会又授予薛平华“特等民兵战斗英雄”称号;194711月,在太岳武委总会评选中,薛平华又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剧中钢枪的原型是毛主席授予的钢枪   

  《传枪记》中有这样的故事情节:薛爷爷从公社领回来一把崭新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经过一番严格的考核,爷爷最后把钢枪传给了孙女小缨。戏中这把钢枪的原型实际上是薛平华19604月出席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时,毛主席颁发给他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

  全国解放后,留庄民兵连面临着新老民兵交接的问题,可许多老民兵都不愿把手中的枪交给青年民兵,原因是交给青年民兵他们不放心。

  在工作中,薛平华也觉察到有的年轻人受和平生活的影响,武装斗争观念开始淡化。如组织民兵护场,有的年轻人就说:“这是‘6个指头挠痒,多这一道’。”召开民兵会议,有的年轻人说:“这多耽误生产,开民兵会干啥?”这种在和平环境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思想,别说令老民兵们把枪交给他们不放心,就是薛平华自己也不放心!

  面对这种情况,薛平华意识到,要使老民兵把枪杆子放心地传给年轻一代,就必须解决青年民兵和平时期的麻痹思想。19604月薛平华光荣出席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毛主席亲自给他颁发了一支崭新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及100发子弹。授枪仪式后,毛主席说:“全国虽然解放了,但蒋介石还在台湾,世界上还存在着帝国主义,要提高警惕,不敢麻痹。这支枪要好好地保存着,把它传下去,教育后代继续革命。”每当想到毛主席的叮嘱,就更坚定了薛平华抓好民兵建设,先传思想后传枪的决心。

  为把革命思想先传下去,从北京回来后,薛平华先后10多次组织召开支部会、干部会、民兵会和社员会,反复传达学习党中央、毛主席关于保持和发扬光荣传统、加强民兵建设的指示。在具体工作中,他把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39位老民兵组织起来,成立老民兵排,根据他们的居住位置,分片包班、包排,对青年民兵进行“传、帮、带”。他还在全村范围内展开“讲村史、讲家史”活动,用解放前后村里发生的变化教育青年民兵。特别是他充分利用毛主席颁发的钢枪对青年民兵进行教育,他把枪带到基干民兵大会上,讲毛主席为什么给咱们发枪;他把枪带到民兵干部会议上,讲如何把枪传下去,搞好民兵工作;他把枪带到田间地头,让民兵们练习瞄准射击;他把枪带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给青年民兵讲枪杆子的重要性;要是让他给参观者作报告,他一定要给枪戴上大红花放在讲台上;在训练中,要是哪一排的民兵训练得好,他就把枪放在哪个排,让民兵们用一用毛主席发的枪;要是哪个民兵打靶不及格,他也会让他用几天这杆枪,来鼓励鼓励他……

  1962年夏天,蒋介石大肆叫嚣着要反攻大陆,薛平华根据自己多年对敌斗争的经验,认为这是培养锻炼青年民兵的大好时机。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嘀嘀嗒嗒”的紧急集合号吹响了,全村民兵不到30分钟就集合完毕。薛平华立即下达战斗命令,带领大家向几公里外的方谷嘴高地冲去。刚到高地下,山顶上“砰砰叭叭”响起了枪声,不少青年民兵顿时紧张起来,不知如何是好。几个老民兵迎着枪声冲了上去,青年民兵一看,也壮着胆子跟着越沟爬坎一气冲到山顶。这时,薛平华才宣布是一场演习。

  在薛平华的带领下,留庄民兵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青年民兵的军政素质得到极大提高,都能郑重接过老一辈民兵手中的枪。全体民兵还坚持劳武结合,常把枪带到田间地头,利用休息时间练瞄准、刺杀。一时间,在留庄村的街头上、家门口贴的都是靶纸,田头上、院子里、打麦场都成了练兵场。1964710日,中共中央中南局、武汉军区领导机关授予留庄民兵营“英雄民兵营”光荣称号。  

  英雄民兵营的故事感动了全体演员   

  留庄英雄民兵营的事迹经《报日人民》、《军报解放》等媒体广泛宣传后,吸引了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留庄村进行挖掘创作。

  1964年春季,河南省戏剧工作者所云平、王景中两位同志来到了留庄,专程采访薛平华,了解有关留庄三代民兵传枪习武的事情。采访后,他们很受感动,决定以留庄三代民兵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一部反映民兵工作中先交思想后交枪的戏曲剧目。经过半年努力,他们写成了豫剧《传家宝》。

  1964年秋天,河南省豫剧一、二、三团分别抽调李仕忠、刘兰芳等著名演员根据《传家宝》的剧情,来留庄体验生活。

  李仕忠饰演薛爷爷,刘兰芳饰演小缨。李仕忠为演好爷爷这个角色,每天跟着薛平华,学他说话、走路并和他一起参加劳动。一次,他主动要求挑60斤重的红薯往薛平华家送,当到家时,被院子里一根晾衣服用的铁丝挂住脖子,连人带担子差点儿摔倒,引得在场的人哈哈大笑。刘兰芳为演好小缨,每天和青年女民兵一块劳动。在和青年女民兵一块拾羊粪时,刚开始她有点怕脏,戴着手套拾。后来见女民兵们不怕脏,用手拾,她也脱去了手套;在练习瞄准时,女民兵全都趴在雪地上练习瞄准,她又被女民兵们不怕严寒、不怕脏的苦练精神所感动,主动脱去外套,去掉口罩,和女民兵们一样在雪地里进行练习,并且第一次实弹射击就打出了好成绩。

  1965年初,河南省京剧团看到了《传家宝》剧本,京剧团的副团长高嘉麟带着演员到留庄体验生活1个多月,排演了京剧《传家宝》。同年212日,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更名为《传枪记》。

  京剧团的阎涤华同志扮演薛爷爷,他在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时在日记中写道:“虽说今天放假,我的心却没有放假,默默在想,我扮演的老民兵薛爷爷,无论唱腔或念白,都还存在着一堆问题。出去散散心,脑子一清亮,也许会想出一点办法。于是,我顾不得这几天练功所引起的腰酸腿疼,径直向街上走去。走着走着,忽然想起了留庄民兵营,想起了那些朝气勃勃的青年民兵和那些英姿不减当年的老民兵,还想起了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民兵英雄薛平华同志……顿时全身是劲,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

  在剧中扮演薛妈妈的演员吴晓琳说:“我扮演的是热爱武装的薛妈妈,在留庄有多少这样的薛妈妈呀!使我们难忘的有这样一件事,青年民兵刘世英,平时枪法很好,却在一次打靶时,有1枪打脱了靶。她的妈妈一听,就难受得掉下了眼泪,说:‘这就像没打中敌人一样,心里咋能不难受!’像这样的老人在留庄还有很多很多。”

  张学敏在剧中扮演小缨,在留庄体验生活时,她就住在女民兵、优秀射手王安芬家,她觉得王安芬和小缨特别相似,王安芬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枪。她问王安芬为啥这样爱枪,王安芬说:“不爱枪,枪生了锈,怎么打敌人!”后来,她在文章中写道:“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提高了思想觉悟,找到了表现小缨这个人物的现实依据。”   

  薛爷爷后人续写“传枪记”   

  1960年,薛平华从北京参加完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一回到家乡,就把几个孩子叫到一块,拿着毛主席颁发给他的半自动步枪,语重心长地说:“这支枪是毛主席发给咱的,他是咱家的‘传家宝’,你们要好好保管它!”几个孩子在薛平华的指导下,很快学会了枪支的拆卸与保养;为了便于保管,薛平华的爱人王聚英还专门用布做了个枪套。

  为了把枪传下去,薛平华不但经常带领孩子们到当年战斗过的地方,用这支枪练瞄准、练刺杀、练实弹射击,而且还注意从思想上培养孩子们的民兵意识。薛景祥是薛平华3个男孩中的老大,1963年秋天的一天中午,天气特别闷热,薛平华从外边回到家里,急匆匆地对薛景祥说:“有人去北地偷队里的玉米穗了,你去看一下!”薛景祥立刻满头大汗跑到地里,他先是蹲在地里听,没有动静,后又在地里来回找也没发现什么。薛景祥纳闷地跑回家向父亲报告情况,薛平华一听满意地说:“好!孩子,这就行!”这时,薛景祥才知道父亲是在测试自己的警惕性和胆量。

  1976年,在毛主席逝世的日子里,薛平华天天拿着这支枪坐在窑洞前,细心地一遍一遍擦拭着。有人问他为什么要天天擦枪,他说:“这是毛主席亲手发给俺的枪呀!毛主席逝世了,我心里难受,拿它出来擦一擦。我要听毛主席的话,好好保存它,把它代代传下去。”

  1988年,全国对民兵枪支进行集中整顿,一生听党话、跟党走的薛平华二话不说,依依不舍地把这支枪交给了来收枪的武装部人员。19892月,薛平华病重弥留之际,口中仍不停地念叨着“枪、枪、枪”,此时,守在病床前的薛景祥兄弟才真正知道,这支枪已成为父亲生命的一部分,分也分不开,割也割不离。父亲去世后,他们找到武装部,依照着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的样子,用木头雕刻了一杆枪,随父亲一起下葬。

  薛景祥兄弟3人或上学、或当兵,都走出了留庄村,没能成为留庄民兵,但他们在父亲的影响下,骨子里都有着留庄民兵所具有的“英勇顽强、艰苦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薛景祥长年奋战在济源卫生系统,2001年他退居二线后,立马投入到留庄民兵史的研究中,他采访老民兵,走访知情人,一点一滴收集有关留庄民兵和父亲的历史。可由于时光荏苒、日月穿梭,好多看似还是昨天的东西,当他真正去寻找时却没了踪影。

  1964710日,中共中央中南局、武汉军区授予留庄民兵营“英雄民兵营”荣誉称号。薛景祥清楚地记得,当年在人山人海的命名大会上,父亲亲手从武汉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上将手中接过了奖状,可如今这张奖状哪里去了?薛景祥四处打听,终于有一天,有位朋友被他的执著所感动,说出了自己埋藏很久的小秘密,他说:“老薛,我们在搬家时,发现了你村被授予称号的证书,当时有人已把它扔到纸篓里了,我心想留着肯定有用,就又把它拾了出来。”薛景祥借来一看,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那张命名奖状的原件,只是已被揉成一团,烂得不成样子了。

  为了复原这张奖状,薛景祥跑遍了济源城里所有的装裱店,可面对又脆又烂的奖状谁也不敢接手。没办法,薛景祥回到家里,在爱人的帮助下,小心翼翼地用热毛巾把纸团湿润压平,再一点一点用专用浆糊粘贴,每粘贴出一点就压在玻璃板下。当整个奖状完整复原时,薛景祥哭了,他的心血没有白费,终于又还原了一段留庄民兵营的历史。

  在薛景祥的带动下,弟弟景文、景勇也都加入进来,这么多年来,他们在留庄村支部书记李东风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出版了《留庄英雄民兵营图集》、《英雄民兵营的激情岁月》、《黄河之子薛平华》3本有关留庄民兵营史料的书籍。然而,令他们弟兄3人遗憾的是,那支让父亲魂牵梦绕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自上交以后就再也没有了踪影。2004年,为了编书需要,他们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找到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照了个相,权当做那支“传家宝”收入书中。

  2010年深秋,“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儿子宋大保,来拜访薛景祥。宋学义当年与薛平华一道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民兵代表大会,一道接受毛主席颁发的钢枪,两位英雄的后人相见,自然谈起了钢枪,这又勾起了薛景祥的无限惆怅:宋老英雄的钢枪如今还有着落,自己父亲的钢枪到底在哪儿呢?

  2011年“七一”前夕,《济源日报》社主动介入,开始了“寻枪”行动,并用大版面进行连续报道。在有识之士的帮助下,那支“传家宝”在薛景祥的脑海里越来越清晰,他甚至想起了枪托上那个代表这支枪特殊身份的“赠”字的具体形状。

  现在,“寻枪”行动仍在进行,薛景祥说:“这支钢枪很可能已作为报废武器进行了销毁,但枪也是有名字的,那就是枪号。我们一定要查找到这支留庄民兵‘传家宝’的枪号,写入史书,把它世世代代传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