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孩子自立十条

 山爷wzs0718 2013-07-25
日本孩子自立十条

你最头痛的问题,日本妈妈这样做:

教养规范1:与其“帮助”孩子,不如“支持”孩子

教养规范2:要让孩子自己思考,父母不要“控制”他

教养规范3:爱孩子“本来的样子”

教养规范4:不以自己的经验,取代孩子的感受

教养规范5:在不娇惯的基础上让孩子撒娇

教养规范6:在说话之前,先看看孩子在干什么

教养规范7:不要发火,要把生气的实质传达到

教养规范8:定个让家人都能愉快生活的规则

教养规范9:你能够引导出自己的“父母能量”

教养规范10:父母幸福了,孩子才会幸福

从“帮助”孩子的父母转变为“支持”孩子的父母

做父母的很容易把孩子一直当作昨天那个“不会”的小孩,进行积极地保护,认为干涉等于帮助。但是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惊人的。他们昨天还不会的事情,今天可能就会了。父母认为做起来太鲁莽的事情他们也会一往无前地去挑战,将自己“会的”范围不断扩大。

如果父母不论到何时都把儿女当作“不会”的孩子来对待,一个劲儿地帮他,结果会怎样呢?

受到父母保护的孩子,也许就一直“不会”,不去挑战不会做的事情了。自己“会”的能力得不到施展,孩子就无法自立,就会一直依附于别人而生存。

为了帮助孩子自立,父母要结合孩子的成长状况,从积极保护、干涉的角色转变为在一旁注视着孩子、支持孩子的角色,这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到了1岁半左右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什么都想自己做的倾向。那就是父母应转变成支持角色的信号。孩子想做的事情就尽可能放手让孩子去做,从而培养孩子"会"的能力。不要指使孩子,告诉他们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你应该静静地注视着孩子,让他们尽情地去体验成功和失败。

对父母来说,重要的是看法的转变。要从“眼里只看到孩子不会的地方”转换为“认可孩子会的地方”。这样一来,等待孩子成长就会变得比以前更轻松。

“注意到”是训练的第一步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父母明明是想只默默支持孩子的,可最终还是去帮了呢?这是因为他们觉得“不做作业会被老师骂,怪可怜的”,或是“学习跟不上可不得了”,等等。他们是“为了孩子”才这么做的。

那么,这种想法真的就是“为了孩子”吗?想帮孩子其实是为了让自己安心吧!作为孩子来说,错过了一次战胜“不被催就不做作业的昨天的自己”的机会。着急的父母扼杀了孩子主动去做的能力。

父母如果注意到了支持比帮助更重要,那就考虑“如何做才能支持”吧!

比如,为了让孩子能自发地去做作业,父母可以想想要是换成自己的话会怎么做?然后,让我们姑且从比较容易做的事开始试试。即使一开始用的是很笨拙的方法,随着不断地重复,就会变得得心应手了。那时孩子会有显著的变化,而且也会让父母有了“能够支持他”的感觉。

引导出孩子“会”的能力,本身也是引导出父母自身的“会”的能力。

没关系,“会的能力”不会打折 

孩子上小学后,离开父母的时间就变多了。“能否适应与以往不一样的生活”“能否与新认识的朋友及老师和睦相处”等很多问题就会浮现在父母的脑海中。

但是,如果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开始就转成支持的角色,引导出孩子“会”的能力的话,那就不需要担心了。即使遇到什么问题,父母和孩子根据经验也都知道这是可以解决的。

孩子从根本上是想自己去做自己的事的。“会”的能力觉醒的孩子会越发展现出其干劲,所以父母也应该结合新情况,不断放手,让孩子接触一些新事物,让孩子“会”的能力得到施展。

当然,孩子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选得那么协调那么完美,令人目瞪口呆的造型也是常有的。有些父母心情好的时候会一边苦笑着说“就这样吧”,一边把孩子送出门;当他们心情不好的时候,一想到“别人会以为是我把他打扮成这样的”就会变得沉不住气,继而手忙脚乱地给孩子换衣服。

一直支持得好好的,突然有一次没法支持了,父母也许会感到以前的努力都像化成了水泡一样,但其实绝不是那样的。即使在支持的间歇父母帮助了孩子,但他们之前含辛茹苦培养起来的孩子“会”的能力是不会缩水的。

就像游泳一样,即使在游的途中累了,脚着地休息一会儿,若调整好呼吸的话,还能继续游下去的。

父母应该把这样的帮助看做是为了“调整呼吸”而需要的小休息。只要自己认识到帮助了孩子就没关系。还可以向下一个支持“游”去。

如果父母以别人眼中完美无瑕的教练作为目标,那每帮助孩子一次都会给自己减分,也会慢慢丧失自信。就像支持孩子时一样,对自己也不要总是“责备自己不会的地方”,而应该试着着眼于“认可自己会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