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穿过伯利恒的检查站

 啸海楼 2013-07-25

穿过伯利恒的检查站

—— 约旦河西岸纪行(1)

云也退 今天 14:30

近读萨义德·卡书亚的小说《耶路撒冷异乡人》,其中写到,耶路撒冷入夜之后有警察满街巡查巴勒斯坦人和其他非法移民,我便想起在以色列见到过的那些巴勒斯坦人。

他们大概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一群“二等公民”了,生活在“争议领土”,也就是约旦河西岸地区和加沙两块地方,被六米来高的水泥墙挡在以色列本土之外。单凭长相、穿着,他们就会被遭到国家机器的怀疑和盘查,名义是维护公共安全。

我称以色列为“墙之国”,她最大的景点是两种墙:一是耶路撒冷老城有三千年历史的伟岸城墙,二是从南绵延到北,分隔以色列本土和约旦河西岸争议地区的水泥墙。自2002年以来,由于恐怖事件频繁发生,以色列开始在西岸地区筑墙,缘墙设立了许多安检站(checkpoint)。我曾在其中一个安检站附近住过几天:那是个观察不同的人所受差别待遇的理想窗口。

安检站位于伯利恒和耶路撒冷之间,两个城市都是圣地名城:后者是三大宗教共同的圣城,前者则以耶稣诞生地闻名于世。但是,伯利恒属于巴勒斯坦人聚居的西岸地区,我所寄住的公寓则在耶路撒冷这边,距分隔墙仅有5分钟的步行距离。公寓的租赁者,哥伦比亚人达尼埃尔,是我前一天晚上在一个巴勒斯坦公益组织的活动上认识的,他是留学生,也是国际志愿者。当今的年轻人,有志于改善世界的,多少都考虑过到西岸地区做几个月甚至若干年的和平使节。

翌日晨,我们不到五点就出发了。公寓是石质的,样子还挺气派,但一出大院,往南边伯利恒的方向看去,就都是棕红色的荒野,断墙,碎房子,矮小凌乱的树木,遍地砾石,好像每天都有许多颗地雷在这里爆炸。清洁工推着绿色的垃圾箱在瓦砾中行走。

西岸地区看上去就是一片烂摊子,了无规划,伯利恒离耶路撒冷很近,又依托旅游业,还算其中较好的一个城镇。每天,西岸地区有30000多名巴勒斯坦人,要排队通过数百个安检站,奔向以色列本土的雇主那里劳动。男人占绝大多数,从事的是体力劳动、保安、司机等等犹太人不肯干的工种,少数人做流动商贩,还有在医院、咖啡馆等公共设施里打工的。最次的命运,就是呆在自己的村子里一辈子务农。

四点三刻左右,从以色列往巴勒斯坦去的通道里没什么人,但一进检查站大门,我就能看到对面一边,等着过这边来的人群已是熙熙攘攘。检查站里共有三名士兵,两男一女,都是服兵役的适龄犹太青年,还有两个穿蓝制服的警察,就长相来看,他们同等候在门口的人太不一样了。检查站还有二楼,很可能,那里也有人监视着从伯利恒方向过来的人群。

“犹太雇主给他们工作执照,”达尼埃尔说,“所以他们必须特别卖力,不敢迟到。”

我拿出自己的护照交给士兵检验,又交上了挎包和相机包。女兵对我轻轻一笑。而在那边,巴勒斯坦人把自己的证件交给防弹玻璃后的士兵,然后手指在一个冒蓝光的装置上按一下。他们面无表情,早就熟悉了这一套程序。

(图注:2013年7月12日,巴勒斯坦妇女穿过Qalandia检查站去祈祷。供图。)

达尼埃尔几个月来天天出入,士兵们认识他,故而对我也比较放松;更主要的一个因素是,这个检查站每天都会有大批的游人乃至基督徒朝圣客经过。士兵和警察的警惕性主要放在巴勒斯坦人那边。他们没有以色列国籍,可以在西岸范围内活动,但要通过安检站进入以色列本土,就必须持有由官方或是以色列雇主发给的许可证。我听说,部分巴勒斯坦人要为此而贿赂以色列雇主,这样的事情法院会管,管到什么程度,就不好说了。

“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检查站。”我顺利过关后,达尼埃尔说。士兵和这些巴勒斯坦人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管理者—被管理者、检查者—被检查者。巴勒斯坦人之间会互相交流哪个安检点更加“仁慈”,对工作作风友善的安检点,他们心存感谢,一些住在别处的人,甚至会不惜多走些路来到这里,只为了过关更加顺利些。

通过安检,走出检查站,我才看清伯利恒这一边有多少人:虽然才清晨四五点,已有二三十人在排队了,他们挨个站在封顶的铁栅栏里,站满了长长通道的一半。栅栏如同笼子将他们囚在里面。他们说话声音有些大,长相和穿着都是明显的阿拉伯人:女人穿黑袍,戴头巾,男人个个留着唇髭,面色黧黑。半大孩子的眼神多少还有些惊恐。

通道之外,阿拉伯贩子早已摆开了他们的小摊,卖蔬果的,卖茶的,卖咖啡的,不一而足。有两三部巴勒斯坦人的出租车等在路边,向我们招手,嘴里念叨着“Nativity Church?”——基督诞生大教堂,伯利恒最著名的景点。

巴勒斯坦人一定早已习惯了旁观者的目光。有无数志愿者在安检点面露同情地观察过他们。也许,他们心里在想:看吧,写吧,你们写你们的,我们还得每天早起奔到这里,一切都是老样子。

安检站的存在,立时分出了两个人群的高低,如果我是站内的以色列士兵,一定会嫌弃这群人相貌粗野,举止唐突,排个队还挤挤挨挨,喋喋不休,显得缺少现代公民的素质。不过,造成这种卑贱印象的,或许正是安检站本身呢?巴勒斯坦人必须凭许可证,验明正身后才能过站,其他人却不必;差别待遇的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让被“区别对待”的那一类人自己都会看不起自己。

我伫足观看了一会儿,作势要走,达尼埃尔点了下嘴唇,让我稍等片刻。不多一会儿,嘈杂的人声消失了,挤挤嚷嚷的巴勒斯坦人安静下来,各自放下行囊,摊开两手,微闭双眼,有的站着,有的跪着,就在检查站门外的铁栅栏通道里喃喃地祷告起来。五点钟,穆斯林一天中的第一次祷告时间。检查站里的所有工作人员,肩负着保卫国家安全的士兵和警察,这会儿该可以松一口气,泡上一壶咖啡了。

这是巴勒斯坦无数早晨中的一个。巴勒斯坦人属于阿拉伯裔,是这块土地上的原住民,但以色列建国之后,他们就成了“二等公民”,自己土地上的流浪者。

卡书亚在《耶路撒冷异乡人》中写了一个巴勒斯坦青年设法弄到一个犹太人的身份证,从而改换身份的故事,两人相貌酷似,这似乎说明两个民族出于同源,关系密切。然而,绝大多数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的犹太人中都很容易辨认:无数个早晨,他们排队通过安检站,无数个夜晚,他们被警察拦下查问——他们的面相气质,因为共同的、别无选择的命运而彼此趋近。

我很幸运,生在上海。十几年来,我骑车出门常常遇到这样的事:停车等红灯,一个警察从路边径直过来,边走边伸手,嘴里说着“出示下证件”。然后,我才注意到身旁或身后有个人从兜里掏出一只旧钱包,或是一堆同钞票、月票、户口本什么的杂在一起的东西,郁郁不乐地找了起来。他们总是一副犯了错误被逮住的样子,警察根据长相、打扮、表情做出判断,我想,大概从未失手过。

(责任编辑:王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