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趣谈文化名人的笔名 (珍藏版)

 博览606 2013-07-26
                  趣谈文化名人的笔名 (珍藏版)
 
 


 

             趣谈文化名人的笔名 

 

笔名趣谈 - 纳兰容若 - 纳兰容若a
 

    名字一般都是父母所定,然而,近现代我国不少文化名人其风行于世的“文名”,却是由自己取的,其用意耐人寻味。

    有些名人以改名的方式来表明其志趣抱负、情操品格或思想实践:

    著名出版家邹韬奋,原名恩润。“韬奋”是1926年他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时改的名。他解释说:“‘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不过自勉罢了!”

    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仕其(加“金”旁)。他年轻时留学归来,决心“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把科学知识贡献给人们,故改名高士其。

    爱国民主人士李公朴,原名永祥。在“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对三哥永康说:“我志向不想升官发财,愿做人民公仆,名字改做‘公朴’。‘公朴’者,公仆也,字就叫‘仆如’吧。”

    时光回到30年代,东北有一对并肩战斗的青年作家,女的叫张廼莹,男的叫刘鸿霖。张廼莹20岁时,为反抗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开始了流浪生涯。1932年,她与刘鸿霖同居,合写过小说集《跋涉》,又一起到上海会见鲁迅先生,在其指导下从事文学创作,特取了“萧红”(张)、“萧军”(刘)两个笔名,合起来即“小小红军”,表达了他们追求光明,患难与共的坚定信念,后来萧军干脆改姓萧,子女亦皆姓萧。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濬。在南京金陵大学求学时,对社会和人生问题发生了兴趣,并接受了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改名知行。后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又悟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而后知,不行便不知”的道理,并先后作了《行是知之始》等演讲。

    一次,他在征求意见本上看到了学生写的一段话:“先生既相信行是知之始,为何仍名知行,何不翻它半个筋斗”。受此启发,遂改名为行知。

    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原名周月宾,出生于四川成都,母亲是比利时人。周月宾27岁毕业于英国伦敦皇家医学院,旋即赴马来西亚开设医院。迫于当时海外对华人的歧视,她加入了英国籍。为了表示自己是炎黄子孙,她就取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笔名“汉属英”,后来就依谐音改成“韩素音”。

    汪精卫,原名兆铭。1905年参与创建中国同盟会,并任《民报》主笔,以“精卫”等笔名,发表了大量驳斥保皇谬论,宣扬革命思想的文章,汪洋恣肆,酣畅淋漓。“精卫”原是《山海经》中所载的一只神鸟,相传为炎帝的爱女,叫女娃。因游东海不幸淹死,于是化为精卫鸟,每天不懈地衔西山木石去填东海。汪以“精卫”为笔名,目的是显示其反清的决心和不屈不挠的斗志。可惜,此人晚节不保,终堕落为汉奸,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有些名人的名字则是为了纪念某些对自己触动、影响较大的人物或事件:

    胡适,原名洪驿。他就读于上海澄衷学堂时,因听国文教师杨千里演讲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原理,思想震动很大,故改名为“适”,字“适之”。

    诗人柳亚子,初名慰高,后更名弃疾,字安如。因仰慕法国思想家卢梭,改名人权,字亚卢,意为“亚洲之卢梭”。后觉不像谦逊,改为亚子。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据他说,“巴金”的“巴”字来自于一位在法国项热投水自杀的北方朋友(巴恩波),巴金说:“我和他很熟,但是他自杀的消息使我痛苦。我的笔名中的‘巴’字就因他而联想起来的。”“金”字则是一位学哲学的安徽朋友替他找的一个容易记住的字,取自巴金当时正在翻译的《伦理学》一书的作者克鲁泡特金。

    而有的名字似信手拈来,毫不经意:

    “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原名赵平福(又作平复),取意“平安是福”。后来,他家乡浙江海宁有个豪绅也为自己的儿子取了相同的名字,便不准他再使用原名。他见家乡有座桥名“金桥柔石”,觉得不错,于是就用“柔石”作为笔名,有时也署名“金桥”。

    人民音乐家聂耳,原名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1931年4月,考入明月歌舞社拉小提琴,后升任首席小提琴师。因他姓聂,听觉又灵,社里有人叫他“耳朵先生”,于是他便改名为聂耳。

    著名漫画家廖冰兄,因幼年即丧双亲,与妹妹廖冰相依为命,故取笔名为“廖冰兄”,意为廖冰的兄长。郭沫若闻之,“恍然大悟”道:“哦,原来邵力子的父亲叫‘邵力’,郁达夫的妻子叫‘郁达’!”

    有的文人则干脆采用拆字法。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取“舒”字的一半,自命“老舍”。曹禺原名萬(即“万”)家宝,他将姓氏“萬”拆为“草”(谐音为曹)与“禺”两部分,化为“曹禺”。

    又如,“查良镛”才是香港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的真名实姓,“金庸”二字实际上是由“镛”字分拆而成。

    相反,有的名字则颇具出处:

    清末“谴责小说”《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吴趼人,又名沃尧,原名宝震,字小允。后自号茧人,取“作茧自缚”之义。四十一岁时,又取《庄子·天道》中“百舍重趼而不敢息”之义,易“茧”为“趼”。

    小说家张恨水,原名心远。“恨水”二字出自南唐李后主《相见欢》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句。

    冰心,原名谢婉莹。“冰心”一语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绝句。《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意在表白其玉洁冰清的操守与品格。

    探究这些文化名人取名的用意,我们或可略窥其所以成名之秘吧。


笔名趣谈 - 纳兰容若 - 纳兰容若

    一生用过109个笔名的作家

    在世界著名作家中,不少作家是以笔名为人熟知的。往往,当他们开始辉煌的文学生涯时,一个响亮的笔名就伴随着他们,由于这个笔名的光芒四射,他(她)的真名反而不为人们所知了。司汤达的真名叫亨利·贝尔,他一生用过109个笔名,最爱用的是“司汤达”这个笔名,为的是纪念作家本人在司汤达这个小城和一个美丽的德国姑娘的一次奇遇。

    1842年3月23日,法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Stendhal,1783─1842)从外交部出来,走到离玛德兰大教堂不远的街上突然中风倒下,经人送回小校场新开路他居住的旅馆,当天夜晚便与世长辞,享年只有59岁。

    司汤达的遗体被安葬在蒙马尔特公墓,由于他终生未娶,一辈子过着独身生活,护送棺木到墓地的只有他的表弟罗曼·加尼翁、妹妹波利娜以及他的生前好友,小说家梅里美和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等人。作家的墓前立着一块碑石,上面刻着他本人生前用意大利文撰写的铭文:

    “亨利·贝尔,米兰人。活过、爱过、写过。”

    司汤达的本名叫玛丽─亨利·贝尔,司汤达是他所用过的笔名中的一个。在世界著名作家中,司汤达是以喜欢用笔名而闻名的,他一生一共采用过109个笔名,甚至连写信也不用自己的真实姓名和地址,常常弄得收信人莫名其妙。当然,在这109个笔名中,最著名的是“司汤达”这个响亮的名字,说起这个笔名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那是1817年,他完成了一部题为《罗马·那不勒斯·佛罗伦萨》的旅行游记。当时,他正住在意大利的米兰,和从事意大利民族解放斗争的烧炭党人有密切的交往,为了不让奥地利警察当局发现自己,他要用一个假名出版这部游记。用一个什么假名呢?

    一天,他正在阅读德国美学史家温克尔曼的传记,突然想起了这位艺术家的家乡──萨克森的小城司汤达。从而,勾起他一段幸福的回忆。那是10年以前,他以拿破仑军事专员的身份,辗转于斯特拉斯堡、维也纳等地征集繁重的军税,其间曾遭到了武装群众的袭击,在这个小城的旅馆隐姓埋名地藏匿了三天。一个皮肤白皙的美丽的德国姑娘,把他当作浪漫的伯爵,给予特殊的青睐和款待。

    这件事使他永志难忘。为了纪念这段往事,他决定用那座小城的名字作为这本书的作者署名:“司汤达”。名字下有个补充说明:“法国骑兵军官。”

    从此以后,他便经常使用“司汤达”这个笔名发表作品,他的不朽名著《红与黑》,也是用“司汤达”这个蕴含着作家一段隐情的笔名出版的。以至在今天,许多读者只知司汤达,而不识亨利·贝尔为何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