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敦化满族的族源

 民族地志 2013-07-26
   敦化位于吉林省东部地区,长白山北侧。这里的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祖先“肃慎”人很早就居住在长白山以北,东滨大海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东汉及魏晋时,肃慎被称作“挹娄”和“勿吉”(也称活沮),隋唐时,称“靺鞨”。公元698年靺鞨的票末部首领大祚荣,在敦化建立起震国。公元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故称渤海王国。后来迁都东京城、珲春,最后定都东京城,逐步发展成“东海盛国”,创造了灿烂的渤海文化。渤海初期,敦化曾是靺鞨人的政治经济中心。公元926年,契丹灭渤海建立辽国。靺鞨在五代时即有“女真”称号。12世纪初,女真完颜部崛起,灭辽建金。金代,敦化属海兰络。金历经百余年,方被元所灭。元末明初,建州女真人曾居于图们江北岸。建州女真是后来形成满洲的核心部族。16世纪末,女真各部统一,再度崛起,敦化属建州左卫。1616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盛京(今沈阳)登基,立国号为“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大金”为“大清”,1635年,将女真族改为“满洲”,1911年辛亥革命后简称满族。
 关于满洲始祖,《钦定满洲源流》卷八“疆域”中有段记载:“始祖居长白山东俄漠惠之野,鄂多里城。城在兴京东1500里,宁古塔塔西南330里,勒福善河西岸。”俄漠惠即敦化境内的额穆镇;勒福善河即牡丹江。据其距宁古塔的方位、里程以及“俄漠惠之野”、“勒福善河西岸”这三点,可断定:满洲始祖所居之鄂多里城,即今敦化之敖东城。见敦化不仅是渤海王国早期建都之地,也是满族的发祥地。这一满族始祖的传说,在满族的历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世世代代居住在敦化的满族人民,随着漫长的历史岁月,经历了各个发展阶段。到17世纪初,此处赫席黑(黑石)、俄漠和苏鲁(额穆)等地,属东海女真渥集部。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1607年与海西女真的乌拉部首领布占仄。战后,努尔哈赤为了孤立乌拉部,于万历35年(1607年)五月派巴雅喇、费英东、扈尔汉、额亦都等统兵1000,征讨东海渥集部,攻取赫席黑、俄漠和苏鲁。此二处正是敦化境内满族集居最早的地方。征讨中,上述两地有2000人畜被掠去补充建州军队,显然被抢掠一空。但是,寻时女真人过的是渔猎生活,居住分散,建州兵马一到,有的闻讯逃进深山密林里。额穆的西面和北面是张广才岭的原始森林,躲进林中就无处寻找。据调查,伊化山的先世伊尔库勒氏,就是从额穆赫索罗逃进张广才岭的。据祖辈相传,当初有20余户,在额穆北近百里的大林子里生活。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扎古搭氏张姓,锡玛拉氏纪姓等。这些逃进山里没有被俘虏的女真人一直躲在林子里,自然没被编入八旗之中。他们仍以渔猎为生,生息繁衍。满族入关得胜后,对这些不在旗的女真人异常鄙视。在旗的人家,不和他们结亲,称他们为“巴拉玛”,意思是“行为轻狂者”,即狂野之人。后世简称为“巴拉人”,张广才岭以西称他们为“半拉人”。黑龙江的尚志市和吉林省的舒兰、蛟河、桦甸等地都有他们的足迹。这些巴拉人大部分是在清代后期陆续下山耕田的,个别的到民国年间才走出山林。据纪祥春讲,他家原来是锡玛拉氏,祖先为了躲避战乱来到额穆地界,后来战火蔓延到额穆,他们就躲进山里了。不知隔了多少辈子,到他曾祖父查木罕,生了4个儿子,大儿子是汉族,其余的3个儿子都是满族。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原来查木罕于道光22年秋在窝集口(额穆境内)打猎时,让黑熊咬得半死,被一个闯关东的汉族老周头背下山救活。为了不忘老周头的救命之恩,把出生的头一个儿子更族改姓。因此纪祥春的祖父就取周姓,成了汉族。查木罕死后,祖父又把姓改了回来,但族属未改,仍为汉族。村落的人,还称他家为“纪巴拉”。张文明,原系扎古搭氏,其曾祖父到清末才带领全家走出山林,结束了巴拉人那种林中的生活。这些巴拉人后裔,是一直没有离开敦化地界的土著。虽人数不多,却保存一些满族古老的习俗和优美的地方传说。
 敦化地处镜泊湖上游、牡丹江源头。早年牡丹江中下游的满族人,追溯鱼踪移居此地的也不在少数。其中来自宁古塔的有郎姓、何姓、宁姓、马姓等。这些以捕鱼为生的满族人,多数居于牡丹江沿岸及其各支流沟汊和第二松花江的支流富尔河一带。他们多是库雅拉的后裔。据额穆县志记载,康熙5年额穆就有周、王,苗、谢四姓(汉族)人集资修的那相当于规模的庙宇,可见,在清初长白山封禁时期,额穆一带的居民也为数不少。乾隆元年,清政府又在这里设立了额穆赫索罗驿站。在吉敦铁路铺设之前,额穆是吉林通往宁古塔的必经之路。随着交通的发展,商旅频繁,客店及商号渐次增加,人口也相应地密集起来,乾隆3年,清政府又在额穆赫索罗设立佐领衙门,增加了领催、披甲等20—30名政府公务人员。加之驿站丁口,额穆赫索罗一时兴隆起来,成为这一方满族聚集的小镇。
 当初治皇帝入关时,关东许多地方的满族争先恐后地举部西迁,随军入关。到了乾隆、嘉庆年间,清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繁荣经济,将北京的闲散旗户安置回东北的吉林松花江流域,并令吉林将军给他们开荒、盖房以从事农耕,称之为“移垦京旗”。原敦化市防疫站副站长关维世,是隶京正白旗瓜尔佳氏关姓后裔。其先人属移垦京旗,先回到吉林龙潭山,后于乾隆后期,携全族300余口,由龙潭山迁至敦化地界。300余丁口中,只有70余人是关氏本族;另外200余人是庄客、佃户,是专为关氏家族劳动的垦民,都是汉族人。关氏大家族先在成记号立宅修院,后又分成六大支,分布在今官地镇一带,各自修宅建院,占山垦荒,开出大片农田,仅六大支之中以乌松阿为首的第五支,在岗子一带就垦荒170公顷。以阿新爱斯为首的第二支在官地的西北修下宅院。传至关维世的曾祖辈,同胞四兄弟,各股人丁兴旺,修下大东院、大西院、东腰院、店房等四个大宅院,成为敦化有名的“四大门儿老关家”,开垦了西面、北面的大片土地。这些田地距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在这之前,额穆一带虽有许多人,但多不专业事农,或依渔猎或靠经商,唯关氏家族称得上敦化农田的早期开拓者,为“移垦京旗”做出了榜样。原住在额穆镇三岔口的正白旗赫奇勒氏何文达的先辈、居住在黑石的镶白旗瓜尔佳氏关洪恩的先辈,以及原居住在雷风气的关玉海的先辈,都在京城作过四品以上的官。其后代因故而未袭官者,成为“闲散京旗”,被移居故地,来此垦殖;有的在京做官不得志,携其家小,返回故里,以农为业,世代耕田。这些返归故乡的八旗官兵,除关、何二姓外,还有额穆、官地、黑石一带赵、张、吴、孟、索、戚、富、陈等满洲氏族。他们经多年生息繁衍,子孙昌盛,成为敦化满族的主要来源,为开垦敦化这块土地做出了一定贡献。他们有200年以上的居住史,堪称敦化土著。至于佟、安、李、高等姓氏,都是近百年或解放前由新宾、河北等处零散来此落户的。与此同时,敦化的满族人外迁量也很大,尤其是古镇额穆,早年的大户几乎搬迁无遗。
      满族的分布及职业
 敦化境内的满族,早期主要集居在阿克敦(敦化),赫席黑(黑石)、额穆赫索罗(额穆)等牡丹江沿岸。牡丹江水系盛产导子(鳇鱼)、鳌鱼(鲑鱼)以及哲罗、细鳞等名贵的淡水鱼,人们主要以捕鱼为业,冬季以打猎为生。所以,当时居民主要分布在依山傍山之处,大型网坠和粗大鱼叉等文物的多处出土,反映了当年的鱼业生产状况。此外,传留至今的鱼亮子、马鹿沟、黑瞎沟、大猪圈、老虎圈、夹皮沟等地名以及传统的捕兽器具,都间接地反映出当时这里的人民生活是以渔猎为主。
 清代中叶以后,由于汉族人的大量迁入和在京旗民的陆续返归故里,敦化境内的土地得到大规模的开垦,这里的满族人民也逐渐放弃渔猎而从事农耕。随时着集镇的发展,部分满族人也开始经营工商实业。也有个别以演唱书曲为业的。如贾某,其先祖为在京旗民,书曲世家。曾落脚于黑石,走乡串镇压演唱子弟书,在有京城八旗子弟之遗风。此地满族中的耕田为农者,也惯于承袭祖业,不忘渔猎。因而直到民国年间,几乎家家备有渔具和猎枪。近百年来,敦化的满族人民从事农工商各行业。尤其是建国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满族人民与汉族、朝鲜族等兄弟民族携手并肩,共同奋斗在祖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的各种岗位上。
      据1986年末统计,敦化境内有满族人口近7000人。除市区千余人和大石头、敦化、黄泥河三个林业局各有500~600人以外,以官地、林胜、大山嘴子3个乡镇为最多,计1300余人。其次,贤儒、马号、大蒲柴河3个乡镇计1000人,黑石、额穆、青沟子3个乡镇近1000人。此外,翰章乡尚有满族250人。其余各乡镇皆不足200人。现居住较为集中的村屯是官地镇的岗子和成记号。
      满族的风俗习惯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总要受到历史、经济、社会结构、民族心理、传统文化、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制约。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有其相对的稳定性。由于这个原因,一些先世的古老习俗,才得以长期流传。同时,它又因受历史、地域等诸方面影响而发生某些变异。敦化是满族的故土,有许多家庭世代生活在这里。如张姓扎古搭氏,原属巴拉人,已在额穆一带生活数百年,是一直没离开故乡的土著。这些土著居民,保存了许多满族固有的习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