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残泐的摩崖精品——《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

 xxcd 2013-07-26

残泐的摩崖精品——《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

王 默

 

右扶风丞李君,于永寿元年始解大台政。他在这一年主持维修了阁道,民受其惠。后来,李君又去巴州、益州做官,又换汉中城固令,再迁宜禾都尉。宜禾在甘肃安息县一带,其地距汉中较远,汉中人感念他,在他行前就作一文并刻在石门摩崖上,以勒石怀其德。这便是《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

据考证,《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是于东汉永寿年间(元年为155年)刻于石门内壁。呈不规则四边形,上宽40厘米,下宽43厘米,高70厘米。隶书,7行,行10—13字不等,凡50字。系李君承修褒斜道,使“行人蒙福”,故时人为文记此事,并记述其爵里、仕迹等,故亦称《李君表记》,简称《李君表》,还称为《右扶风李禹表》《永寿残刻》《李寿表》等。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刻石历经千余年,为泥沙所封闭,无人知晓。

最早发现的是嘉庆年间略阳县知县王森文。他在1814年秋访碑时得见。在他的《游石门记》一文中提到“笔画亦近《杨君表》,疑亦汉隶”。在清陆绍文的《金石续编》有此记载,并照录了《李君表》,共70字,即“右扶风丞楗为武阳李君讳禹字季杰,以永寿元年始解大台政,由其安平之处,万民欢喜,行人蒙福,君故授益州从事,再举孝廉尚符玺郎巴郡朐忍令,换汉中成固令,迁宜禾都尉。”

第二次被发现是在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褒城教谕罗秀书发现。其所著《褒谷古迹辑略》有其发现的《游石门记》一文。所载此刻录文共68字。即“右扶风丞楗为武阳李君讳寿字季休,以永寿元年中始解大台长,由其修阁道忧勤,民欢喜,行人蒙福。君故益州从事,再举孝廉尚书,改授云安君朐忍令,换汉中郡□□宜禾都尉”。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因石质剥落,笔画残泐,现在几不能识。现存拓片仅有50字,照录于后:

“右扶风丞□□(楗为)武阳李君讳禹字季杰,以永寿元年中□解大台政,由其□□□□□□欢喜,行人蒙福,君□□州从事,再举孝廉尚□□□□郡朐忍令,换汉□□□□宜禾都尉。”

上列录文差别较大,由于原刻缺残甚多,难以校正。仅一“杰”字,就有“杰”“士”“休” “丕”共四种读法。

《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现已经属于残刻。此刻石字迹多漫漶,但书法结体方整,隶法古拙质朴,行字参差错落,有自然不拘之意趣。石门摩崖研究专家冯岁平先生总结更为精当,他在《石门十三品》一书中说《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书法承续《石门颂》之风,唯书写较随便,似不经意而为之。整个章法有列无行,大小参差,疏密相间。其笔法则有恣肆之意,又有雍容方正之处,看似不经意,实则气韵神通。”也因此,《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被称为汉代摩崖的精品,列为“石门十三品”之第四品。

《汉中书法史》汉中书迹之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