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迁湖·矾清湖

 苏迷 2013-07-26

范迁湖·矾清湖

  古镇锦溪五湖环抱,每个湖都积淀深厚的文化意蕴。在镇北与甪直镇交界处,有一个范迁湖。相传春秋时期吴国灭亡后,范蠡返回越国,曾经取道于此,所以得名。它又叫矾清湖。湖水碧澄清澈,阳光穿透而过,分外明丽,人们历来以为湖底有明矾,湖水才无比洁净。
  诗人吴伟业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清兵大举南下时,曾经携百口家眷,来到古镇陈墓(即今锦溪)的族亲家里避乱,并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长诗《矾清湖》。诗中说:“吾宗老孙子,住在矾清湖。湖水清且涟,其地皆膏腴。堤栽百株柳,池种千石鱼。教僮数鹅鸭,绕屋开芙蕖。有书足以读,有酒易以沽。终老寡送迎,头发可不梳。相传范少伯,三徙由中吴。一舸从此去,在理或不诬……”
  陈墓四面环水,土地膏腴,物产丰盛,民风淳朴,徭赋似乎也比别的地方轻缓。但诗人更钟情于烟村水市的田园生活,“葭芦掩映,榆柳萧疏,月出柴门,渔歌四起,杳然不知有人世事矣?”吴伟业很想“卜筑买田,藕耕终老”。可是,“居两月而陈墓之变作”——陈墓发生了陆兆鱼起兵抗清的事件。他匆匆离开陈墓,所以没有任何牵连。不久,时局缓和了,他又想继续去矾清湖一带逗留。谁知,两江总督马国柱举荐他到北京做官。尽管他不愿意去清廷沦为贰臣,但是迫于压力,只能放弃在矾清湖畔隐居的打算,低下了高贵的头颅,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流涕登车”进京,充任纂修官,迁国子监祭酒。三年后才得以辞官南归。
  吴伟业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清兵入侵,彻底打破了江南鱼米之乡的宁静。在“扬州十日”后,清兵于七月初四屠嘉定,七月初六屠昆山,七月十二日屠常熟……吴伟业不得不率百口之家,从太仓匆匆去往矾清湖避难两个多月。当时,在昆山,顾炎武、归庄和县令杨永言等人正与清军浴血奋战,他却在避难中写下长诗《矾清湖》。尽管如此,生离死别、血泪苦难是谁也无法漠视的。他逃脱不了天下大苦人的命运。
  近代改良思想家王韬,也为矾清湖写过诗。他的母亲朱氏出身于陈墓书香门第,道光二十六年(1846),十八岁的王韬前往设馆,从事平生第一份职业——教师。当乘坐的木船从甪直渡过范迁湖时,王韬触景生情,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此湖旧以攀清名,水色澈底玻璃清。或云范蠡迁家至,湖滨卜筑名遂传。当年功就知机早,一舸载得西施好。屡散千金溷俗贾,上士大笑未闻道。晚年想己厌纲罗,乃来此地娱烟波。嗟予亦为名利缚,何时归钓隐邱壑”。刚刚考中秀才的王韬,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又情绪敏感的人。他想起陶朱公范蠡悄然退出政治舞台,经商致富,后又散尽千金,携西施隐居山水之间,而自己却为了温饱不得不四处奔波,不由自惭形秽,嗟叹不已。
  三年后,王韬终于接到了英国传教士麦都斯的邀请,到上海墨海书馆参加编校译书工作。他从此开始接触西方的科学文化和思想方式,最终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