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学生利用图画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初探

 乐府 2013-07-27

    培养学生利用图画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策略初探

四川省乐至县希望小学   罗 勇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图画。给数学问题配上图画,能数学化地再现生活情景。教学时通过多媒体、演示文稿等把教材中静止的主题图“动”起来,创设利于学生感知、体验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拉近学生生活与数学学习的关系,让学生在美丽的画面中开展生动的学习活动,体会、感受数学的美。看到那生动、直观、美丽的图画,学生非常兴奋,全神贯注于图画所呈现的信息,展开想象的翅膀,施展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一、利用主题图,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制作数学主题图,把数学知识图画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把隐蔽问题揭示出来。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天后

1天后

7天后

比如思考题:一只蜗牛从10米深的井底往上爬。白天向上爬3米,晚上又倒退2米。照这样计算,这只蜗牛要几天才能爬到井口?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得到“10天”的答案。我先不置可否,而引导学生用图画表示题意,帮助思考。图画出来后问题的核心就直观地被揭示出来了。

 

 

 

 

 

 

 

 

这样的学习,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学生充满了兴趣,学得兴致勃勃,丝毫也看不出由于内容的难度而带来的畏惧感、疲倦感。相反,大大地刺激了学生那爱挑战的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就在简单有趣的画的活动中,对这类题目充满浓厚的兴趣。这样的课堂能给孩子直观有趣的感觉,数学学习活动也更加精彩了。

二、巧用拼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有时解答一道题目,关键就在于能不能尽快找到这问题的本质。而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时,仅仅依靠学生在脑子中的想象,学生考虑问题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不周密,偏离问题的本质,从而影响解决问题的正确性。这时,引导学生来画一画,借助图形的直观作用,引发联想,以画促思,把数学与图形相结合,用直观的图形来揭示数学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促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降低理解难度。最终化复杂为简单,快速发现问题的要害,快速理解、把握方法的实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如习题:“把一张长12厘米、宽7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纸,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小长方形。”学生读题、看图后,由于刚刚学过面积计算,学生容易计算出大长方形面积:12×7=84(平方厘米),小长方形面积:3×2=6(平方厘米),可能裁出最多的小长方形的个数:84÷6=14(个)。可是,怎样裁呢?这是问题的关键。看来简单,但又无从下手,面露难色。这时引导学生画图试试,并与同学讨论。很多同学画出如下的图来。

 

 

 

 

 

 

 


这样的学习活动,极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如果不借助图画,小学生怎么解决这种问题?通过简单的草图,将学生的空间想象和图形的直观形象相结合,直观显示数学问题与解决方案的关系,简化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利用图画是小学生解决类似数学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三、设计线段图、框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1、线段图是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线段图是学生从直观向抽象过渡的桥梁,有助于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从而找到解题方法。让学生画线段图,将数量关系直观科学地体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三年级“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的教学,“裤子28元,上衣价格是裤子的3倍。妈妈买一套这样的衣服用了多少钱?上衣比裤子多多少钱?”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其中用倍比方法解答是学生比较难以理解的。这时,引导学生画出下面的图:

 

 

裤子的价格

上衣的价格

 

借助线段图的直观作用,学生一下子就理解了“1+3=428×4=112”的意思,不需要老师再多加解释。当求第二问:上衣比裤子多多少钱?大部分学生就列出了“3-1=2,28×2=56”的算式。这样,借助一幅简单的线段图,就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倍比方法也就在看图、画图的活动中轻松掌握了。

2、数学框图是数学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工具。训练学生学习、使用数学框图,能使问题的中间矛盾显现出来,让思维路径直观显示出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如,习题“3箱矿泉水有36瓶,25箱这样的矿泉水共有多少瓶?”带领学生边读题边画框图:

 

 

 

 

 

 

 

 


中间问题“一箱矿泉水有多少瓶?”暴露出来,一目了然,问题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明朗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办法也就豁然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中。”作图策略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使解决问题的过程简明直观,省去了繁冗的语言表述。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的美感与神奇,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揭示问题与条件的逻辑关系,进一步明确其解决问题的方案,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创造性地解决数学问题,培养灵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