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国远洋渔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崔纽藏 2013-07-28
新华08网2013年05月02日15:54
新华08网大连5月2日电(记者闫平 刘巍巍 涂洪长)记者近日在辽宁、上海、浙江、福建等地采访时了解到,尽管近年来我国远洋渔业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也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困难以及可能遇到的瓶颈和制约因素,亟待引起足够重视。

——远洋渔业规模壮大 国际竞争力提升

位于大连湾畔的辽宁省大连远洋渔业公司,空气中弥漫着鱼腥味。公司捕捞管理处处长王建录告诉记者,目前公司有3条大型拖网加工船(其中一条是从日本购进的南极磷虾捕捞加工船),4条大型鱿鱼钓船,4条中小型鱿鱼钓船,主要在毛里塔尼亚、新西兰、智利外海等地作业。年份好时产量能达到5万吨,不好的时候两三万吨。虽然船比以前少了,但是船的规模却大得多,设备也更加先进。

上海水产(集团)总公司董事长汤期庆说,近年来公司已经实现了四个转型,即从主要依靠国内的近海资源到全部依靠远洋渔业,从全部小船到以大船为主,从完全依赖当地人到现在合资、合作、独资、渔业话语权扩大,从捕获的鱼被动地交他国卖到更多的是自主委托商业化买卖和自己直接销售。“转型后,公司现有的80条船中,最大的船9000吨,最小的船200多吨,全部是600匹马力以上的船,最高年产量达到17万吨,比过去大大提高。”他说。

农业部渔业局介绍,1985年3月,中水集团13艘渔船、223名船员组成的远洋渔业船队开赴大西洋西非海域渔场作业。28年来,我国远洋渔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少到多的辉煌历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到2012年末,共有远洋渔业企业120家,作业渔船1833艘,总功率118万千瓦;远洋渔业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124万吨和137亿元,运回国内自捕水产品72万吨。远洋渔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企业的综合实力和参与国际竞争能力不断提高。作业海域从最初的几个西非国家近海发展到38个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公海及南极海域。

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国际渔业资源的利用,而且提高了在国际重要组织中的发言权。目前我国已经与有关国家签署了14个双边政府间渔业合作协定、6个部门间渔业合作协议,加入了8个政府间国际渔业组织,与12个多边国际组织就渔业问题建立了合作关系。

——远洋渔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与制约

规模偏小,设备落后。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我国远洋渔业近些年来发展很快,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面临诸多问题,许多地方远洋渔业企业小、散、弱,数量多,总体装备、科技、生产能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低下,我国100多家远洋渔业企业中,民营企业占90%以上。舟山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刘舜斌说,舟山远洋渔业以民营为主,我国传统的渔业地区,渔民主动参与远洋渔业,旧船改造后参与北太等远洋项目,舟山市350多条鱿鱼钓船名义上归在20多家公司,百分之六七十是挂靠船,暴露出远洋企业小、散、弱,数量多,平均下来一家公司只有20多条船,遇到市场风险后,抵抗能力弱。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厅渔业处处长刘常标说,远洋渔业小型化的状况没有得到大的改善,目前福建省远洋捕捞渔船中,200吨以下的57艘,占30.9%,500吨以上的仅13艘,占7.1%;258千瓦以下的53艘,占28.7%,750千瓦以上的仅9艘,占5%。远洋渔船普遍存在船型杂、船龄长、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方式落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

门槛提高,压力加大。据农业部渔业局介绍,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后,各区域性渔业管理组织相继成立,几乎涵盖了所有公海作业海域,渔业资源养护和管理日趋严格,对远洋渔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标准和要求。基于我国远洋渔业起步较晚的现实,以及国际社会对渔业资源“先占先得”的历史分配格局,我在国际渔业资源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各渔业资源国开始重视并发挥其渔业资源的综合价值,竞相调整入渔政策,使得我国远洋渔业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渔业企业面临着不断提升的入渔门槛。另外,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加剧,主要渔业市场国(美国、欧盟、日本)经济下行严重,加之燃油、人工等费用提高,对我国远洋渔业企业经济效益造成较大影响。

科技支撑能力弱,人才匮乏。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院长许柳雄说,长期以来,我国在远洋渔业科技研发方面投入较少,对国际渔业资源等基础调查研究不足,对主要渔业资源分布、变化规律和渔场掌握不准,难以为决策和企业开发提供有效依据;对渔船、船用设备、网具和捕捞技术研究重视不够,没有集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国家级科研平台,成为我与发达远洋渔业国家主要差距之一。现代化的船对船长的要求很高,但船长的文化程度难以适应,目前船长最高的文化层次是高中生,基本是小学和初中的。

平均单船较低,难以与先进国家和地区抗衡。据印度洋金枪鱼委员会统计,我国冰鲜金枪鱼渔船的年产量只有台湾同类渔船的一半甚至1/3。大型拖网渔船的年产量只有波兰等国家的60%-70%。大型鱿钓船产量只有日本的70%左右。

——机遇与挑战并存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尽管国际渔业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际社会对公海渔业资源的管理日趋严格,沿海国家相继调整渔业管理政策,普遍提高了渔业合作门槛,各国对公海渔业资源的争夺也更加激烈,但是,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仍然面临巨大的机遇。

随着人口增长、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水产品营养价值的逐步认识,国内优质水产品市场需求量和消费群体将逐步扩大。同时,发达国家对高价值鱼类的需求大部分需要依靠远洋渔业供应,这为远洋渔业发展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专家预测,到2020年我国水产品需求将新增1500万吨。

根据农业部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到“十二五”末期将实现远洋渔业总产量170万吨、产值180亿元。即便如此,我国远洋渔业产量和产值还落后于日本、欧盟、美国、韩国、俄罗斯等远洋渔业发达国家和我国的台湾地区。

据农业部渔业局介绍,我国发展远洋渔业还具有其他一些有利因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扶持和壮大远洋渔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发展远洋捕捞”,这是远洋渔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关键因素。同时,我国既拥有优于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物质装备水平和技术能力,又拥有比发达国家和地区更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较低廉的劳动力,这使得我国在争取远洋渔业发展空间的激烈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而传统远洋渔业国家规模逐渐萎缩退出,我国有望填补其空间,扩大公海资源份额。

大连远洋渔业金枪鱼钓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姜德伟告诉记者,近年来,由于海上作业周期长、工作艰苦,劳动力价格及油价提高导致成本上升,一些国家有退出远洋渔业的趋势。日本最多时有六七百条金枪鱼钓船,现在不足百条,欧盟、俄罗斯也在退出。

陈新军等专家认为,在新的世界海洋资源管理体制下,各沿海国家都把可持续开发海洋、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定为基本国策,特别是开发公海大洋性渔业资源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来抓,针对海洋渔业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世界各国一方面加强本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另一方面积极研发新技术、配备新装备,利用高新技术加大对大洋、极地等公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国更应该积极抓住机遇,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参与对公海渔业资源的开发、管理和养护,增强我国对远洋渔业资源的掌控能力,维护我国应有的海洋权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