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片上的头衔

 双鱼座的鱼 2013-07-28

名片最初的起源,总是要缘于人际间的交往。早期的名片被称作“谒”。所谓“谒”,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在电影里也常看到这样的场面:求见者先在门外呈上名帖,由那家的仆者带进去请示主人,得到许可后,方出来“有请”。

现在的名片,似乎很少有那样的功能了,只用写上地址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QQ号码之类,方便彼此联系。不过也有借此炫耀卖弄的,光头衔、职务就列十几条,正面放不下,反面也全用上,容貌如果长得自信一点,索性连照片都印上面了。

前些年被朋友拉着出去参加一个文学笔会,有幸见到不少著名的文学大腕,也接触了很多全国各地的“文朋诗友”。先不说那些名家大腕如何厉害,随便一个与会文友也让你难望其项背。初次相见,一般先互换名片,没有准备名片,倒是觉得很尴尬。看人家名片上那些天花乱坠的头衔,有省级,有国家级,更有世界级,紧密地排了一大串,让人望而生畏。其中一个与会文友看样子有五六十岁的样子,表现得非常自负。他的名片更讲究,是折叠式的,两层,几面都印满了头衔。有什么中国某某研究会会员、中华某某研究所研究员、国际某某协会会员、中国国际某某家协会名誉理事、世界杰出华人某某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一个比一个吓人。会余吃饭间总是侃侃而谈,说自己对诸葛孔明称命密旨有一定研究,算出自己命重是多少多少两,他说这是很少有人达到的数字,绝对不是凡人。“我为什么这么聪明?”他对在座的朋友夸口说,“我看的书太多了,光藏书就有数千册!”我那时才试着写一点不成器的小文章,苦于没人看得上,常常自卑,一看到这样有学问、有身份的人,早吓得躲了老远。

有人也想炫耀,苦于头衔太少,只好在机关单位名称上做文章,前头写得一副高不可攀的架势,到最后实质的部分不免泄气了:“请胡同二大妈喊一声”。我们邻县,流传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人外出办事,亮出自己的名片,只见上面第一行赫然印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不知道的一看,好家伙,这人有来头;不过看到第二行,稍稍见过世面的人就能松一口气,写的是:山西省某县;第三行才轮到真实单位:地方国营水泥厂;最后少不了职务:工会副主席兼采购。可把人吓得不轻。

一位叫路卫兵的兄弟翻检历史,从故纸堆里找出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段关于民国旧军阀的轶事,就与名片上挂头衔的事情有关:

1925年夏天,张宗昌与张学良、卢筱嘉闲谈。某报王姓记者递名片求见,张宗昌皱了皱眉头,说:“切了吧!”侍卫出去后,过了半晌进来报告:“已将那记者枪毙了。”卢筱嘉闻言大惊,问:“为什么杀他?”张宗昌若无其事地答道:“那记者的名片上,光头衔就列了十几条,足见他绝不是个好人,所以还是切了的好。”

听到这段故事,那些在名片上挂许多头衔的朋友,怕能吓出一身冷汗吧?

(本文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neteas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