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阴阳协调话养生

 有中生无 2013-07-30

 

《黄帝内经》讲:“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其意思很明白。对于病,首先要防患于未然,对已病者只有靠药物治疗了。当然,病的轻重不同,方法也不一样。轻病靠养,重病靠治。由此可见养生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养生效果最好呢?《内经》给出了一个符合实际的方法,就是要做到阴阳协调。《内经》讲道:“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意思是说,人的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是相通的,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什么是阴阳呢?《内经》也给出明确的答案。“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阴,藏精而起亟也。”这两句话是告诉我们,阳是人们的外在之气,阴是人们的内部之精。从哲学的观点来概括,阳是精神,阴是物质。

如何做到阴阳协调呢?要遵循阴养阳,阳卫阴的原则。阴是物质,是食物。《内经》言:“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酸味重,则肝气聚、脾气绝;咸味重,则骨受伤,肌肉枯,心气滞;甜味重,则心气满,肾气乱;苦味重,则脾气滞,胃气厚;辛味重,则筯脉弛,精神废。所以,为了达到养阳的目的,人们要根据不同季节、不同的体质,选择适合于的自己的食物。阳是精神,是心志。“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就像地球的能量来自太阳一样,人体的阳气(能量)基础是太阳。食物可以养阳,但不能生阳。使太阳的阳气为人体吸收需要长期的修养过程。就像煤炭经过几千年吸收日月精华,由树林演化而来一样,人身的阳气也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心培养。所以,人们在春天要像花开一样,在夏天要心静自然凉,在秋天满怀丰收的喜悦,在冬天要心中充满阳光。要学习以养志,要锻炼以强身。要明知阳极生阴、阴极变阳的道理,根据自身条件、所处环境,控阳以适中,做到阴阳平衡。

《内经》说:“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所以,做到阴阳协调才是最好的养生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