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紧张一片空白:惊吓,应急反应

 青衣问道 2013-07-30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





儿童对应激的反应不尽相同,表现也多样。

1.情绪异常:控制不住地哭泣,烦躁,容易被激怒、发脾气,伤心、忧郁,过分不安或担忧,如:老是考虑“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紧张、害怕,怕独处,特别依恋、粘人。

2.行为异常:行为习惯改变;攻击、破坏性行为,如打人、路人或摔东西;紧张和自慰行为,如拔头发、吸吮手指、咬手指甲、咬东西;过分好动或发呆不动;回避行为,如躲避、退缩、怕见人;暂时出现退化行为,表现“幼稚”,说话和举止表现像个婴儿,如尿床、舔指、要求喂饭和穿衣;交往障碍,如变得孤僻、不与小朋友交往。尤其6岁以前的儿童,不善于口头表达,他们更多地通过退缩行为表现恐惧和焦虑。

3.言语表达困难,不能告诉大人他们的感受,结巴;

4.容易受惊吓,对突然的声响很敏感;

5.身体症状,如头痛、肚子痛、心慌、呼吸急促;

6.障碍,常见入睡困难、夜惊、做噩梦;

7.食欲下降,饮食习惯改变;

8.大小便失禁,尿床;

9.兴趣改变,如对玩具或游戏的兴趣改变、重复做相同的游戏或破坏性游戏;

10.容易出事故;

11.大些的孩子还有拒绝上幼儿园或上学、说谎、学习成绩下降、注意不易集中的现象。易激惹、不服从、抑郁、头痛和视觉、听觉问题;

青少年常见反应包括退缩和孤立,心身反应如头痛和胃痛,悲伤,无助、无望甚至有自杀观念,反社会行为(偷窃、攻击、行为出格)、学习成绩下降,睡眠问题。

 










遭到一连串的侵犯时候,心理和行为上发生了剧烈变化,让个体变得僵硬和迟钝。这背后的心理学原因就是应激反应。



应激反应(stress),指机体突然受到强烈有害刺激时个体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应激引起的心理反应。可分两类:一是积极的心理反应;另一种是消极的心理反应。消极的心理反应是指过度唤醒(焦虑)、紧张;过分的情绪唤起(激动)或低落(抑郁);认知能力降低;自我要概念不清等。这种反应妨碍个体正确的评价现实情境、选择应对策略和应常应对能力的发挥。



突如其来的外来强烈刺激使得受害人产生了一种消极的心理应激反应。受害人一般由心理反应引起以下行为和情绪:

■ 恐吓、威逼→害怕、紧张、恐慌

■ 个人空间圈完全被打破,引起强烈的不安全感,失去方向和理智,

■ 瞬间不知所措,失去反抗

■ 后怕,惊魂未定

在应激反应下,往往受害人表现出情绪麻木——缺乏正常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感觉;概念回避——有意不涉及应激情境的概念;行为束缚——个体活动范围变窄,表现为专心致志地从事一般的重复动作而不顾周围。

对受侵害的人进行心理抚慰很重要!

人作为一个个体,无论是谁都需要一种最起码的安全需要,如果这个需要被强行的剥夺,会造成个体很长时间内心理空泛、惊恐不安甚至会做噩梦!被侵害和毁坏,脑海里是一片空白。事后害怕的不得了,这无疑给受害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身心伤害。

所以,对于这样的受害人,除了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还其一个公道外,最重要的是对她进行心理抚慰工作。对受害人进行心理辅导,最大程度上减小心理负能量,帮助她们尽快的恢复,以适应新的生活。如果,事后不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一个人正常生活!



心理学是一门为人类服务的学科,主要的研究目的可归纳为: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行为。对于这种恶性的事件,除了分析背后的心理学原因,还要对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面对粗暴强烈的犯罪行为和方式,要做好切实的防护和警惕:

第一,要懂得保护自己身体,注意自己的个人空间圈和人际距离,如果发现有人进入你的空间圈并引起你的不适感,这是信号要注意提前做好防护工作;
第二,加强心理抗压,冷静处理应激刺激。
第三,做到察言观色,对可疑之人多一个心眼;
第四,加强锻炼和训练,学习基本使用的防身术,遇到突然事件能报警的前提下请及时报警。




心理紧张是人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作为紧张性刺激作用于人的结果,心理紧张可以提高警觉度,以便做好操作的准备,从这方面看,心理紧张是有益的;但是从另一方面看,一个人长期处于心理紧张状态,或紧张状态过于强烈,以致超过适应能力,它就可能受这种紧张的损害,导致各种疾患。从这个意义上看,紧张对人是有害的。



我们都经历过被突然而来的意外事件或重大信息震惊的经历,但是被“惊呆”的情况并不常见。究竟这是一种怎样的现象,在我们的身体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碰到突然受到惊吓,这时候身体上会出现一些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呼吸加深、皮肤出汗、脸色苍白,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全身肌肉紧张等。

在心理学研究领域,这样的反应被称作应激反应。应激是指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与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适应过程。也可以说成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与挑战的一种适应与应对过程。

当一个刺激突然作用于我们人体时,这个刺激就成为了应激源,会引起我们强烈的情绪变化,这时候通过神经、内分泌调节,使身体出现一些生理性反应,来适应当前情境的需要。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我们具备了对周边危险事物和环境察觉并迅速寻求安全的能力。当突然的刺激,也就是应激源作用于机体时,我们大脑皮层的谷氨酸系统以及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被激活,使血浆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浓度迅速升高。这会引起以下一系列的反应。

1. 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释放使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血压升高;

2. 支气管扩张,肺泡通气量增加,以满足应激时机体对氧的需求;

3. 儿茶酚胺通过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使糖元分解增加,血糖升高,脂肪动员,从而满足应激时机体增加的能量需求;

这些生理变化会在非常短促的时间内迅速完成,此时人体已经具备了应对危险的能力:逃跑、搏斗、喊叫。

关于人脑是如何处理外来威胁的机制,英国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人脑对威胁的反应主要由两个部位控制——大脑前额叶皮层的靠下部位和大脑脉管周围的灰质区域。

这项研究由英国伦敦大学韦尔科姆基金会神经影像中心科研人员迪恩·莫布斯和同事们共同完成。他们利用一款带有恐怖色彩的电脑游戏惊吓实验志愿者,同时观察他们的大脑扫描图像。



莫布斯等人在《科学》杂志上撰文说,他们发现,当威胁距离较远时,大脑前额叶皮层靠下部位比较活跃。这个区域与复杂决策有关,比如策划如何逃跑。而随着威胁距离迫近,活跃区域就会转移到大脑脉管周围的灰质区域。这一区域与快速反应求生机制有关,比如打斗或者逃跑。

“这有点像跷跷板。”莫布斯解释说,“两个区域都发挥作用,但在威胁存在的不同阶段,总有一个占主导地位。因为在一些时候,对威胁保持警惕就足够了;而在另一些时候,我们需要迅速作出反应。”

    除了突然降临的威胁以外,一些出乎意料的事件或高度紧张的心理也会让我们被“惊呆”

大脑是我们体内最重要的信息处理系统,具有预测可能将发生的事态的机能,根据这种预测控制自律神经中枢,使其处于紧张的状态,并向布满全身的自律神经传递信息,使全身进入应付事态发生的戒备状态。可是,一旦大脑没能预测到的事态,它作为信息处理系统没能充分发挥作用,结果间脑及自律神经中枢处于失调的状态,表现出心扑通地跳,腿直哆嗦。

自律神经遍布于全身每个器官,一旦受到突然的刺激发生混乱,受这些神经支配的心脏、胃、肠、血管及其他器官的活动,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般失去控制。在精神方面会出现意识的瞬间丧失,全身的运动系统也不能有效地被调动。因而,就会出现我们这里所说的“惊呆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