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所属地区: 山西 · 忻州 · 五台县 遗产编号:Ⅱ—66 遗产类别:民间音乐 申报日期:2006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山西省五台县 遗产级别: 国家 ![]() 五台山佛乐 - 简介 五台山佛教音乐历史悠久,是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文化瑰宝。佛乐分为青庙和黄庙。青庙音乐又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黄庙音乐则主要与五台山金刚舞相依存。僧人诵经时用鼓、钟、木鱼、引磬等法器伴奏的经文音乐在各寺演奏比较普遍,但用笛、管、笙、箫等乐器演奏的经外音乐则极其罕见,唯有五台山一家。这是五台山佛乐之所以引起学者和世人瞩目的真正原因。黄庙音乐总是和金刚舞联系在一起的。金刚舞又名斩鬼、跳布扎,是五台山黄庙喇嘛作道场时所跳的一种驱鬼的舞蹈,源于西藏的“抢姆”,即魔噬蛇。 ![]() 五台山佛教音乐 铿锵中,随着节奏边跳边念,愈舞愈热烈。彩旗飘扬,法乐喧天,华盖幡幢蔽日,景象壮观。有关专家称,五台山佛教音乐有300年历史,博大精深,精湛绝伦,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宗教艺术之一。 然而,据有关人士介绍,目前闻名遐迩的五台山佛乐已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演奏传人仅有8位高僧,其中演技高超的了冲和尚两年前在广东沿海演出时突然病逝;另一高手云枝和尚返回五台山不久也患病不治而仙去 ![]() 五台山佛乐 - 历史溯源 ![]() 中国的佛教音乐分为南北两派,南方佛乐以委婉、清秀为特点,江南韵味十足;北方佛乐则深受古印度音乐的影响,呈一种古朴、典雅、庄重和肃穆的特点。作为北方佛乐的代表, ![]() ![]() "箫笛箜篌,琵琶筝瑟,吹螺振鼓,百戏喧闻,舞袖云飞,歌梁尘起,随时供养……"这一描述北魏北齐时五台山佛乐盛况的短诗已佐证了佛乐在当时的重要和流行。 五台山佛乐 五台山佛教音乐渊于印度佛教音乐,又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成分,成为北方佛乐的代表。当时,东晋高僧道安、慧远,创造了唱导这一新的佛教讲唱体制,以讲唱法理开导众生为宗旨,采用了多种民间说唱方式,使唱导音乐与净土宗教义结合起来,编撰成《西文化导文》 ![]() ![]() 虽然五台山各种佛教音乐不同,但都体现了北方宗教音乐的共同特点,就是比较雄壮,不同于南方佛乐的婉丽。佛光寺文殊殿前现存石经幢,刻于877年。须弥座上束腰八方各刻有手持不同乐器正在演奏的乐伎八人,说明了佛乐当时的发展壮况。 到了明代,五台山佛乐又有新的发展。表现为进一步吸收了唐宋曲牌、元杂剧曲牌以及民歌、民间乐曲等。清康熙以来,由于统治者特别优渥藏传佛教--喇嘛教,五台山佛教音乐中便又出现了黄教音乐。 ![]() 五台山佛乐 - 艺术特 流传至今的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声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没有乐器伴奏的称咏读或念高调。有乐器伴奏以歌赞为主的称为"梵呗 "或"合念"。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以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庙堂音乐的精华。 ![]() 五台山佛教音乐在内容上分为青庙音乐曲牌及黄庙音乐曲牌两种。 汉传佛教寺庙中的法事音乐即为青庙音乐。按传统分类可分为:瑜珈焰口、唱诵、吹腔和散曲四个部分。藏传佛教之喇嘛庙中的音乐叫黄庙音乐,它一般包括唱诵、吹腔、仪式音乐。青庙音乐旋律幽雅、意境深远,有远、虚、淡、静之特点;青庙音乐留传下来的共有47首,由五部分组成:瑜珈焰口、禅门口诵,佛事散曲、三昼夜本等。 黄庙音乐,旋律较为华丽,节奏较为活跃,且羽、商调式的曲调较多,既有蒙、藏高原的山野之风,又具有幽雅、静谧之佛乐风韵。这两种音乐既有颂赞经文的唱诵,又有不加经文的纯器乐曲,无论是唱诵还是吹腔,从曲目看,除民族风很强的佛曲外,为了吸引听众、广传教义,都吸引了不少我国的古典乐曲和民间乐曲。黄庙音乐留下来的曲牌共40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禅曲诵经之部、吹腔之部、仪用之部。黄庙音乐曲牌中,有很多是由西藏传入内陆,曲牌多为藏语译音。但也吸收了汉民族一些古曲和民歌。 ![]() 青、黄两庙所用的谱本,也是传统的工尺谱;所有转调也是传统的五度转调法。但青庙音乐与黄庙音乐风格特点不同。青庙音乐讲究规矩,黄庙则不太严格。两庙使用调高不同。黄庙使用本调, ![]() 五台山佛教音乐的乐器,青黄两庙大体相同,都由打击乐和吹奏乐器组合而成。青庙音乐主要有:手鼓馨、铛子、中木鱼、方锣、鼓、铙、忏钟、行馨、管子、笙、梅等。其中笙为主,管梅相助。 ![]() ![]() ![]() 历史上,五台山的青庙、黄庙都有自己的乐队。除日常殿堂诵经吹奏之外,各种法会都会有乐队吹奏。以后,庙堂音乐留传于民间,祝寿、葬仪等也请和尚喇嘛念经奏乐。 ![]() 所以说,佛乐在佛教活动中,那抑扬顿挫的诵经节奏,或配以伴奏,或单独清唱,或经停乐起,唱念结合,声乐相间。忽儿深谷溪泉,忽儿高岭鸿雁, ![]() 青庙音乐中的吹腔是法事人的纯器乐曲。主要曲目有《上经台》、 ![]() ![]() 五台山佛乐 - 传承意义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随着佛教的传入兴盛起来的。原有的印度梵乐佛曲、呗赞转读,汲取中国唐宋曲牌、元代杂剧散曲以及民歌、民间器乐等音乐养分,便发展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寺庙音乐。寺庙音乐在国内分南北两个系统,北方又分东西两路流派。五台山佛教音乐属北方系统,但独立于东西两路之外,自成体系,曲调古雅。 ![]() 五台山佛教音乐是音乐艺术与宗教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 ![]() 在中国音乐文化里,五台山佛教音乐也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1958年,五台山青黄两庙的18位僧人,组成乐队,赴省城太原演奏庙堂音乐,荣获嘉奖。1989年3月五台山佛乐团首次抵达香港演出大型佛教音乐,引起轰动,反响很大。 八十三岁的常治法师是五台山上教授佛家吹奏念唱传统文化资历最老的法师之一。 ![]() ![]() ![]() 同时,随著五台山传统法事的减少,应用的佛乐也少了用场,一些传统曲目渐渐遗失。[4] 五台山佛乐 - 分类 ![]() 五台山佛教音乐,分为经文音乐和经外音乐两部分。 经文音乐是专门用于佛事活动的音乐,由经文与佛曲相融而成。 ![]() ![]() ![]() 经外音乐没有词、偈,仅有以乐器演奏为主的器乐曲牌,是五台山庙堂音乐的精华。 [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