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教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草尾巴偶 2013-07-30
道教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道教作为华夏民族土生土长之宗教,禀承了道祖老子所立的“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重教化、厚风俗、益人伦。道教的教义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即万物都是由阴阳共同组成的,而又相互和谐相处,道的作用就是和谐地使万事万物以自然生化。“以和为贵,和光同尘,和衷共济”是道教思想的精髓。道教具有强烈的关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道教所主张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观点,根本日的就是要达到自然与生命、自然与社会、人与自己的整体和谐发展。

一、“小国寡民”中的和谐之道

道祖老子的理想社会集中体现在《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乖之。虽有兵甲,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所主的“小国寡民”中的“小”和“寡”都是谦称,不是指大小、多少之意。寡人,即自认为德行还不深厚的人。上古的侯王们都使用“孤、寡、不谷,而下公以为称”。道祖老子“小国寡民”所遵循的总原则是“无为而治”,是“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道德经》八卜章)。唯有遵循这一总纲,老百姓才会有“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美好生活,国家才会“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虽有兵甲,尤所陈之”;社会风气才会到“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的纯朴境界。必须特别指出的是,“使民复结绳而用之”是道祖老子对民风纯朴的一种向往,一种憧憬,是在老百姓“食甘、服美、居安、俗乐”的前提下,百姓们的生活就像复归到远占结绳记事的时代,人们纯真淳朴,没有你争我斗、尔虞我诈之险恶,我们可以从这一层面去理解,这就是当今社会和谐的一种境界。也就不难发现,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并不是消极颓废,更不是时代的倒退。

老子所说的理想社会,人们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他们享受着自己劳动得来的果实,香甜而味美;他们穿着制作精致保暖而贴身的美丽的服装,孩子们打扮得漂漂亮亮;他们居住着宽敞舒适的房屋,享受着前所未有的闲暇和乐趣;他们热情奔放,享受着要民族特有的各种各样的习俗和快乐。这个国家的国力强大,与邻国和睦相处,互不侵犯,友好往来。居住在两国边界的人民隔山(河)相望,相互呼应,相处安宁、祥和。到了晚上还可以清晰地听到边界两国居民家中鸡和狗的呜叫声。这个国家的人民共同富裕,互敬互重,能够损已有余去帮助贫困的人民。人民身体健康,享受着无限的天伦之乐。人民活到老的时候,才自然离开人世。这个闷家的人民个个都遵纪守法,勤劳善良,社会秩序良好,无偷盗现象。这是一种积极向上和谐大同的理想社会。

道教教理教义中把天、地、人看成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不但提倡以人为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还十分重视天人和谐,倡行人与万物的和谐发展,共创人间仙境。

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道教历来十分尊重自然,善待万物。《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要人们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以此保护自然界和谐的生态圈,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圈,就是破坏了人自身的生态环境。《太平经》指出:

“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当先安其天地然后可 得长安也”。道教认为,天地万物毕由“道”而生成,“一切有形,皆含道性”。“道”赋予了万物本性自然发展的权利,因而,人与自然是有机同构互感的整体,人类不能随意对它们进行杀戮;而必须依赖自 然界生存,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生态平衡”课题已越来越引起了众多有志之士的共识,保持“生态平衡”,才能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的发展。“天地之大德曰生”,人应该“与天地合其德”,对万物“利而不害”,辅助万物生长,顺其自然,不扼杀宇宙万物的生机。道教主张“慈爱一切,不异正身……一切含气,草木壤灰,皆如己身,念之如子,不生轻慢意,不起伤彼心。心恒会之,与己同存,有识愿其进道,无识愿其识生”。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关键要以“慈”为念,若能做到“慈心于物,仁逮昆虫”,则天人一体,美人美物。

道教“道法自然”的教义精神更加显出其超越和前瞻精神。道祖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道法自然”的指导思想,即人类要以地为法则,关爱其安生立命的地球;道的法则就是维护世界生长变化过程的自然体性,而从不以人为强制方式去破坏这个过程的本来面貌。人面对自然所要做的就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违”,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条件下才能发挥出积极作用。

三、人自身的和谐之道

每一个人都是构成社会的一分子,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当今社会科技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在物欲横流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如何去面对、去适应。而这个面对与适应,就是一个找到“真我”的过程,也是一个战胜自我的过程。人自身的和谐,关键在于理解与认识“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原则。这个“和”,就是一个心态的平衡,就是不受外界物欲所驱逐,达到一个清静恬淡,无为不争,心灵安宁的境界。正如《道德经》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办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道祖老子列举了这些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的现象,来反问人为什么会受到伤害。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些伤害都是人后天惰性、贪欲所招致,是人性弱点的外在表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求每一个人战胜这些人性弱点,做到“自知而不自见,自爱而不自贵,自信而不自傲,自得而不自恃”,始终保持内心的安宁平和,来铸造一个“无私无欲”的真我。

道教炼养的原则是性命双修。而“性命双修”之“性”“命”,用通俗的话讲,相当于我们常言之“心”“身”。所谓修“性”即修“心”,就是修炼心性品德;所谓修“命”即修“身”,就是修炼身体。这对于现代人保持身心健康具有重大的借鉴价值。我们在法“道”自然的前提下,坚持“性命双修”,就能达到身心和谐健康的目的。(道祖)老子对此进行了形象地描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胺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道德经·五十五章》)含“德”达到深厚境界的人,能够与纯洁的初生婴儿相比。蜂蝎之类的毒虫不刺(他),虎豹之类的猛兽不伤(他),鹰雕之类的凶禽不抓(他)。

四、人与人的和谐之道

太上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人与人的和谐友爱相处,就应该知道别人的优点,包容别人的缺点。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就必须谨记“用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至理名言,多从自身找原因,多作自我批评,自我检讨。多看别人的优点,多找自身的缺点,做到不恃不傲,这才能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道祖老子云,“天道无情,常与善人”,就是说若人人有一个仁慈之心,乐人之成,悯人之苦,济人之危,何愁社会不和谐!

千百年来,道教遵循老子垂训;齐同慈爱、和谐共生、济世利人、抱朴守真、追求大同世界、重视生命质量。道教哲言中教人无为、无我、居下、清虚、自然。道教思想中无不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谐”是当今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动脉、主旋律。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在2005年5月18日泰国卫塞节庆典上的致辞中深刻指出:“和”的精神,是一种承认、一种尊重、一种感恩、一种圆融;“和”的内涵,是人心向善、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界和平;“和”的佳境,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和美。在当今世界仍存在着战争灾难、恐怖暴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贫富悬殊、诚信缺乏等不和谐的状况下,挖掘和提倡道教的和谐理念及积极思想,发挥道教人间关怀的慈悲情怀,无疑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