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龙虬庄陶文

 陈禾塬 2013-07-31

高邮龙虬庄陶文的历史价值和释义 

 1993年4月至1996年4月,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对江淮之间的高邮龙虬庄遗址先后进行了4次发掘。第一次发掘时,于河边采集到一片磨光泥质黑陶盆口沿残片,上有8个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刻文为两行,左行四个近似甲骨文,右行四个类似动物图形。刻文笔划纤细,技法娴熟,通篇包含一个完整的意义。这是继山东省邹平县丁公遗址发现距今四千二百年至四千一百年之间龙山文化晚期的刻文陶片之后,又一次极为重要的考古发现。该次发掘的情况于1993年9月5日在《中国文物报》作了报导之后,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被评为“九三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4年2月6日的《中国文物报》公布评选结果时,对龙虬庄遗址的刻划陶文作了如下介绍:“在遗址上采集的陶盆口沿残片上,有类似文字的刻划符号,对探究中国文字的起源亦十分重要。”之后,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松丸道雄先生以《中国四千年前的文字?》为题,在1996年3月1日的《朝日新闻》上作了介绍,称之为中国尚未公开的至宝。中国古文字学家周晓陆著文说:“这肯定是文字,且为一段完整文句”。

  2003年,中央电视台网站刊载了题为《江苏考古新发现:高邮陶文早过甲骨文1000年》的文章,接着,被媒体在网上炒热。称:“目前南京博物院珍藏的这一块从江苏省高邮龙虬庄遗址出土的陶文比甲骨文年代久远上千年,该陶文很有可能是甲骨文的起源。”如此图文并茂的刻文陶片,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在全国展出时,高邮龙虬庄陶文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据南京博物院研究员张敏考证,龙虬庄这层遗址被划为“王油坊类型龙山文化”,年代“不早于公元前2200年”,这正是帝尧时代遗物。

(一)

  文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由野蛮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而产生的。文字的产生,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淮南子?本经训》云:“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见文字的产生是惊天地、泣鬼神的重大事件。总之,文字是复杂社会赖以存在、不可或却的工具。

  汉字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的甲骨文。自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从甲骨文开始,经籀、篆、隶、草、行、楷,可谓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甲骨文已是一种十分成熟的文字系统。甲骨文已六书俱备。六书即造字六法,甲骨文中除转注颇有争议外,其余指事、象形、形声、会意、假借皆十分明瞭。甲骨文文法完善,已能完整记录事物的过程,且涉猎面甚广。但是,专家学者在追求甲骨文的“源”时却产生疑问。商代之前是夏代,但从考古的结果:夏文化的代表是二里头文化,仅在一些陶器的内沿上发现过刻划文字符号,显然不能成为殷商甲骨文的源头。殷商时期突然出现成熟的甲骨文系统文字,其来源至今还是一个千古之谜。产生诸如甲骨文是否外来文字、商族是否外来游牧民族,侵入中原统治华夏民族等疑问。高邮陶文的发现否定了上述疑问。古文字学家周晓陆先生肯定龙虬庄陶文“可能为甲骨文的来源之一”。“拿龙虬庄陶文来说,干支确认、生育内容确认,它们的构字有象形、会意、指事,我统谓以“表意”的构字。很自然,它与后来的殷商甲骨文属一个系统”。

(二)

  按照文字学的定义,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一种具有较为固定的音、形、义三要素的特殊符号。文字的发明不是短时间可以完成的,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象形文字起源于为记事表意而绘制的图画,然后简化为图形,再抽象为符号,最终形成象形文字,组成词组、句子、文法……。自高邮陶文被发现以来,国内外很多古文字专家都对该陶文进行了研究,但至今为止还没有能够完整释读出来。据了解,目前我国甲骨文被辨认出来的文字只占三分之一,甲骨文之前的文字就更加难以辨认了。现将专家们对高邮陶文的释义介绍如下:

  1993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饶宗颐先生最早研究了高邮陶文的释义。他在1996年第四期《东南文化》上发表了题为“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图文”的论文,称这一陶片“可看作揭示图、文并茂的古代记录之一例,足见它的重要性”。“此片符号似可分为二组,一组四文,另一组作鱼形及动物的图纹,不易辨认”。“第二字……上半颇近禾形,下半是人,象人载禾,则是年字。第一字未明。”“龙虬庄遗物出现粳稻残粒,其时农产物已相当发达,年似是祈丰岁之事。”“顺祝,顺丰年也”。“第三字可释朱,第四字可释尤,朱读为祩。《广雅》:祩,祝也。”“朱尤即祝尤”。“陶片上刻符之外,另绘有四只动物,似怪兽虫鱼之类,不知所指,但必与'祝尤’有关”。是“古代祝尤巫术之写照。”。“朱”与“尤”二字在其下方各加一画,作为指事的习惯,实仍读为本字。

  西北大学古文字学家周晓陆先生《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发表在《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上。“若从体系上看,“仰韶时代”包括大汶口文化陶文还看不出与汉字的承继关系;从单字看,以大汶口文字为典型,确有些关系。“龙山时代”则比较复杂,前已提及丁公陶文似不属汉字系统;而龙虬庄陶文“可能为甲骨文的来源”,句后如加“之一”,大约更准确一些。”“我将它分作两组,每组四字,共八字,见图2”:

  甲组左侧,上下为干支,试读作“戊辰”,可以甲骨文戊辰二字作比较,见图3。干支右侧,上下二字记事。上为一会意字,主体      为卧女人形,头(口张)、臂、双腿皆现。……紧贴妇下身侧为    ,当为男根形象,……此物头前入妇腿间有一划线,当是指射精。至于后面的  大约表示交媾之场所。下一字        表现头向相反的又一人形,口大张,身着袍,似蹲姿,……或为祈禳生者之巫者吧。那时期盼多生娃娃。甲组意为:“戊辰日,某男某女交媾,某女哼唧呻吟,巫师大声作法鼓励多生”。

        乙组正好与甲组相颠倒,右侧上下为干支,比甲组清楚。读作“辛未”,可以甲骨文辛未二字作比较,见图4。辛未距交媾日297天,“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左侧上面一字                 就很清楚了,孕妇张口呼号,双腿不时弯曲,母腹中胎儿躁动,此字结构与甲骨文“孕”字相近,又与甲骨文“娩”字意近,那也是大开产道,子头欲现的样子。临产妇臀侧一符号不清,或示胎儿着落处,民间所谓“落地”;或即临盆之盆,接生用品也。之下为一韵律感极强的符号     。焦急地守护产房者,都有这由焦虑而转兴奋、由婴儿第一声啼哭而引起大家欢欣的经历。这一符号,该是这种情绪的抽象。乙组意为:“辛未日,某女终于分娩了,产妇在号叫中实现了巫师的祈祝,欢呼吧、歌舞吧”。

  周教授说:“这是人类生命的颂歌、先民繁衍的礼赞,其中没丝毫今日“扫黄”者所关注的内容,而只有初民文明之鲜明表征”。周认为:“干支在龙山时代晚期是否出现,我意完全可能”。“农业是周期性产业,农业先民造出甲子以计时日,没有什么奇怪。龙虬庄陶文戊辰后当循环了四甲子有余,可能因此戊字就刻得较复杂,不过武器之干形是清楚的,这并非铜兵,干上捆的或为石质、骨质等利物”。“与生育有关的记录。甲骨文中多见……从交媾怀孕、到计算产期、预测男女婴,连商王也关注此类事情”。

(三)

  结尾处我们引用周教授的评价:“龙虬庄陶文的极其重要,恐怕没人会有异议。陶片上浓缩信息量之大,这需要大家来破解,它势必关系到文明起源之大课题,关系到该遗址及文化的社会性质,关系到若干千年前的“知识分子”问题”。“视这片陶片上有汉字的'草书之祖’,恐不过份,……书者情志大约也起到一定作用,听到婴儿坠地之呱呱,那位仁兄心潮如牛羊蹦蹦,契刀那么一潇洒……这点从书法艺术角度当能理解。我这是说,把龙虬庄陶片看作最初的汉字艺术品之一,亦在情理之间吧”!

参考文献

  [1]  张敏,龙虬庄陶文的发现与殷商甲骨文之源——浅谈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台北《故宫文物月刊》第15卷第5期,102—114P.,1997年8月

  [2]  饶宗颐,谈高邮龙虬庄陶片的刻划图文,《东南文化》1996年第4期,11—12 P.

  [3]  周晓陆,生命的颂歌——关于释读龙虬庄陶文的一封信,《东南文化》1998年第1期,53—56 P. 

 图1 高邮陶文临摹图 

 图2 高邮陶文分组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