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祝枝山(祝允明)书法辨伪面面观

 xdd响当当 2013-08-01



文葆光草书真迹,他是祝书的主要作伪者之一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号枝山,因手有六指,故自号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徐有祯的外孙。明弘治五年(1492)举人,正德九年(1514)授广东惠州府兴宁县知县。嘉靖元年(1522)转任应天府(今南京)通判,人称“祝京兆”。嘉靖二年(1523)因病归里,三年后病故于家。祝允明工诗文,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又以善书著称,真、行、草和章草皆精,亦能画,但传世者极少,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并称为“吴中四才子”。正因为祝允明有崇高的声望,在他生前和去世以后都有人打着他的旗号伪作祝书,造成真伪难辨的混乱局面。因此鉴定好祝允明书法的真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谈谈这方面的问题,以供书画爱好者参考。


一、祝允明的笔法特点


笔法,或者说个人风格是书画鉴定的主要依据。祝允明的书法博采晋唐各家之长,《明史·文苑传》说他“五岁作径尺大字”。《名山藏》记载说他“书出入晋魏,晚益奇纵,为国朝第一”。“为国朝第一”虽未免“过奖”,但祝书确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还是可信的。为便于读者理解,我想按书体分别叙述如下:


楷书。祝氏楷书的渊源和特点可概括如下:他的楷书早年师法李应祯,中年以后,又学习了北魏的钟繇,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唐代的智永、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以及元代的赵孟頫等,最后融汇各家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书风早年精谨、工整,如北京故宫藏《唐宋四家文》卷。此卷用笔肥润,拙中带秀逸之气,创作时祝氏26岁。祝允明中晚年的楷书,“如绵裹铁,如印印泥”,笔法遒古丰腴,“肉胜于骨”,“古雅之风照人眉睫”。传世之作有辽宁省博物馆收藏《东坡游》卷和北京文物商店藏《韩夫人墓志铭》。前者晋人书风极浓,小字严谨而不死板,遒劲古雅;后者用笔工整苍秀,是祝氏晚年小楷书的代表作。又如北京故宫藏《燕喜亭等四记楷书》卷,此卷纸本,墨笔,纵204厘米,横201.1厘米,小楷书四则共113行,系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所作。此小楷书俊秀圆劲,结体长方,为祝氏小楷书代表作。卷后有文徵明、王谷祥、许初、周天球、陆师道、彭年、袁尊尼、闵文逸等八家题记,说明此卷流传有绪。而作伪之楷书,大都笔锋显露浮滑,或功力不到家,容易看出破绽。


行书。祝允明的行书,师法王羲之、王献之、苏轼和米芾,但主要学黄庭坚和米芾。笔法清圆秀逸,遒爽绝伦。传世作品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离骚经卷》。此书熔碑帖于一炉,笔致沉着痛快,苍劲老练,无一率意之笔。全卷点画圆润而浑厚,不露圭角,尤其是挑、撇、捺等露锋笔画的末端也是圆厚的。弯角均为圆转,又字形结构紧密,平正端庄,为祝允明行楷书佳作。


草书。祝允明的草书艺术成就最高,究其渊源,早年师法徐有祯,以后又学习了怀素、张旭,更多是接近黄庭坚。究其书风,正如《艺苑卮言》所言:“风骨烂熳,天真纵逸,真足上配吴兴(赵孟頫),他所不论也。”又云:“祝书‘成趣园记’,颇出赵吴兴,然吴兴遒而媚,京兆遒而古,似更胜之。”赵孟頫书遒而媚,祝允明书遒而古,可谓说到二书的奥妙所在。丰道生曰:“枝山颠草,精于山谷,锋势雄强。”书家娄坚云曰:“京兆草书,笔力非不矫矫,求之伯高藏真,尚多乘少合,说于晋人之远韵乎。”总之,祝允明的草书,风骨烂熳,笔势雄强,天真纵逸,具有“奔蛇走虺,骤雨旋风”之势。但纵而有法,狂而不怪。代表作品有《录李白诗草书卷》。此卷纸本,墨笔,纵24.6厘米,横655.6厘米,北京故宫藏;草书《五古歌风台》94行,首署“歌风台”三字,末款“枝山允明嘉靖癸未闰四月二十五日”。“嘉靖癸未”为公元1523年,祝允明64岁,为晚年之笔。此书笔法纵放,风格颇似怀素,为祝允明草书代表精作。卷后有曾可前、吕图南、谈允谦、林古度四家题记。卷中钤有谈允谦、毕沅、清嘉庆帝等印12方,《石渠宝笈三编》著录。此外祝允明草书代表作还有《自书诗》卷。此书风神洒脱,姿态多变,真有“兴酣落笔摇五岳”之势。从祝氏传世的行草墨迹看,运笔多宗黄庭坚、米芾遗格。中期行草米多于黄,晚年草书则黄多于米,似未曾涉及临张旭和怀素。总之祝允明的草书,“独雄三吴”,有很高的艺术水平。但随即而来的伪作也多,因此,我们必须予以警惕。


二、祝允明的署款


祝允明的题款,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有九种之多,有的则是文字相同而写法不同的署款,如“祝允明”三字款有三种不同的写法,“枝山允明”有两种不同的写法,“长洲祝允明”、“枝山道者”、“枝山老人”、“枝山道人允明”各有一种写法。祝允明的款还有早、中、晚期的变化。祝氏早年的款,多署“祝允明”、“长洲祝允明”、“枝山允明”;中年有“枝山道者”、“枝山道人允明”;晚年则有“枝山老人”款。从传世作品看,真署有“枝山老人”款的作品,只见过一件,因此凡署“枝山老人”款的作品几乎都有问题。


三、祝允明书法的作伪人及其辨别


在较多的传世祝书中,人们发现祝允明书法有两种不同风格,既相似又有差异。到底谁作祝氏的伪作,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还是个疑团。后来鉴定家刘九庵先生在天津历史博物馆发现了吴应卯本款的一件书法,与祝氏书法很相似,但又有差异。刘先生以此为线索,经过二十多年的寻找探索,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现在查清,作祝允明书法伪作的有两人:


1.吴应卯,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明万历年间。他字三江,江苏无锡人,祝允明的外孙,习祝允明的书法几能乱真,亦能绘画,多作平湖小景,得李嵩法。但他的画未见传世,因此不能详考。而吴应卯的书法(包括他的伪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发现23件之多。天津历史博物馆藏有吴氏本款草书一卷,其书风似祝允明。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明人书法集》时,征求刘老的意见,刘先生不仅推荐了祝书,而且推荐要出吴应卯的作品。后经反复对照,发现很多祝书与吴书相同,实际都是吴氏的伪作。《中国古代书画图目》中有六七件祝书都是吴应卯的伪作。此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祝允明书《秋兴八首卷》,已发现有七卷也都是吴氏的伪作。既然吴应卯伪祝书这样多,那我们又如何进行辨认呢?我想有几个特征可供参考:


(1)祝允明的书法多写自己的诗文;吴应卯爱写散文,写祝诗的书法卷册很少。


(2)祝的字大多有上款,如他的代表作《自书诗》卷(北京故宫藏);而吴应卯的字却极少有上款,在他的众多的伪祝书中,只有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一件有上款。


(3)吴应卯伪祝字并未找到祝允明一生书法发展的规律,比如祝允明的署款,几乎不署“枝山老人”;而吴应卯的伪款“正德丙子”的书法就署了“枝山老人”款。此时祝允明才56岁,古人七十以后才称老人,这就露出了马脚。从传世的祝允明真迹看,署“枝山老人”款的作品仅见一件。


(4)祝允明的字多草书;吴伪作的祝书多是行书或行草书。


(5)有的评论家说,祝允明的字学黄庭坚,但实际上祝氏不是一直学黄庭坚的。祝氏一生虽然较富,但他爱挥霍,故收藏的古玩字画少,看的也不多。正德九年赴广东惠州府兴宁县任知县的路上,他只带了一车黄庭坚的草书帖,并临了一个大意。辞官以后,请他写字的人多了,就多以草书应之。所以传世的作品中,学黄庭坚的草书就多。实际上,祝允明传世的行草中,既有黄庭坚的风骨,又有米芾的风姿。而吴应卯缺少这种学问,所伪之草书,不可能学祝字的早中晚全过程,只能学某个时期,甚至出现早、中、晚期不同风格的错位。


(6)祝允明的书法,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有时中、侧锋兼用。行草书中,每一个字落笔多藏锋重按,深得涩、疾二法,形成藏头护尾、沉着痛快的体势。吴氏书法多露锋轻按,以侧锋取妍,比之祝书,痛快有余,而沉着不足。在结构疏密、笔画的肥瘦方圆和艺术水平上,均次于祝书。在伪祝书中,不时地露出自己的习惯。


(7)历代书法名家的字变化多,祝允明也是如此。从传世祝字真迹看,祝字在一篇中重复的字写法从不一样,如“波”、“有”字等。“有”这个字的横和撇离“月”字很远。又如《赤壁赋》卷(北京故宫藏)中的“而”字很多,但写法都没有重复的。此外祝允明的字极少署“枝山老人”款(个别除外)。但吴应卯为尊重祝允明,伪祝书时常署“枝山老人”款。故凡署“枝山老人”款的几乎均为伪作。


2.文葆光,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万历、崇祯时期,号停云,文徵明三世孙。其书学祝允明,粗得形貌。他专伪祝允明的草书,也伪文彭的作品,世上多有流传,但文氏本款书法世不多见。他的书法,字狂怪无章。国内现存的他作伪祝字不下30件。他作伪的祝字的高头大卷,各省市博物馆都有收藏,一行顶多两三字。其字的结构、用笔都与祝字不同。他作伪时不按祝字的规律摹仿,所以看来很自然,但毕竟与祝字有很大的区别,文书锋芒毕露,时出轻滑浮躁之笔,粗细大小变化突然,笔画疲软,与祝允明书雄放劲健的笔法相距甚远。如文葆光《行书六言诗轴》、《七绝册》,均为文氏的真迹。


四、祝允明的印章


作者本人在作品中所钤印章,用以表明此作品是自己的亲作,以取信于人。印章又是书画鉴定的重要依据。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祝允明在书法中钤的印章,共87方,其中有的是印文相同而篆法、刀法、大小、朱白文不同的印章,比如“祝允明印”有19方,“允明”有10方,“枝山”有8方,“枝山祝氏”有7方,“希哲”有6方,“希哲印”有5方,“祝氏希喆”和“祝希喆”各有3方,“祝氏允明”、“希哲父”、“吴郡祝生”、“长州”、“包山真意”、“枝指生”各有两方,“枝指道人”、“太原”、“游戏翰墨”、“学书学剑”、“太原郡”、“簪璎世家”、“指枝生”各有1方,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印章,此处就不多举了。祝允明的印章,还有早晚之分。早年的印章,有“祝允明印”、“枝山”、“希哲”、“哲”、“太原”、“包山真意”等。晚年的有“枝山祝氏”、“希哲父”、“允明”、“吴郡祝生”等。而“祝允明印”则从早一直用到他去世。祝允明的印章,不仅是我们鉴定祝氏书画的佐证,而且是我们了解祝氏生平的重要史料,比如“吴郡祝生”,吴郡是苏州古称,说明他是苏州人;“太原郡”是说他的祖籍是山西太原人;“指枝生”是说他生有六指;“簪璎世家”,“璎”是古代一种把珠玉穿成串、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此处借以说明他是世宦之家;“包山真意”,“包山”是明代著名书画家陆治,善行楷书,尤善画山水,言下之意是说他书画学陆治。此外,印章还有真伪的问题,此处就不多加赘累了。


总之祝书鉴定是比较难的问题,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还得多看实物。


作者:潘深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