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清海军的落日辉煌(转帖连载168)—— 揭秘北洋舰队为什么打不过联合舰队续17

 笑熬浆糊糊 2013-08-01

 

伊东祐亨犯的错误其实是个非常普遍性的错误,每天都有无数人在重复这个事情:低估了别人,也高估了自己。

  人的本性是争强好胜,一旦有一点成绩,就会忘乎所以,就会觉得天下老子第一。这就是人性。伊东祐亨还需要修炼。一个名将需要修炼的不只是登峰造极的专业水准,更重要的是超群绝伦的心力。只有内心无比强大,才有可能成为最出类拔萃的人。

  正因为如此,伊东祐亨才没有抓住第二回合中的一个绝佳机会。否则,黄海大战和北洋舰队的历史都将改写。

  第二回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机会就隐藏在两个阶段交接的这一瞬间。

  第一阶段伊东祐亨的指挥没有问题,他亲率本队围攻定远和镇远,命令第一游击队围攻靖远和来远,一边是5比1,一边是4比1,伊东祐亨的意图非常明确,就是不让北洋舰队仅剩的四艘军舰抱团作战,以图分而歼之。

  北洋舰队能不能在这个关键时刻挺住,经受住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取决于靖远和经远两艘的表现。

  靖远和经远所受到的压力,比定远和镇远还要大。虽然第一游击队只有四艘军舰,但是战斗力比本队五舰更强大,致远和经远都是被第一游击队击沉的,第一游击队有足够的实力,在短时间内击沉北洋舰队任何一艘军舰。这是第二回合给北洋舰队最大的教训。而且靖远和来远根本不是姊妹舰,靖远是巡洋舰,来远是装甲巡洋舰,舰型、吨位、航速、火力都不相同,况且事先从来没有搞过小队编队训练,完全是临时搭伙的战友,配合起来并不容易。

  井坪航三现在面对的不是一艘军舰,而是两艘,不过他觉得问题应该不会太大,无非多花点时间而已,伊东祐亨也是这么想的,他希望第一游击队最好能够快点解决来远和靖远,以便能够与本队一起击沉定远和镇远。

  事实证明,他们都想错了,完全是一厢情愿的黄粱美梦。
来远舰长邱宝仁和靖远舰长叶祖珪面对凶悍的敌人,面临着很多种选择,每一种选择都将导致完全不同的结果,推论起来,无非三种:

  一,各自逃跑;
  二,各自为战;
  三,联手作战。

  当然还有第四种选择,那就是各自投降或者集体投降,不过这种可能性毫无可能,连方伯谦都不愿意干这种事情,邱宝仁和叶祖珪怎么可能屑于做这个孬种呢!
  前面两种都是死路一条,先逃的也许能多活一阵,剩下的那艘很快就会被击沉,逃掉的那艘也会被追上。各自为战的结果,孤军奋战的经远和致远已经明确给出了答案。
  只有第三条路也许还有活路。这是唯一的希望。

  邱宝仁和叶祖珪显然从致远和经远的沉没中看到了凶险,也洞悉了联合舰队的险恶用心,他们选择了这条唯一正确的道路,这对身处绝境的兄弟舰长,表现出让人惊叹的默契与机智,始终不离不弃,保持着恰当的距离,互相扶持,火力支援,浴血苦战,但终因寡不敌众,两舰都身受重伤,最危险的时候已经接近悬崖的边缘。

  来远中弹多达200多颗,体无完肤,就像一个马蜂窝,由于下濑炸药的巨大燃烧力,军舰还起了猛烈火灾,十多间舱房被烧毁,整个军舰完全陷入一片火海,官兵们一边灭火,一边还击,机舱内的温度高达200多度,抢进去灭火的官兵出来的时候一个个焦头烂额,头发眉毛已经全部被烧掉,成了一个个“和尚”,军舰尾炮已经被毁,只有舰首主炮还能用,在如此危险艰难的局面下,来远舰依然英勇异常,因为装甲比较厚,还经常替靖远打掩护。

  靖远打得也非常英勇,中弹多达100多颗,好来远好不了多少,但是由于装甲较薄,靖远的伤势更严重一些。水线位置遭到打击,军舰开始渗水,如果不能及时修复漏洞,将有沉没的危险,可是如果全力抢修,又无法回击敌舰,依然会有被击沉的危险。这是一个两难命题,也是一个残酷的考验。

五 绝处逢生

  从军事角度来说,叶祖珪和邱宝仁面对的,基本上是一个死局。
  能不能解开这个残局,绝处逢生,不只是关系到靖远的命运,也关系到来远的命运,还有定远和镇远的命运,也关系到整个北洋舰队的生死存亡。
  考验靖远舰长叶祖珪的时候到了。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就是叶祖珪当时面临的处境。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作为一名军人,总是要接受这样的考验,只有那些经历过实战的将领才会明白,战场瞬息万变,危险无处不在,那些军事理论课和军事理论著作根本帮不上忙,那些条条框框和实战案例,都不会给你一个现成的答案,这一切都只能靠你自己的军事素养、临机应变和判断能力来解决。
  叶祖珪在生死存亡之际做出了一个奇怪的选择,充分地证明了他是一个优秀的海军将领。这个选择虽然英明,但在当时却让定远和镇远产生了误会。
  定远和镇远此时正被联合舰队本队五舰围攻,压力比靖远和来远还大,伊东祐亨命令舰队紧紧地缠住刘步蟾和林泰曾,以防他们支援靖远和来远,定远和镇远是同型的姊妹舰,舰大炮猛,装甲超厚,平时训练的时候就在一起搭伙,刘步蟾和林泰曾配合起来非常默契,他们凭借战舰的优势与良好的协同,总算抵抗住了日舰的疯狂进攻。
  在强兵的围攻打压下,自顾不暇的他们根本分不开心,也腾不出手来火力支援靖远和来远,只能寄希望于叶祖珪和邱宝仁先顶住,再寻机四舰会合并肩对敌,可是没想到靖远和来远竟然在他们的指挥离开了战场!
  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只见靖远舰长叶祖珪竟然打出了一个奇怪的旗语:西驶!来远舰长邱宝仁很有默契,立马掉头向西疾驶,抢在前面开路,叶祖珪赶紧跟上,两艘军舰竟然冲出了第一游击队的包围圈,向西边跑了!
  济远跑了,广甲跑了,致远沉了,经远沉了,现在竟然连靖远和来远也跑了!
  刘步蟾和林泰曾望着一下子显得空荡荡的战场,胸腔里冒出一股莫名的怒火,背脊生出一股刺心的寒意。
  被本队缠住的定远和镇远,只能睁睁睁看着自己被战友无情地抛弃。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了。
  就在此时,一个足以改写战局的机遇出现在联合舰队面前,值得庆幸的是,伊东祐亨并没有抓住这个机遇,否则北洋舰队将会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了。
  就在此时,一个足以改写战局的机遇出现在联合舰队面前,值得庆幸的是,伊东祐亨并没有抓住这个机遇,否则北洋舰队将会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
  第一游击队司令官井坪航三率队追赶靖远和来远,联合舰队司令伊东祐亨对此表示了默认,然后自己率领本队继续围攻定远和镇远。
  一个绝世良机,就此轻易错过。
  在黄海大决战中,如果说邓世昌的冲锋是北洋舰队避免全军覆没的拐点,那么这一刻则是北洋舰队避免全军覆没的第二个转折点。
  因为隐蔽,所以常常被忽略。然而指挥官的真实水平就在其中。
  还原真相的时候到了。
  如果井坪航三不去追击来远和靖远,或者伊东祐亨不同意他这么做,而是合第一游击队与本队之力全力围攻定远和镇远,这场旷世海战的结局将会完全改写。联合舰队九舰合击,就算定远和镇远再能打,估计也会被打沉,这样一来北洋舰队算是完了,至于来远和靖远,大可回头再追,就算追不上,也成不了气候。
  从第一游击队开始追击的那一刻起,联合舰队就失去了在大东沟全歼北洋舰队的可能性。
  其实靖远和来远根本就没有打算逃走,他们早就下定决心要与日舰决一死战,他们不会弃定镇二舰于不顾。来远和靖远一前一后往西疾驰,来到大鹿岛。
  井坪航三见状大喜,后面就是陆地,看你往哪里跑?于是赶紧命令同伴上前围攻,不过很快井坪航三就泄气了,这时他才醒悟靖远和来远的舰长原来是两位高人,他们并非是要弃舰上岸,而是找到了克制第一游击队围攻的最佳法门。

叶祖珪和邱宝仁并没有弃舰登岸逃跑,而是调转船头,背靠浅滩,将舰首指向海面,用舰首重炮向日舰射击。
  这一招真是太绝了。
  一来日舰害怕搁浅,加上慑于舰首重炮的威力,所以不敢过分靠近;二来第一游击队再也无法游击,只能在海面上游来游去远远地炮击,威力顿时锐减。打仗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靖远和来远抢得了地利,形势马上逆转,他们抓住这个有利时机,一边抓紧救火,一面抢修漏洞,总算摆脱了被动挨打的局面。
  这是一种不可思议的战法,从当时的战局来看,这也是唯一有效的战法,非常人所能为之也!在这种紧要关头,没有过人的专业素养和心理素质,是想不出来的。由此看来,叶祖珪和邱宝仁的战术素养的确远在伊东祐亨和井坪航三之上。
  还是来介绍一下叶祖珪、邱宝仁的经历,从中应该能够找到我们所要的答案。
  叶祖珪是福建闽侯人,家中有九个兄妹,他排行老三,因为家境贫寒,他被迫放弃了科举考试, 1867年考进福州船政学堂,与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升成了同班同学,学习军舰驾驶,也就是管轮班,毕业后被选派到英国留学,在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立志报国,才华出众,回国后担任蚊子船镇边炮艇舰长,后与邓世昌一同接舰,任中军右营副将,担任靖远舰舰长。
  邱宝仁与叶祖珪是老乡,他的经历有点差别,在福州船政局他们是同学,不过毕业后他没有出国留学,而是留下来继续担任舰长,虽然没有出洋渡金,但却积累了更多的实践经验,后来又与邓世昌、林永升、邱宝仁一同去英德接舰,算是出国进修了一回。在这次接舰中,邱宝仁的任务最有挑战性,他除了管带来远外,还要负责把左一鱼雷艇带回国,身兼两舰舰长的他,肩上的担子比其他三个舰长更重一些,但他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所以事后得到李鸿章的大力表扬,破格提拔做了主力舰来远舰舰长,后被奏任为右翼左营副将。
  从刘步蟾、林泰曾、邓世昌、林永升、叶祖珪、邱宝仁的表现来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结论,能够帮助我们修正对洋务运动、左宗棠和李鸿章的一些误读。
  一,说明晚清海军的人才培养模式值得肯定。这六个人都是北洋舰队主力舰舰长,在这次海战中,每一个人的表现都可圈可点,无论是气节还是专业素养,都堪称世界一流水准,与他们经历完全相同的方伯谦,虽然人品为人所不耻,但是客观来说专业素养也是不错的。所以说呢,“国内培养—出国留学—回国实践”这种海军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很成功的。
  二,说明了左宗棠的远见卓识。这些人都是他当年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里出来的高才生,李鸿章创办北洋舰队,第一流的高层指挥都是出自这个学校。
  三,说明李鸿章的眼光不错。这些人都是他亲自从福州船政学堂里捞出来的,除了方伯谦有点问题之外,其他人都看得很准,这是要点功夫的,李鸿章还真不是浪得虚名。即便是方伯谦,当年也是不错的,后来出现的那些问题,当年也没有写在脸上。毕竟伯乐和算命先生是两码事儿。
  叶祖珪和邱宝仁用机智和协同,成功地宣告联合舰队分而歼之这个阴谋已经破产一半,就在同时,与伊东祐亨激战的刘步蟾和林泰曾宣告了这个阴谋的彻底破产。

六 一定要击沉定远



  击沉定远和镇远,是日本海军多年以来的梦想。准确来说应该是十八年,也就是长崎血案发生的那一年。
  联合舰队的这些官兵,都是在玩捕捉定远和镇远这个游戏中长大的。可是这时候他们才发现,游戏终归是游戏。
  因为定远和镇远比他们想像中的更加强大。
  要想击沉远东第一舰,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比他们更强大的军舰。一是吨位更大,火炮更大,二是航速更快,装甲更厚。
  这就好比要想击败一百八十公斤的拳手,就只能用二百公斤级的选手。只有打击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更强,才能击倒对手。
  日本人当然也明白这个道理,可是他们却做不到,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既没钱,又没技术,既不能买,又不能造。
  日本虽然搞了二十几年的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上并不强大,要说强大的话,那是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之后的事情了。
  为了能够拔掉眼中钉,日本人想了一个既省钱又实惠的办法。但是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拙劣而愚蠢的办法。
  这就是前面说过的三景舰。
  早在1886年,也就是长崎血案后,日本准备建造一艘9000吨级的铁甲舰,外加一艘4000吨的铁甲舰,以及6艘海防舰,专门用来对付定远和镇远。可是九千吨级的铁甲舰,价钱是387万日元,相当于两百多万两白银,比日本一年的海军军费还要多,也就是说,日本根本买不起这么大的军舰,于是只好建三景舰。
  日本人是这么想的,你弄两个180公斤级的是吧,咱弄三个120公斤级的!
  伊东祐亨之所以用本队来对付定镇二舰,是因为他相信三景舰能够创造奇迹。因为三景舰配备了320毫米口径的巨炮,他相信一定能够击沉定远。
  可是五个小时打下来,情况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三艘军舰,三门主炮加起来,一共只打出去十三发炮弹,全是空靶,倒是旗舰松岛吃了定远两枚巨弹,如果不是这两发炮弹质量有问题的话,早他娘的被打沉了。
  三景舰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主要是三个原因造成的。
日本人是这么想的,你弄两个180公斤级的是吧,咱就弄三个120公斤级的!
  伊东祐亨之所以用本队来对付定镇二舰,是因为他相信三景舰能够创造奇迹。三景舰配备了320毫米口径的巨炮,他相信一定能够击沉定远。
  三景舰的确创造了奇迹,不过是让人哭笑不得的奇迹。它们在黄海大战中的表现,完全出乎他们的预料,其程度足以让人吐血。
  打了五个小时,三艘军舰,三门主炮,总共才打出去十二发炮弹,也就是说三艘军舰加起来,平均一小时还不到一发,而且这十二发炮弹全部脱靶。相反,倒是旗舰松岛吃了定远两枚巨弹,如果不是这两发炮弹质量有问题的话,早他娘的被打沉了。
  三景舰的表现,实在让人非常失望,也难以理解。
  整整一天,松岛打了三发,桥立四发,严岛五发,这个成绩,算是相当丢人了。无论如何也不至于慢成这个样子啊?
  不是他们不想快,而是快不起来。原因有仨。
  一是炮弹太大了。320毫米的炮弹,重量近千斤,装的时候得用吊机才行。装一发炮弹进去,得折腾老半天。
  二是炮管太大了。整座炮有六十六吨重,加上炮弹,要是转动快了,搞不好会翻船。打一炮,只能慢慢调整。
  三是训练太少了,这个更花时间。不是日本人懒,也不是他们心疼钱,而是不能训练。设计师白劳易告诉日本人,三景舰的炮弹初速,在射击120发到140发后,就会下降,也就是不能获得设计初速,三景舰的设计初速是700米每秒,在理论上刚好击穿定远和镇远的铁甲,所以三景舰都进行了限制性射击训练。松岛因为有备用炮管,训练稍多一点。在甲午战争之前,严岛只搞过一回训练,桥立的射击训练次数为零。
  训练得少,这样就带来两个问题,一是打不准,二是打得慢。黄海大战之前,三景舰曾经到威海骚扰过一次,对准岸上目标开了几炮,没有一发打中,固定靶都搞不定,移动靶就更不用说了。那些炮手基本上是第一次开炮,当然手生得很。
  由于缺乏训练,三景舰还有一个设计意图也落空了,那就是战术配合。日本人当初想修炼一种三舰合一的战术,专用来对付定镇二舰小队战术。
  如果你仔细看一看三景舰的照片,你会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

桥立名为国产,实为组装,主机、锅炉、钢板和火炮这些大件都从法国进口,所以它的建造速度在三艘舰里是最慢的,直到1891年3月才在横须贺厂下水,直到1893年才完成了舰体工程,只剩下舰载武器系统安装这个最后环节。
  麻烦就从这里开始。
  1893年6月,桥立准备安装主炮,可是把主炮弄过来,发现根本没法装。这门炮重六十六吨,日本没有这么大的吊机。没办法,先造吊机吧。可问题是横须贺厂造不了,能造的只有吴海军工厂。那就赶紧加班加点造吧,吊机造好了,新的麻烦又来了,这么大的吊机,根本没法弄到横须贺去。无奈之下,只好把火炮和军舰一古脑全都拖到吴海军工厂,这才完成最后的安装工作。
  这么来回一折腾,直到1894年3月桥立才下海试航。真正的麻烦终于来了。试航途中,两个锅炉发生了蒸汽泄漏事故,那就换吧,进口,安装,看来还得折腾几个月才能下海了。可哪里还有时间,日本人急着要打仗,根本等不了,没办法,先凑合着用吧。1894年6月,残疾军舰桥立正式服役,7月编入联合舰队,正式投入战争。火线上岗的桥立连射击训练的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练习什么三舰群阵的功夫?在黄海大战中,桥立只能用剩下的四个锅炉驱动,所以航速大打折扣,这也是伊东祐亨为什么要把联合舰队分成本队和游击队的原因。否则,在三景舰的拖累下,第一游击队的速度和机动性根本发挥不出优势。
  三景舰的问题明显比北洋舰队多,松岛的情况稍好一点,做了联合舰队的旗舰,可是在黄海大战里被打得最惨的也是它。那时候还是英国和德国的军舰造得好一些,李鸿章还算懂行。
  尽管三景舰一身的毛病,可是那三门巨大的主炮总是极大的威胁,虽然说打得不准,可难何不出意外歪打正着啊,何况扶桑虽然是老式铁甲舰,可好歹也是铁甲舰。真正的威胁还是那些速射炮,三景舰上就装有三十五门速射炮,据统计,这些120毫米口径的速射炮,五个小时里打了1657发炮弹,平均一个小时300多发,每艘军舰平均打了一百多发,每门炮打了近五十发。其他那些军舰装备的46门120毫米口径速射炮,一共发射了2322发,每门平均近五十发。
  既然说到了速射炮,在这里我们不妨来做一个假设。如果北洋舰队也能装备大量的速射炮,以联合舰队那种装甲水平,早就有几艘军舰喂鲨鱼了。可是历史没有如果。从来没有。
  打个比方来说的话,北洋舰队用的是重型步枪,联合舰队用的是轻型机枪。对于机关枪,躲是很难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穿上防弹衣。定远和镇远最终之所以没有被击沉,说到底还得感谢李鸿章,正是他的先见之明让日本苦苦追求了近二十年的梦想最终变成炮影。
  据战后统计,定远和镇远中弹均多达一千余颗,整个军舰被打成了筛子,可就是不沉。日本人傻眼了,怎么刀枪不入呢,敢情你练过铁布衫啊?!

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李鸿章当年为何对铁甲舰那么着迷,为何要费尽心机进口铁甲舰了,三百五十六毫米的重装甲,这样一件超级防弹衣,120毫米口径的速射炮打过去只能给它挠痒痒,打了一天,定镇二舰全是皮外伤,没有伤筋动骨。
  可是定远和镇远最终还是遇到了大麻烦。还是老问题,火灾。
  定远和镇远都起了大火,军舰成了火舰,从纯技术角度来说,下濑炸药的威力的确不赖,定远和镇远虽然不怕那些速射炮,但却不是孙猴子,也怕火烧,官兵们既要救火,又要驾舰躲避,还要开炮还击,忙得不可开交,这样下去恐怕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击沉的命运,装甲再厚,如果没完没了地打下去,迟早也会被打沉的。
  联合舰队上的敌人们开始露出邪恶的笑容,虽然他们钦佩两舰的精神,但是他们更加相信,照这个样子下去,定远和镇远沉没只是时间问题。
  虽然不能打沉你,可是烧也要烧沉你。
  可是这一次他们又错了。他们低估了定远和镇远,更低估了北洋官兵,真正挫败他们这个妄想的,是刘步蟾和林泰曾。
  在他们的身上,有一种东西叫做勇气。正是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让他们最终战胜了强大而凶狠的敌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