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济学是如此简单和有趣(下)

 llssmm44 2013-08-01
  第二章 贸易的利益
  
   第一节 贸易的利益
  
   小国寡民曾是老子理想的社会和国家形态。《老子》中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充分体现了老子的这个思想,为后来人们所熟悉。这段话是:“小国寡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这就是说,国家要尽量小,人民百姓也要尽量少……使人民有吃有穿,能够安居乐俗,不要有其他非分之想。相邻的国家,鸡狗的叫声都能相互听得到,但人民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这种美丽的田园诗般的理想生活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其后的孔子也极其鄙视商品交易的经济话动,鄙视商人的行为,把经商视为是小人之所为。荀子只认定农业是唯一的财富生产来源。并在理论上把农业的发展与工商业发展完全对立起来,认为“工商众则国贫”、“省工贾,众农夫……是所以养生也。”商业发展多了会害国,会把国家闹穷,当然非抑制不可。主张抑制商业的还有战国末期的韩非,韩非完全否定商业的社会职能,把商人骂为社会的害虫,是“五蠢”之一。自秦汉以后,轻商思想进一步广泛传播,成为历朝历代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相传不衰。世代以农为本的小农经济的经营者则担心和害怕变化,他们迷恋“万事不求人”的自给自足,历代封建王朝为了防止人民舍本逐末,维持和保护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的稳定,也总是大力向社会灌输和宣传轻商思想,从而使这种思想能得到持久而广泛的传播。轻商思想是历代封建王朝制定各项抑商政策、重农政策的基础。各种抑商、重农政策的制定和实行,都往往以轻商的舆论作为先导,把商业视为末业、贱业开始的。他们从政治上打击商人,如秦王朝对富商大贾进行迁徒、流放;汉、唐两代都规定商贾不得入仕。他们还从人格上侮辱商人,每个朝代几乎都要发表各种形式的“贱商令”。有的朝代规定商人不得穿绸着缎,不能乘车骑马,有的朝代甚至要商人脚穿两只不同颜色的鞋子以示区别。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商人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大多是唯利是图,薄情寡义者,成为人们嘲讽、抨击和否定的对象。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的诗句;唐代诗人李益在《江南曲》中说:“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吴敬梓在《范进中举》中,妙笔写尽胡屠户势利粗俗之丑态;而《金瓶梅》中的西门庆则是一个丑恶的集大成者,偷税漏税,巧取豪夺,大纵淫欲,简直无恶不作。每一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及相关的政策,无疑会对大多数人的治生之道、思想观念发挥指导性作用。在唐《太公家教》中有句话说:“商贩之粗,慎莫为婚,市道接利,慎与为邻。”,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告诫子女:“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耳。”于是耕读传家,就成为中国人理想的家庭生活方式,在农村过年时,“耕读传家”是很多家庭的春联横批,这确实是一种理想的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
   然而仔细考虑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生活必需品,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住的房屋,坐的汽车,包括我们使用的计算机等等,哪一种用品是我们自己生产的呢?每天我们都依靠全世界的许多人向我们提供所享用的物品与劳务,而其中绝大多数人我们根本不认识。那些为你提供物品与劳务的人并不是出于仁慈或者对我们福利的关心才这样做的。也没有一个政府机构命令他们生产我们所需要的东西并给予我们。相反,他们向我们提供他们所生产的物品与劳务是因为他们也需要我们提供给他们的一些东西。为什么人们会选择相互依存、相互交易,我们究竟从中获得了什么好处呢?
  
   一、贸易可以使人们互通有无,享用的物品多样化。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家庭与所有其他家庭隔绝开来,过一种自给自足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那么我们都会感到很不方便。因为如果这样的话,我们的家庭就必须自己种粮食,自已做衣服、自己盖房子,自己造汽车和计算机等等。不要说其中的大部分物品我们自己不会做,就是我们会做的那些东西也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质量粗劣不堪用,于是,我们就不得不又回到原始和野蛮的生活状态中去了。显然,我们的家庭与其他家庭在交易中都获益匪浅,无论是在耕种、做衣服、盖房子、造汽车和计算机方面,还是在我所没有列举到的其他方面。交易可以使每个人都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通过与其他人进行交易,我们可以按较低的价格买到各种各样的物品与劳务,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日益丰富多彩起来。同样的道理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是适用的,中国的纺织品可以交换日本或美国的汽车,这种贸易对每个国家都有利。自愿的贸易只能使双方都是赢家。如果贸易使一方成为输家,那么这一方就不会参加交易。因此,自愿交换的一个基本结果是使交换各方都受益。
   为了说明贸易如何改善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福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寓言。
   假设古代世界上只有两种生活必需品——粮食与衣服。而且世界上只有两个人——张三和李四,他们每个人都既需要吃粮,又需要穿衣。如果张三只会种田,而李四只会做衣服,那么,贸易的好处是明显的。在这个方案中,如果张三和李四选择“老死不相往来”,那么张三就只有粮吃而无衣服穿,这种情况在夏天还可以凑合,到冬天就要挨冻了;而李四的日子则会更难过,没有东西吃就连几天也撑不下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并不像某些中国思想家所想像的那样令人满意,张三和李四以及我们全世界的人都会同意这种看法。因为很容易看出,贸易使他们每个人都能享用到更多的物品种类,使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既有粮食吃又有衣服穿。这就是贸易的第一个层次的好处,它可以使人们互通有无,享用的物品多样化。
  
   二、 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事情,可以在交换中获得利益。
  
   虽然这个故事简单明了地说明了每个人如何从贸易中获得利益,但是这可能不太符合实际情况。因为实际情况更可能是张三也会做衣服,只不过不如李四做的快;李四也会种田,只是不如张三更擅长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又能从相互交易中获得什么好处呢?下面的例子可以使我们很容易地看到,如果张三和李四都专门从事自己最擅长的活动,在相互交易中获得的好处。
   假设张三和李四每人每年工作300天,并可以把这个时间用于种田、做衣服或者两者的结合上。表2—1表明张三和李四的生产情况:
  
   表2—1 张三和李四生产的情况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根据表2-1我们可以画出如图2—1(a) 所示的张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所谓生产可能性曲线即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用来说明和描述在一定的资源与技术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的产量组合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可以用来说明潜力与过度的问题,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任何一点,说明生产还有潜力,即还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存在资源闲置;而生产可能性曲线之外的任何一点,则是现有资源和技术条件所达不到的;只有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之上的点,资源配置才是最有效率的。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张三把他一年300天的时间全部用于种田,他生产40吨粮食而没有衣服。如果他把所有时间用于做衣服,他生产4件衣服而没有粮食。如果张三把他的时间平均地分配在两种生产活动上,每项生产活动各用150天,他可以生产20吨粮食和2件衣服。张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了以上三种情况的结果以及介于这三种情况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其他结果。
  
   图2—1(a) 张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根据表2-1我们还可以画出如图2—1(b) 所示的李四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果李四把他一年300天的时间全部用于种田,他可以生产2吨粮食而没有衣服。如果他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做衣服,他生产8件衣服而没有粮食。如果李四把他的时间平均地分配在两种活动上,每项活动各用150天,他可以生产1吨粮食和4件衣服。李四的生产可能性曲线表示以上三种情况的结果以及介于这三种情况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其他结果。
  
   图2—1(b) 李四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如果张三和李四选择自给自足,而不是相互贸易。那么每个人所消费的就是他所生产的。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可能性曲线也就是消费可能性曲线。这就是说,在没有贸易时,图2—1表示了张三和李四每个人可以消费的粮食和衣服的各种可能的组合,他们的消费量不可能在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外的点上。虽然生产可能性曲线对说明张三和李四怎样分配他们的生产时间是有用的,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张三和李四实际上将会选择怎么做。为了确定他们的选择,我们需要知道张三和李四的嗜好。这里我们假设他们分别选择图2—l中A点和B点所表示的组合:张三生产并消费20吨粮食和2件衣服,而李四生产并消费1吨粮食和4件衣服。在消费了几年的A点组合之后,张三有了个想法,并与李四交谈:
  
   张三:李四啊,我的朋友,我想和你谈点儿事。我现在知道了一种可以改善我们生活的方法。我认为你应该完全停止种田,并把你所有的时间用于做衣服。根据我的计算,如果你一年工作300天做衣服,你将做8件衣服。如果你把这8件衣服中的3件给我,我给你10吨粮食作为回报。最后,你每年将能得到10吨粮食和5件衣服,而不是现在得到的1吨粮食和4件衣服。如果你按我的办法去做,你将有更多的这两种物品。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张三向李四展示了图2—2(b)幅。
   李四:(声音显得有些怀疑):这听起来对我是个好主意。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你提出了这个交易,既然交易对我这么好,不可能对你也有好处吧?
   张三:它对我也是有好处的。如果我每年用150天种田,150天做衣服,我将得到20吨粮食和2件衣服。我给你10吨肉来交换3件衣服以后,我将有30吨肉和3件衣服。最后,我将得到的这两种物品也都比现在多。他指着图2—2(a)幅。
   李四:这听起来太棒了!真令人难以相信。
   张三:实际上这并不像乍看起来那么复杂。这里我用一个简单的表概括了我向你提的建议,(张三送给李四表2—2的复印件)。
   李四:(研究该表之后)这些计算看来是正确的,但我总有点弄不明自。这种交易怎么会使我们两人都过得更好呢?
   张三:我们两人都可以获益的原因是贸易使我们每个人可以专门从事我们最擅长的工作。你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做衣服,更少的时间用于种田;我将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种田,更少的时间用于做衣服。由于专业化和贸易,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不用再增加工作时间而消费更多的粮食和更多的衣服。
  
   表2-2 贸易的好处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图2-2说明了贸易是如何扩大张三和李四的消费可能性的。
  
   图2-2(a) 贸易增加了张三的消费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图2-2(b) 贸易增加了李四的消费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张三和李四的交易向他们每个人都提供了一种在没有交易时不可能达到的消费组合,在图2-2(a) 幅中张三的消费在A’点而不是在A点;在图2-2(b) 幅中李四的消费在B’点而不是在B点,贸易使他们每个人都可以消费更多的粮食和更多的衣服。这就是贸易第二个层次的好处,每个人都从事自己有绝对优势的事情,可以在交换中获得利益。
   如果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更小,我们就说他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例如表2-1所示,张三生产粮食的单位成本是7.5(天/吨),和李四生产粮食的单位成本150(天/吨)相比更少,我们就说张三在生产粮食上具有绝对优势。李四做衣服的的单位成本是37.5(天/件),和张三做衣服的成本75(天/件)相比更少,我们就说李四在做衣服上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理论是英国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所提出的观点。他说“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小,就永远不会想要在家内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制作他自己的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制作。农民不想缝衣,也不想制鞋,而宁愿雇用那些不同的工匠去做。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或同样的东西,即其一部分的价格,购买他们所需要的其他任何物品。”
  
   三、每个人都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事情,也可以在交换中获得利益。
  
   在他们生产某种产品各自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张三对贸易好处的解释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这也引起了我们的疑惑,如果当张三在种田和做衣服两方面都更擅长时,也就是都具有绝对优势时,李四怎么能专门从事他最擅长的工作呢?这时张三和李四应该选择保持自给自足吗?或者还有什么理由使他们相互交易?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考察影响决策的因素。现在我们仍然以上面的寓言做为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假设张三发明了一种做衣服的新技术,使他在一年300天的工作时间中可以生产10件衣服,这样使张三在种田和做衣服两方面都比李四更擅长。表2—3说明了张三和李四新的生产情况:
  
   表2—3 张三和李四新的生产情况
  

 

 

   根据表2-3我们可以画出如图2—3(a) 所示的张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果张三把他一年全部的工作时间300天用于种田,他生产40吨粮食而没有衣服。如果他把所有时间用于做衣服,他生产10件衣服而没有粮食。如果张三把他的时间中的180天分配在种田上,他生产24吨粮食;把他的时间中的120天分配在做衣服上,他生产4件衣服。这个图表示了以上三种情况的结果以及介于这三种情况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其他结果。
  
   图2—3(a) 张三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根据表2-3我们还可以画出如图2—3(b) 所示的李四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如果张三把他一年的工作时间300天全部用于种田,他生产2吨粮食而没有衣服。如果他把所有时间用于做衣服,他生产8件衣服而没有粮食。如果李四把他时间中的225天分配在种田上,他生产1.5吨粮食;把他的时间中的75天分配在做衣服上,他生产2件衣服。这个图表示了以上三种情况的结果以及介于这三种情况之间的所有可能的其他结果。
  
   图2—3(b) 李四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如果张三用10吨粮食换李四5件衣服,则他们交易的好处如表2-4所示:张三多消费6吨粮食和1件衣服,李四多消费8.5吨粮食和1件衣服。
  
   表2-4 贸易的好处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图2-4 (a) 贸易扩大了张三的消费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图2-4 (b) 贸易扩大了李四的消费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张三和李四的交易,向他们每个人提供了一种没有贸易时不可能达到的消费组合。在图2-4(a)幅中张三的消费在A’点而不是在A点,在图2-4(b)幅中李四的消费在B’点而不是在B点,贸易使他们每个人都消费了更多的粮食和更多的衣服。这是贸易第三个层次的好处,每个人都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事情,也可以在交换中获得利益。
   为了说明什么是比较优势,我们先回忆一下机会成本的概念。所谓机会成本就是指人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所必须放弃的东西。在我们的例子中,我们假设张三和李四每人每年工作300天,他们每年的工作时间是固定的。那么,如果他们把时间用于生产粮食,就必须放弃做衣服的时间,从这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用一种物品生产另一种物品。
   我们首先考虑张三的机会成本:这里张三生产1吨粮食的时间是7.5天,生产1件衣服是时间是30天。当他把7.5天的时间用于多生产1吨粮食时,就会少生产1/4件衣服。这样,张三生产1吨粮食的机会成本就是1/4件衣服。反之,张三生产1件衣服的机会成本是4吨粮食。
   然后再来考虑李四的机会成本:李四生产1吨粮食的时间是150天,生产1件衣服的时间是37.5天。当他把150天的时间用于多生产1吨粮食时,就会少生产4件衣服。这样,张三生产1吨粮食的机会成本就是4件衣服。反之,张三生产1件衣服的机会成本是1/4吨粮食。 表2-5表示两个人生产粮食和衣服的机会成本。
  
   表2-5 两人生产粮食和衣服的机会成本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要注意的是,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和生产衣服的机会成本互为倒数。由于张三生产1吨粮食要放弃生产1/4件衣服,反过来说,张三生产1件衣服要放弃4吨粮食。同样,由于李四生产1吨粮食要放弃生产4件衣服,反过来说,李四生产1件衣服要放弃1/4吨粮食。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说明什么是比较优势了。如果一个生产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较小,那么我们就说他在生产某种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在上面的例子中,李四生产一件衣服的机会成本低于张三(1/4吨粮食对4吨粮食)。张三生产粮食的单位机会成本低于李四(1/4件衣服对4件衣服)。因此,李四在做衣服上有比较优势,而张三在生产粮食上有比较优势。
  
   要注意的是,同—个人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中都具有比较优势。因为生产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是生产另一种物品机会成本的倒数,如果一个人生产—种物品的机会成本较高,那么,他生产另一种物品的机会成本必然较低。比较优势反映了相对机会成本,除非,两个人有完全相同的机会成本,即他们在各方面的生产能力完全一样,但这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所以一般而言,一个人在一种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人将在另一种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机会成本和比较优势的差别引起了贸易的好处。当每个人都专门生产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物品时,经济的总量就会增加,这种经济总量的增加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变得更好。换句话说,只要两个人有不同的机会成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专门生产自己机会成本较低的物品,而从相互交换中获益。
   从李四的角度来考察寓言中的交易,李四用5件衣服换10吨粮食。换句话说,李四每买1吨粮食的价格是1/2件衣服。买粮食的单价1/2件衣服低于他生产粮食的机会成本4件衣服。因此,李四由于以低于他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粮食而从交易中获益。
   从张三的角度来考虑寓言中的交易,张三用10吨粮食换5件衣服。换句话说,李四每买1件衣服的价格是2吨粮食。买衣服的单价2吨粮食低于他生产衣服的机会成本4吨肉。因此,张三由于以低于他机会成本的价格得到衣服而从交易中获益。
   这些利益的产生是由于每个人集中于他机会成本低的活动,李四用更多时间做衣服,而张三把更多时间用于种田,结果是衣服的总产量和粮食的总产量都增加了,李四和张三共同分享了这种生产增加的利益。李四和张三的寓言故事清楚地表明:贸易可以使社会上每个人都获益,因为贸易使人们可以专门从事他们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决定人们进行交易的因素是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这就是继亚当·斯密之后的另一个伟大的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为了更好的理解贸易的利益,我们看看下面的两个案例。
  
  
   案例研究1:律师应该自己做打字员吗?
  
   如果一个最好的律师同时也是最好的打字员,那么这个律师该怎样分配他时间呢?他应该自己来打字还是把打字的工作交给秘书去做?假如他从事律师工作每小时挣100元,打字每小时可以打10000字,挣20元,如果律师把一小时的时间用于打字,他就要放弃一小时做律师工作的100元收入,即律师做一小时打字工作的机会成本为100元。同样做打字工作,秘书是律师打字速度的1/2(每小时5000字),在其他地方工作每小时可赚10元,即秘书做一小时打字工作的机会成本为10元。我们知道,机会成本小的一方有比较优势,即秘书在打字上有比较优势。这时如果律师付给秘书每小时15元的工资,律师每小时可以得到85元的净收入,比亲自从事打字工作多收入65元;秘书为律师工作每小时可以得到15元的净收入,比在其他地方工作多收入5元。显然这个律师应该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法律活动上,因为在这种工作上他具有比较优势,尽管他在打字和法律工作上都有着比别人绝对出色的技能。如果我们从秘书的角度看这件事,在写作和打字两方面,她的效率都绝对地比律师要低,但就她本人来说,在打字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在这个例子中,如果律师专门从事法律工作,而秘书专门负责打字时,就会给两个人带来最高的收益。
  
  
   案例研究2:中国应该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吗?
  
   正如张三和李四的例子那样,个人可以从专业化和相互贸易中获益,不同的国家也可以这样。中国人喜欢的许多物品是外国生产的,而中国生产的许多物品也在国外销售。国外生产而在国内销售的物品称为进口,国内生产而在国外销售的物品称为出口。
   为了说明各国如何能从贸易中获益,我们假设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生产两种物品,纺织品和汽车。美国在生产汽车和纺织品两方面都具有绝对优势,但是它不可能在生产两种物品上都具有比较优势,如果它仅仅在生产汽车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而中国在生产纺织品方面则具有比较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理,各种物品应该由在生产这种物品上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生产,所以中国应该生产多于自己使用需要的纺织品,并把一些纺织品出口到美国。同样,美国应该生产多于自己消费需要的汽车,并把一些汽车出口到中国。通过专业化和贸易,两国都可以有更多的纺织品和更多的汽车。
   过去我们总是习惯于用互通有无来解释贸易,而且认为弱的—方在贸易中总是处于劣势,强的一方总要通过贸易来剥削弱的一方,由此出发也就强调事事不求人的自力更生。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贸易中强的一方尽管生产率高,有绝对优势,但并不会在各方面都有比较优势;弱的—方尽管生产率低,没有绝对优势,但必定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的比较优势。贸易不是产生于绝对优势,而是产生于比较优势。各方无论绝对优势如何,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因此,贸易并不和战争一样,在战争中有些人和国家是胜利者,而其他人和国家是失败者,贸易则使所有人和国家都可以得到更大的利益。
  
  
   四、 专业化的利益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人们从事各自相对擅长的工作,并通过相互交换,可以提高经济总量和每个人的福利。这就是虽然各封建王朝为维持稳定的统治都轻视商业,但仍然不能阻止商业的发展的原因。商业的发展促进了专业化和分工,而专业化和分工又提高了生产效率,因而也增加了人们的福利,这是贸易第四个层次的好处。
  
   为什么专业化和分工会提高生产率? 其原因有三:
  
   第一,通过重复同一种工作,使人熟能生巧。我们都熟悉这样的事实:起初似乎是困难的工作,不久之后做起来就能比较省力,而且做的比以前好得多。例如在一个服装厂中,一个工人每天对一块大小完全相同的布,用手工或机械缝完全相同的接缝,他做这种工作比一个眼光和手工敏捷得多,而且具有高得多技能的工程师,能远为省力、迅速。亚当·斯密曾经指出:“一生中不做别的事情而只制钉的少年,在制钉的速度上,能比只是偶尔制钉的第一流铁匠快两倍。”
  
   第二,专业化节约了工人从—种生产任务向另一种生产任务转换的时间。
   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通常要损失一些时间,因节省这种时间而得到的利益,比我们所想象的大得多。一个人不可能很快地从一种工作转换到使用完全不相同工具而且在不同地方进行的另一种工作。人们由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时,通常要闲逛一会儿,而且在开始新工作之初,难免心不在焉,很难立即全神贯注地工作。
  
   第三,专业化为发明创造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专业化和分工常常导致发明创造。当某个人对某一工作非常了解时,他可能就会设法对其加以改进——包括发明一种机器来做这件事情。专业化和发明创造相互强化,在生产某种产品上的优势可能会导致这种产品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规模的扩大又会导致进一步的专业化和更多的发明创造。

 

   第二节 税收的代价
  
   一、税收归宿
  
   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需要通过税收筹集资金。在这里我们提出关于税收的第一个的问题:当政府对一种物品征税时,由谁来承担税收负担?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抑或两人共同分摊?经济学家用税收归宿这个术语来说明由谁承担税收。下面我们运用供求工具来分析关于税收归宿的问题。
   假如政府财政入不敷出,需要对某种产品例如果汁征税,果汁在征税前每瓶单价3元,每瓶征税1元。这时生产者可能会说果汁市场现在竞争非常激烈,企业经营困难,应该由消费者支付税收。消费者也会强调自己入不敷出,应该由生产者支付税收。双方争执不下,政府最后做出决定向消费者征收。结果会如何呢?
  
   向消费者征税影响果汁的需求曲线而不影响供给曲线。因为在任何一种既定的果汁价格下,市场对生产者的激励是相同的;对消费者来说,征税使果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变小,在每一种价格下消费者需要的果汁量也就减少了,结果税收使果汁的需求曲线向下移动,供给曲线不变。更准确地说由于向消费者每瓶征收1元的税,相当于果汁对消费者的价格比原来市场价格高1元,所以需求曲线向下移动1元。如图2-5所示:
  
   图 2-5 对消费者征税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对消费者征税,需求曲线向下移动1元,由D移动到D’,果汁的均衡价格从3元下降到2.4元,也就是生产者得到2.4(元/瓶),消费者由于再加1元的税收而需要支付3.4(元/瓶);均衡数量从100个减少为70个。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是向消费者征税,但实际上是税收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分摊。在新的均衡时,生产者卖得少了,而消费者买得也少了,所以对果汁消费者征税缩小了果汁市场的规模。
   虽然消费者向政府支付了全部税收,实际上消费者与生产者分摊了税收负担。当政府对消费者征税时,市场价格从3元下降为2.4元,生产者每瓶果汁比没有税收时少收人0.6元。因此,税收使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了。消费者付给生产者较低的价格2.4元,但包括税收在内的实际价格从征税前的3元上升为征税后的3.4元(2.4元+1元=3.4元),消费者每瓶果汁比没有税收时多支付0.4元。因此,税收也使消费者的状况变坏了。
  
  
   现在再考虑政府向商品生产者征税的情况:假设政府通过法律对果汁的生产者每卖一瓶果汁征税1元。在这种情况下,税收影响果汁的供给。由于并不向消费者征税,在任何—种既定价格时,果汁的需求量是相同的,所以,需求曲线不变。对生产者征税增加了销售果汁的成本,这就使生产者在每一价格水平时供给的数量少了,供给曲线向上移动。这时,我们仍然可以准确地知道供给曲线移动的幅度,由于在任何—种果汁的市场价格时,生产者的价格在纳税之后要降低1元。无论市场价格是多少,生产者仿佛在比市场价格低1元的价格时来供给果汁数量。换个说法,为了诱使生产者供给任何一种既定果汁数量,现在市场价格必须高1元,以便弥补税收的影响。如图2-6所示:
  
   图2-6 对生产者征税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供给曲线从S向上移动到S’,移动幅度正好是税收量1元。当市场从旧均衡向新均衡移动时,果汁的均衡价格从3元上升到3.4元,而均衡数量从100个减少为70个,税收使果汁市场的规模缩小了。而且,消费者与生产者又一次共同分摊了税收负担。由于市场价格上升,消费者为每瓶果汁多支付了0.4元。生产者得到的名义价格是3.4元,但实际价格(在纳税1元之后)下降为2.4元,每瓶果汁得到的实际价格比没有税收时的3元,少0.6元。因此,税收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状况都变坏了。
   比较图2-5和图2-6,我们会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对消费者征税与对生产者征税的情况是相同的。在这两种情况下,税收是在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和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之间打入的一个楔子。无论税收是向消费者征收还是向生产者征收,消费者价格与生产者价格之间的楔子是相同的。在这两种情况下,这个楔子会使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相对位置发生移动。在新均衡时,消费者和生产者分摊税收负担。对消费者征税和对生产者征税的唯一差别是谁把钱交给政府。如果我们把图2-5和图2-6精练一下,则会得到图2-7所表示的税收归宿图:(在该图中我们省略了新的供给或需求曲线。因为哪一条曲线移动取决于税收向消费者征收还是向生产者征收,但曲线的移动与税收归宿无关。)
  
   图2-7 税收归宿图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现在我们回到税收归宿的问题上,谁支付了税收?如果我们设想政府在每家果汁店的柜台上放一个碗来收取每瓶1元的果汁税时,也许就容易理解这种征税方式的相同性了。当政府向消费者征税时,要求消费者每买一瓶果汁往碗里放1元钱。当政府向生产者征税时,要求生产者每卖出一瓶果汁往碗里放1元钱。无论这1元钱是直接从消费者的口袋放入碗内,还是间接从消费者的口袋放入碗内,都无关紧要,无论向谁征税,都是由消费者与生产者共同分摊税收负担。总之,这种分析得出了两个一般性结论:
   1、 税收抑制了市场活动,缩小了市场规模。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在新的均衡时销售量减少了。
   2、 消费者和生产者共同分摊税收负担。在新的均衡时,消费者为该物品支付的多了,而生产者得到的少了。
  
  
   二、决定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分摊税收多少的因素
  
   现在我们来讨论关于税收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各自分摊多少税收?
   我们已经知道了对一种物品征税时,该物品的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分摊税收负担。那么税收负担是如何确切地划分的呢?为什么在上例中生产者每瓶果汁负担0.6元,而消费者负担0.4元?为了说明税收负担如何划分,我们看一下图2-8中两种情况:该图表示了最初的需求曲线、最初的供给曲线和打入消费者支付的量与生产者得到的量之间的楔子。这两幅图的差别在于供给和需求的相对弹性。
  
   图 2-8 税收负担如何划分
  
   (a)供给富有弹性,需求缺乏弹性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图2-8(a)幅表示了供给非常富有弹性而需求较为缺乏弹性的市场上的税收负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对价格不十分敏感,而生产者非常敏感,当对供给较为富有弹性的市场征税时,生产者得到的价格并没有下降多少,因此生产者只负担了小部分税收,与此相比,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大幅度上升,表示消费者承担了大部分税收负担。
  
   (b)需求富有弹性,供给缺乏弹性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图2-8 (b)幅表示供给较为缺乏弹性而需求非常富有弹件的市场上的税收负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对价格不十分敏感,而消费者非常敏感,当征收税收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升并不多,而生产者得到的价格大幅度下降。因此,生产者承担了大部分税收负担。
   图2-8中的两幅图说明了关于税收负担划分的一般结论:税收负担更多的落在在市场上缺乏弹性的一方身上。在第一章中我们已经知道,弹性意味着当市场条件变得不利时,市场参与者可以离开市场的灵活性。需求弹性小意味着消费者缺乏离开市场的灵活性,也就是消费者更不容易离开市场,更缺少选择离开市场的机会,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市场,所以税收负担更多的落在消费者身上。供给弹性小意味着生产者缺乏离开市场的灵活性,也就是生产者更不容易离开市场,更缺少选择离开市场的机会,不能轻而易举地离开市场,所以税收负担更多的落在生产者身上。
  
  
   案例研究:对奢侈品征收的消费税是由富人承担的吗?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6年3月21日联合下发通知,从4月1日起,对我国现行消费税的税目、税率及相关政策进行调整。 此次消费税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是:新增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税目。
  
   专家点评: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朱国仁说,目前,一些价格高达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手表屡见不鲜,有些手表使用贵金属,并镶嵌宝石、钻石,远远超越了其原有的计时功能。而游艇和高尔夫更是只有少数群体消费的高档消费品。这些调整体现了中央政府通过税收手段,调节和限制高消费行为的考虑。可以预见,今后,既然是高收入阶层,既然享受的是过度奢侈的消费行为,就必须依法缴纳相应的消费税。税收手段的有效调节,将在更广泛的范围内体现出社会公平和价值。
  
   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你觉得专家的点评有问题吗?
  
   根据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一种商品的需求越富有弹性而供给越缺乏弹性,那么税收就主要由生产者承担;需求越缺乏弹性而供给越富有弹性,税收就主要由消费者承担。现在我们仅考虑一下游艇市场。游艇的需求是极其富有弹性的,富人不买游艇是很容易的,他可以用钱去买更大的房子,去欧洲度假,或者留给继承人大笔遗产。与此相比,游艇的供给至少在短期中是较为缺乏弹性的。游艇工厂不能轻而易举地转向其他用途,而且建造游艇的工人也不愿意由于市场状况改变而改换职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由于富有弹性的需求与缺乏弹性的供给,税收负担主要落在生产者身上。这就是说,对游艇征税的大部分负担要落在建造游艇的企业和工人身上,因为他们得到的产品价格及生产量都下降了。因此,游艇消费税的负担落在企业和工人身上的比落在富人身上的多。
   1990年,美国国会也曾通过了对游艇、私人飞机、珠宝、皮革、豪华轿车这类奢侈品征收新的奢侈品税的提案。但是这种税并没有受到富人的反对,而是受到这个行业生产工人的反对。迫于生产工人的压力,美国国会在1993年取消了这项奢侈品税。
  
  
   三、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
  
   关于税收的第三个问题是:政府因税收增加的财政收入与消费者和生产者因税收造成的损失之和是相等的吗?
   政府征税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这种财政收人必然来自某个人的口袋。当对一种物品征税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状况都会变坏,税收提高了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并降低了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为了更充分地理解税收如何影响经济福利,我们应该比较消费者和生产者减少的福利与政府增加的收入。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工具使我们可以进行这种比较。如图2-9所示:
  
   图 2-9 税收引起的无谓损失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没有税收时的福利
  
   为了说明税收如何影响福利,我们从考虑政府征税之前的福利开始。图2-9表示供求曲线并用字母A到F标出关键的面积。
   没有税收时,由于需求曲线反映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所以,消费者剩余是需求曲线和价格之间的面积:A+B+E。同样,由于供给曲线反映了生产者的成本,所以,生产者剩余是供给曲线和价格之间的面积:C+D+F。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没有税收,税收收入等于零。
  社会总剩余,即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等于面积:A+B+E+C+D+F。
  
   有税收时的福利
  
   现在再考虑征收税收之后的福利。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升了,因此,消费者剩余现在只等于面积A(需求曲线以下和消费者支付价格以上的面积)。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下降了,因此,生产者剩余现在只等于面积D(供给曲线以上和生产者得到价格以下的面积)。销售量减少了,政府得到的税收收入等于面积B+C(单位税额乘以销售量)。为了计算有税收时的总剩余,我们把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和政府的税收收入相加,我们发现,总剩余面积等于A+B+C+D。
  
   福利的变化
  
   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征税前后的福利变化来说明税收的影响。税收使消费者剩余减少了面积B+E, 生产者剩余减少了面积C+F。政府税收收入增加了面积B+C。因此税收使消费者和生产者的状况变坏了,而政府状况变好了。
  
   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包括消费者剩余的减少、生产者剩余的减少
  和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加。当我们把这三者相加时,我们发现,社会总剩余减少了面积E+F,因此,消费者和生产者由税收受到的损失大于政府税收收入的增加。由税收引起的社会总剩余的减少被称为无谓损失。
  
   税收引起无谓损失原因是由于税收提高了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而降低了生产者得到的价格时,它对消费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消费,而对生产者的激励是比没有税收时少生产。当买者和卖者对这些激励作出反应时,市场规模缩小到其最优水平之下。因此,税收扭曲了激励,引起市场资源配置的无效率。以上分的析表明:税收对消费者和生产者造成的损失之和超过了政府增加的收入。
  
   为了对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我们看下面的例子:设想张三自己做一件衣服的成本为100元,李四做衣服的成本是60元,张三向李四买一件衣服的价格是80元,这样张三和李四每人都从他们的交易中得到了20元的利益。总剩余40元是俩人在交易中得到的好处。
   现在假设政府对衣服的生产者李四每件征收50元的税,那么没有一个价格能使他们两人在纳税之后的状况变得更好。因为张三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100元,这时李四在纳税之后只剩下50元,小于他的成本60元。反之,如果消费者张三纳税,在李四得到他的成本60元时,张三必须支付110元,这大于他自己做衣服的成本100元。征税的结果是使张三和李四取消了他们的交易,这时李四没有收入,张三不得不自己做衣服。税收使张三和李四的总剩余减少了40元,因为他们失去了交易产生的剩余量。同时,政府也没有从张三和李四那里收到税收,因为他们决定取消他们的交易,40元纯粹是无谓损失,这是政府增加的收入所没有抵消的市场上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损失。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说明无谓损失的最终来源:税收引起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实现贸易的好处。 图2-9中供给和需求曲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E+F就是这种无谓损失,因为税收使消费者支付的价格上升了,生产者得到的价格下降到了,边际消费者和生产者离开市场,因此,销售量减少了。由于征收税收,有些交易就无法进行。无谓损失就是由于税收阻止了这些互利的交易而引起的福利损失。
  
  
   四、决定无谓损失大小的因素
  
   关于税收的第四个问题是:无谓损失的大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问题的答案是,两个因素决定了无谓损失的大小,它们是:
  供给和需求的价格弹性。
  税收规模(或者说税率)。
   我们先来说明需求和供给弹性如何影响无谓损失的大小。如图2-10所示:
  
   图2-10 需求、供给弹性与无谓损失的大小
   (a)需求和供给富有弹性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b) 需求和供给缺乏弹性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在图2-10两幅图中,税收规模是相同的,这两幅图的差别是需求与供给曲线的弹性。在(a)幅中,需求和供给比较富有弹件,需求量和供给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大。在(b)幅中,需求和供给比较缺乏弹性,需求量和供给量对价格变动只有很小的反应。要注意的是无谓损失,即需求和供给曲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在供给和需求曲线比较富有弹性时大,缺乏弹性时小。
   从这个图中所得出的结论是:税收造成无谓损失,是因为它使消费者和生产者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税收提高了消费者支付的价格,因此他们的消费减少了;同时,税收降低了生产者得到的价格,因此他们的生产减少了。由于行为的这些变动,市场规模缩小到最优水平之下。供给和需求弹性衡量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从而决定了税收会使市场结果有多大程度的扭曲。因此,供给和需求弹性也就决定了税收无谓损失的大小,供给和需求弹性越大,税收的无谓损失也就越大。
   我们再来看看税收规模对无谓损失大小的影响。如图2-11所示:
  
   图2-11 三种不同税收规模的无谓损失与税收收入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图2-11表示在市场需求和供给曲线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小税额、中税额和大税额的影响。无谓损失(当税收使市场规模减少到最优水平以下时引起的总剩余减少)等于需求和供给曲线之间的三角形面积。在(a)幅中的小税额时,无谓损失三角形的面积相当小,但在(b)幅和(c)幅中随着税收规模的提高,无谓损失越来越大。所以,税收无谓损失的增加取决于税收规模,即税收规模越大,无谓损失也越大。
   政府的税收收入等于税收规模乘以物品销售量。如图2-11所示,税收收入等于供给和需求曲线之间的矩形面积。在(a)幅中小税额时,税收收入少,随着税收规模从(a)幅提高到(b)幅时,税收收入增加,但税收规模再从(b)幅提高到(c)幅时,税收收入反而减少了。这是因为税收规模大幅度的提高使物品销售量有更大幅度的减少。
   我们看到,随着税收规模的提高,无谓损失迅速扩大。与此相比,税收收入先增加,然后随着税收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市场收缩非常之大,以至于税收收入开始减少。
   由图2-11我们可以推导出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与税收规模关
  系的曲线,如图2-12所示:
   (a)幅图表示无谓损失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b)幅图表示税收收入先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增加,然后随着税收规模的扩大而减少。由于这个曲线是美国经济学家拉伐最先画出的,所以也叫拉伐曲线。
  
   图2-12 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如何随税收规模而变动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查看该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