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废真文物建假古董是典型化的政绩病

 昵称13036818 2013-08-02

湖南永州东安县有两座塔很有名气,一座叫吴公塔,一座叫新吴公塔。前者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者是当地政府花费百余万在新城区修建,为此画家陈漫天提出质疑,政府无钱维护、修复吴公塔,却有钱建新吴公塔。(7月25日《法制周报》)

一边是真迹破坏而无钱维护,一边又是花费百余万建设假古董。堂堂省级文物在“无钱保护”之下不断衰败,真文物无人问津;而假古董却高价而建,宁可仿建也不保护,这一切都是政绩病灶惹的祸。对于地方主政者来说,花钱保护真古迹无疑属于“费力不讨好”的事,既要花费必要的成本,还无法获得相应的经济利益回报,而新建可以让GDP数据有所增长,还可以作为显性的政绩进行展示。

在一切围绕数据转的政绩观里,短平快的方式往往受到地方官员的强烈崇拜,并不断上演着拆旧建新的游戏。一拆一建可以实现经济数据的双倍“飘红”,换来的也是真文物的不断被毁坏与破坏。据专家统计,在全国100多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有将近20个没有历史文化街区,将近一半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合格。如果不刹住这股破坏之风,“千城一面”的格局将难以幸免,后人所看到的遗迹也多是仿制品。文化遗产是历史的吉光片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如不加强保护,后人恐怕将会无物可看。故而,加强对破坏行为的干预,从根源上制止拆旧仿古行为就成了当务之急。

尽管强化保护的社会呼声也日高涨,然而,在社会的高度关注以及专家的呼吁之下,“拆旧建新”的这股歪风不仅没有被刹住,反倒产生了“破窗效应”,由一地之举变成了多地跟风,且力度一个比一个大,手法一个比一个新。在“经营城市”和“保护性开发“的名义下,大建特建,大兴土木,无所不用其极。对此,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柳肃一针见血的指出,“城市决策者对老街区热衷于推倒重来,背后动力就是卖土地。征收老街区土地成本并不高,但是一卖给开发商那就要翻很多倍了,GDP数字很快就涨上去。”

从国外已经有经验来看,保护文物古迹不仅有明确的要求,并且通过立法使之获得兜底保护。埃及新的古迹保护法案规定,对破坏神庙、古雕像等古迹以及在古迹周围建造房屋者,可根据情节轻重,施以不同额度的罚款,最高可达10万美元,并判处无期徒刑等。意大利规定,百岁建筑不得拆改,旧市区除非经特批,原则上不再增加新建筑。俄罗斯规定,被列入文化遗产名录的建筑,其修缮、装修、改建、拆除必须得到市政部门的批准。

如何防止类似现象的发生,遏制愈演愈烈的拆旧建新,或者废旧建新的行为,就必须实现标本兼治,多方发力。一方面是要实施科学的政绩考核和评价体系,将文物保护作为重要的政绩评价内容;另一方面,则要对文物保护不力,拆旧建新的行为进行干预,对于造成事实上的破坏行为,应当给予严格问责;三是拆旧建新以及文物保护等公共决策的作出,必须做到信息透明而公开,不仅要具有应有的行政审批把关,还应接受民意的检验,必要时应通过公开听证,让全社会参与监督与促进。更重要的是,文物保护要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依法管理才能给文物提供可靠的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