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人民做学问

 指间飞歌 2013-08-03


原标题:为人民做学问

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明确为了谁。弄清楚这个根本问题,才会使我们的研究有了正确的目标和方向,才会有取之不竭的动力。作为党和政府思想库、智囊团的省社科院,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进一步明确当代学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查找在目标方向、观点方法、学风作风等方面的不足,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以质量更高的精品成果服务于祖国和人民。

学术研究是有灵魂的,它来自于实践,源自于人民,所以必须走群众路线,必须大力倡导科研人员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火热的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获取营养,激发灵感。古人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个研究机构,一年的成果成百上千甚至更多,但就质量而言,差别很大。有的研究成果切中时弊,有血有肉,对党和政府的正确决策起到了很好的理论支撑作用;也有一些成果,论点听似有理,但缺乏严谨的数据和案例支撑,弃之可惜,食之不敢;更有一些所谓的“成果”,离题万里,不知所云,材料似曾相识,观点人云亦云,一看便知属于“闭门造车”。就总体而言,学者之间在“读万卷书”方面差别并不大,差别大的就在于“行万里路”,就在于是否真正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了,研究就有了灵魂;不深入,研究就成了无源之水,弄出来的东西就可能是“学术垃圾”。

党和人民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寄予厚望。当前我国的发展到了关键时期,改革进入了“深水区”,不论是政治、经济、法律,还是社会、文化、生态,以及哲学、历史等方面,都有许许多多重大的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等待着学者们去研究,党和人民希望我们社科工作者,通过深入研究,拿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优秀成果,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为增进人民群众的福祉,为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当好理论“尖兵”。所以说,当今时代的社科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毋庸讳言,现在知识界和学术界,不乏浮躁情绪,甚至还有一些戾气。有的学人为了搏名气、“搏眼球”,不经过认真研究,甚至不经大脑思考,便大作惊人之语;有的不惜突破道德与法律底线,最近一位法学教授就北京某起案件发表的“危害轻重论”,就是明显的一例。人民群众对这样的专家、教授赋予谐音的另类称呼,表达的是失望和愤怒。明末清初浙人张岱就曾说过:“慧业文人,名心难化”,他甚至将文人对于名气的看重,比作“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学人重名,本非坏事,但如果把个人名声摆在高于人民利益的位置,那就是本末倒置,终将被人民和历史抛弃。真正的学者,不为个人兴趣,不为“稻粱谋”,也不仅仅为“思古之幽情”,而是以苍生为念,以天下为己任。百多年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如今做学问的人,对人民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为人民而做学问。古代学人尚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抱负,今天的学者,更应该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把自己所有的知识和智慧贡献给祖国和人民,报答人民的养育之恩。(作者为省社科院院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