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奇经八脉
练内丹功就是人身自我调节,所以必须对人体结构有所认识。能深知中,西医理,脉理,经络最好,练功伊始,必须首先了解奇经八脉,内丹功的奇经八脉与医家的奇经八脉不同,行必有经,路走错了,一是往返徒劳,二是步入歧途。 八脉:阴维,阳维,阴蹻,阳蹻,衡(冲),任,督,带脉。 阴维:起于顶前百会一寸三分,顺两耳分左右,至胸上循双臂内侧至手掌心劳宫穴止。 阳维:起于手背劳营穴,循双臂外侧行双肩并于督脉上行,止于顶后一寸三分处。这里说的寸,是指人手中指中节横纹间距离。以下同理。 阴蹻:起于会阴,双分两腿内侧行至脚心涌泉穴止。 阳蹻:起于涌泉沿两腿外侧止于腰与带脉会合。 衡(冲):起于胸上锁骨(十二重楼)内任脉,双分左右中线二寸处垂直而下。双至会阴止。 任脉:起于脑(泥丸宫,上丹田)顺两耳左右双分下降十二重楼至下丹田会阴止。 督脉:起于会阴,尾闾循脊梁骨内直上至上丹田止。 带脉:沿肚脐眼平行绕人身一周。 上述奇经八脉,除任督二脉有古籍图外,余尚未见有图。因人各有异,图示易使学者误解,只要学者能知起止之处和所经之路线,在修持中自然会清楚自身的经络路线。 此八脉中,任督二脉最为重要,道家谓周天,释家谓法轮,黄道等。连医家都称“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也”。李时珍亦言:乃丹家阳火阴符升降之道,坎水离火交融之乡。人能通此脉,则百脉皆通。《八脉经》云:采之惟在阴蹻为先,此脉才动,诸脉皆通。为什么阴蹻为先?阴蹻脉承天(任脉自绝顶而下)入地(涌泉最下),人身之浊气全靠此脉外排。无论先天后天修持者,浊气,毒,病气必须首先排出。内丹功锻炼就是使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求得阳气(先天气,元气,真气,一般以“炁”代表之)始能冲开各脉。 统观八脉上下关联,阴阳调和。督为阳,任冲为阴,带脉中间联络上下。当修持者练功达到一定程度,都会清楚的感觉到热流流动。 此奇经八脉与医家不同,但修持应以上述经脉走向为准!切记切记! 2:主要窍穴 上丹田:又称泥丸宫,各家名称很多。上中下丹田,统称三田。是道家内丹功修持的重要部位,称之为“炉鼎”炼丹之地。老子曰:“眉间却入一寸为明堂,二寸为洞房,三寸为泥丸上丹田也”。 中丹田:又称黄庭,位于两乳头之中间内部虚空处。 下丹田:位于脐下,女比男略下,又称中宫, 尾闾:位于脐下后方督脉处 夹脊:位于中丹田后方督脉处。 玉枕:位于两眉间头后部督脉处。 以上统称后三关,基本位置歌诀曰:“前三田,后三关,三关田,一串穿”。意即任脉上中下三丹田与督脉三关基本位置是前后相对的。 百会:又称绝顶,位于头部正中。 会阴:位于两阴(肛门,生殖器)之间 劳宫:位于手掌横斜纹处,手心。相对处手背为劳宫。 肩井:位于双肩凹处。 以上为气功常用主要窍穴。
(传统道家气功精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