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拖延症;当下最流行三大病症之一

 昵称5769371 2013-08-03
拖延症(Procrastination),取意“将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症总是表现在各种小事上,但日积月累,特别影响个人发展。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该词的最初亮相是在爱德华·霍尔出版于1542年的书里。几乎是相同的年代,正处于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圣经从希腊文翻译为英文的过程中,拖延更多被译成“罪过(sin)”,直到工业革命后,拖延才逐渐具有了现在的含义,被视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不过“拖延症”正式成为病症,国外的研究不过才一二十年。
单纯的做事拖拉或是懒得去做,只能定义为“拖延”,也仅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当“拖延”已经影响到情绪,如出现强烈自责情绪,强烈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自我贬低,伴生出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时,才能称之为“拖延症”。拖延的基础,实际上是对自身很高甚至不切实际的期望。如果说完成任务是走过一块一人宽、十米长的厚木板,那么当它放在地面上时,几乎人人都可以轻松地走过。但对结果的高期望则像是将这块木板架到了两座高楼间十层楼高的地方,于是我们会害怕掉下去,即害怕失败或害怕成功,甚至不敢向前迈上一步。而deadline则是身后的一团火,当它离我们足够近时,害怕被烧着的恐惧感战胜了对掉下去的恐惧感,于是我们一下子冲了过去,在deadline前赶完了任务,尽管质量很难说。
更可怕的是,很多拖延的人甚至很享受那种deadline过后突然一下放松的感觉,而且拖延的结果有时反而挺好。这种时候,会在心里表扬自己很有“效率”。同时,长期这样下来,尽管不愿承认,但潜意识里确实觉得自己如果花了很多时间成绩却平平,会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情。于是这一切的一切,都再次强化的拖延。[1]

拖延症的形成

一个人认为自己5天之内可以做完一件事情,所以在离期限还有15天的时候一点不着急,直到最后只剩5天了才开始。 这种紧迫感和焦虑往往促发人的斗志,会让自己觉得,自己只有在压力状态下才有做事情的状态。最后拿到成绩的时候,成绩往往不是很差,这样子就强化了自己最适合在deadline之前短期高压的状态下工作的心态,并且对以后的行为不断进行自我暗示[1]

拖延症书籍介绍

拖延症指的是非必要、后果有害的推迟行为。目前这个词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心理学或医学术语,但严重或经常的拖延行为,常常是一些深层问题的表现。拖延现象现已成为管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最近,一首《拖延症之歌》视频正在网络微博中爆红,看到这样的视频,网友们纷纷表示“中枪”了,那么,在“拖延症”面前,你中枪了吗?如果你有拖延症,那么看一下下面给你介绍的书籍,希望能帮助到有拖延症的朋友!
1.《战胜拖拉》
作者:尼尔·菲奥里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作为一个心理学家和作家,尼尔·菲奥里已帮助成千上万的人变得更有效率,并帮助他们发挥了最大的潜能。本书提供了一些当下可以去执行的技巧与策略,帮助你成为一个高效者,并按照高效者的工作方式去严格要求自己。
2.《终结拖延症》
作者:威廉·克瑙斯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拥有超过30年的心理治疗经验,是认知疗法的先锋,也是最先开始指导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博士后训练的导师之一。这不是一本陈词滥调之作,它尽量从情绪和认知的角度带给你思考,从而终结掉拖延对你的干扰。努力去面对内心的情绪和想法,你可以活得更精彩。《拖延心理学》
3.《拖延心理学》
作者:简·博克、莱诺拉·袁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两位加利福尼亚心理学家在治疗拖延者的实践中捕捉到了拖延的原因。“什么原因导致人们拖延,有哪几种不同的拖延风格?”本书对以上问题做了精彩的探索。它还提供了完成目标、管理时间、谋求支持和处理压力等一系列方案来克服拖延问题。这些方案极为实用并经受过实践的检验。本书甚至还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边的人提供了不少实用性建议。
4.《万恶的拖延症》
作者:约瑟夫·费拉里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约瑟夫·费拉里是美国芝加哥德波尔大学心理学教授,是世界上长期研究拖延症的著名专家。他在这本书中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即慢性拖延症与低效的时间管理无关,它是一种自我毁灭的行为,是大多数人成功之路的绊脚石。庆幸的是,拖延是可以修正的。
5.《我们都有拖延症》
作者: 战拖小分队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战拖小分队编著的《我们都有拖延症》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拖延进行了一次非常详实的研究,力助职场人士摆脱拖延。本书涉及许多心理学知识,包括阿什效应、洛克效应、最后通牒效应、超限效应、杜利奥效应、等待效应、箍桶理论等。该书极少涉及专有名词,旨在用浅显的语言和真实案例,激发人们摆脱拖延的热情和信心。[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