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禅宗的修行方法

 静闲自在书屋 2013-08-04

禅宗的修行方法

 

中国禅宗的修行方法,是顿超直入的,不假次第的,不像印度的瑜伽和印度的大小乘佛教,均极注重修行方法的次第或步骤。尤其印度晚期的大乘密教,特别重视修行方法的传授,而且越修越繁复。事实上大乘密教的方法,大致与其他印度宗教所用的瑜伽法门,有很多雷同之处,精彩处是以佛法的空智,化解外道宗教的最高执著的神及神我,使一切方法皆为成佛之法,导归佛法的大海。可是,密宗的修持方法,基本的,固然人人可得而修,越向上乘,仪轨的学习与行持就越难,所以不是人人有时间和因缘去修持的。中国的禅宗,乃以“无门为门”,以没有方法为最高的方法。这对于根基深厚的人,或者以终其一生来修行的人,只要能把自我中心的意识,渐渐化去以后,禅门自然会在他的面前打开。可是,对于绝大多数的人,只能站在禅门之外,揣摩禅境,或者仅能欣赏禅者自在洒脱的风格,却无从身临其境地体验一番了。因此,中国的禅宗,向来被视为只有年轻利根的人才能修习。其实,修行的方法,无一门不是以禅定为基础的。也可以说,除了禅定之外,便没有修行的方法。所以,无论佛教或其他宗教,禅定是唯一的修行方法。因此,凡是主张以修行来达到精神和肉体之改造的,不论它是叫做什么,我们都应该将之列入禅的领域,层次虽各不同,基础是大同小异的。

中国的禅,虽以无门为门,仍希望让有心于修行的人们,从有门可进的基础方法学起,修学了一段时日,或者能把心安稳下来之后,再教他们去寻找无门之门。若能以先用修学禅定的方法,把心安稳下来,至于学不学中国禅宗的禅,无关宏旨,是不是称它为禅,也无关紧要。要紧的是在于能不能找到适合你并且是有效的修行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原则上不出乎调身、调息、调心的三要素,目的在于调理身心,关键则不能离开气息而谈身心的健康和统一。以下,我们便就这三要素,来谈修行禅定的基本方法。

一、调身

一般所讲调身的主要方法,是指打坐的坐姿。可是,除了坐姿之外,应该尚有行走、站立、躺卧等方法;在坐前与坐后,也当有运动和按摩的方法;乃至吃饭、大小便,均宜有其方法。因为我们的身心,若要它健康,必须动与静并重兼顾,所谓动中取静,又所谓静中之动。前者即是以运动和按摩的方法,使得血液循环通畅、气脉运行活泼、肌肉和神经松弛,才能使得身体舒适,即所谓气和而后心平。因此,印度的禅者,有瑜伽体操;中国佛教的禅者,有少林寺的拳法,道家丹道派的运动方法,尤其繁多,后来则演化为太极拳。实际上,东方人的各种运动方法,大多与坐禅有连带关系,并且是为了坐禅的需要而有运动的方法,甚至运动的方法最初也是由禅者于修行之际,身体发生规律的柔软的运动动作而来,正像后世中国医学中的针灸原理所依的身体经脉和穴道部位,最初也是从静坐运气之中发现的一样。现在许多人将运动的拳法及针灸,与修行禅定分了家,这是不对的。

身体缺少运动,机体便易于老化和感染病痛,运动是使生理机能能由紧张之后的松弛,能够得到更多的营养补给及休息的机会。禅者的运动方法,讲求心念集中、气息和顺,绝非后来演为技击的拳术可比;禅者的运动,本身就是修行禅定的方法。所以,我对调身的方法,是运动与打坐并重的。

二、运动的方法

(一)初级

1、头部运动--此在打坐之前,坐下之后使用。先将两手平置于左右两膝,勿用力,身体坐正,再做头部运动的四个方式:头向下低,再往后仰。头向右倾,再向左倾。头向右后转,再向左后转。头顺时针方向,前、右、仰、左转,再逆着时针方向,前、左、仰、右转。每式身体不动,肌肉和神经放松,各做三道七次,动作缓慢柔软,眼睛睁开,呼吸自然。头部运动的目的,在于使头部血液减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动力,使头脑清晰,渐归宁静。

2、全身按摩--在打坐以后,站起之前,搓热两掌,先用拇指背轻轻按摩双眼,依次用双掌按摩面部、额部、双肩、两臂,乃至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再下至大腿、膝盖、小腿。此一自我按摩的运动法,能使因初学坐禅而感到的疲劳完全消除,身心感到柔和温暖与舒畅。惟其在按摩时,必须使注意力集中于掌心或指头。

3、瑜伽柔软运动--(此略)

4、走的方法--坐禅久了,腿感到不习惯时,不妨用走来调摄身心。快走,中国禅堂称为跑香,顺时针方向,在禅堂内,左臂甩、右臂摆,越走越快。此时修行者的心中,除了走得更快的感受之外,不应有任何念头。慢走,佛教的名词称为经行,注意力集中在前脚掌心,右手轻握拳,左手轻抱右拳,提举于腹前,离肌肤一指节。如果会用心的话,快走慢走,都能使你摄心入定。

5、站的方法两脚分开约等于自己一只脚的距离,将上身由头至小腹松弛、变轻,让重心和重量的感觉落到两脚的前掌。

6、卧的方法右侧卧是最好的方法,故名为吉祥卧,它能使你少梦、熟睡、清醒、不打鼾、消化良好、不遗精。仰面卧,宜用于短暂的休息,全身肌肉放松,不用一丝力量,即能很快地消除疲劳;如果用在终夜的长睡,这就不是最好的方法。

7、日常生活的方法禅宗常讲:吃饭洗碗屙屎撒尿担水砍柴等日常事,无一不是禅,含义极深,非真得悟境者不易明白。初学禅之人,若能在做任何事的任何情况,都能心无二用,不起杂念地把注意力集中的话,虽不能即入禅定,也可使你的工作效率提高,生活得充实和稳定了。

(二)中级及高级

坐禅的训练,与运动的方法有连带关系,训练越久,运动的方法也随着增加其他项目。中级和高级的运动方法,有站坐躺卧及倒立等姿势,当然,禅者的运动,以缓慢、柔软、安定、安全为原则。

三、坐禅的姿势

(一)七支坐法

1、双足跏趺此有两式:(1)通常是以左脚在下,右脚置于左大腿上,再将左脚置于右大腿上,称为如意吉祥坐。(2)或将右脚在下,左脚置于右大腿上,在将右脚置于左大腿上,称为不动金刚坐。

2、脊背竖直挺起腰杆,勿挺胸部,头顶向天,下颌内收,颌压喉结。

3、手结法界定印两手圈结,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两拇指相结成圆圈形,轻轻平置于丹田下的髋部。

4、放松两肩--将两肩肌肉放松,自觉如无肩无臂无手的状态。

5、舌尖轻抵上颚--门牙上龈的唾腺处,不可用力,若有口水则缓慢咽下。

6、闭口--无论何时,只用鼻息,不可张口呼吸。

7、眼微张视线投置于身前两三尺处的一点,不是要看什么,只因睁大眼睛时,心容易散乱,闭起眼睛时,心容易昏沉。如果睁眼过久,觉得劳倦时,不妨闭一会。

(二)其他坐法

对于初学禅者,不一定能够跏趺坐。可采取其他较简单坐法。

1、半跏坐不能盘双腿的人,或者双腿盘久了,觉得疼痛难忍之际,不妨把上面的一只脚松开,置于另一条小腿的下面,或者一开始仅将一只脚置于另一边的大腿上,左脚在右小腿之下,或右脚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2、交脚坐两脚均置于地,向内向后收,结果,两脚掌向上,置于两小腿乃至两大腿之下。

3、跨鹤坐又名为日本坐,因为迄今的日本人,在日式室内的正式坐姿,仍是用这种方式,即双膝跪下,两脚的大拇指上下交叠,将臀部坐落在两脚跟上。

另外,还有天神坐、如意自在坐等。

当然,功效最大最快而且能够经久稳固的坐姿,仍以最难的跏趺坐最为可靠。

四、调息和调心

气息和顺舒畅,心境才能平静安稳。心情与呼吸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并且,要想调心,必先从调息入手。中国的道家、印度的瑜伽、中国西藏的密宗、天台宗等,讲到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视呼吸与气的问题。因为人体生理的动静以及心理的动静,与呼吸的气和息有着依存关系。就原则的定义而言,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钟十六到十八次的出入息。修行者的呼吸在渐渐地缓慢深长微细之时,称为“息”。由于息的力量,推动血液制造能源,由能源产生赋活生理机能的作用,称为“气”。当修行者感受到由气所产生的作用时,称为“觉受”。有了觉受经验的人,便会觉得坐禅对于他们,确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一)呼吸的方式

呼吸的方式,大致上分为四类:

1、         --在激烈的运动之时,或者刚刚做完激烈的运动,呼吸的速度及强度如刮风,均不宜打坐。

2、喘--在感到恐惧、紧张、疼痛、虚弱、兴奋、疲倦之时,必定情绪低落,心神昏暗,也不宜打坐。

3、气--是指普通人的平常呼吸,每分钟十六至十八次呼吸,而自己可以听到呼吸声。此为初学者最低的要求,也是安全的呼吸速度。

4、息--此又可分为四等:

鼻息:打坐时用鼻孔呼吸,是基本的方法。与气不同者,是听不到呼吸声,呼吸是平常的速度,所以吸气及呼气,主要是靠肺的自然的律动,不得以注意来控制它,否则速度快了,会头晕,慢了会胸闷。

腹息:仍用鼻孔呼吸,但其呼吸的重心不在肺部,而在小腹部了,初学时不宜用勉强控制及压气的方法,把吸入的空气逼入丹田。通常打坐的人,经过一段时日之后,呼吸气必然自动地通过横膈膜而到达丹田,那时,修行者的身心,会突然感到轻松舒软起来,呼吸也越来越慢,越来越长,越来越深,越来越充足,不仅感到肺部充足,丹田充足,乃至全身每一个细胞,都感到充足,渐渐地呼吸的自然律动,不在肺部,而在小腹了。但那不是把小腹隆起,而是以小腹取代了肺部的功能。

胎息:胎儿在母体内时,不用鼻孔呼吸,是以母体相连的循环系统来呼吸。修行禅定的人,由于腹息的更进一步,便不用鼻孔呼吸,每一个毛孔,都可能成为呼吸器官,此时的脉搏,若有若无,但其仍须仰赖体外的氧气来补给身体所需。此时以宇宙做母体,自己的身体即是子宫中的胎儿。

龟息:动物之中,有的乌龟寿命极长,甚至将其埋入地下数百年,无饮食无空气,也能继续活下去。打坐至第四禅的程度,自然不需呼吸空气,甚至心脏也停止跳动。不同于已死的尸体之处,乃在于不腐臭烂掉,其生理组织仍是活着的人。

   此便介于胎息与龟息之间,定力越深,则越近于龟息状态。此时,修行者的身体,已自行形成了一个小宇宙,以其体内的气或能的运行,自给自足,不必再从体外摄取氧气来供给体能的消耗了。

   (二)调息的方法

   调息的方法,在中国的道家,称为“吐纳”,纳天地日月之气以养生,吐身内的浑浊之气以保命,乃是修炼丹道的方法。印度的瑜伽行者,特别重视各种呼吸方法的锻炼,且以生命能之产生与超常能或绝对能(与神合一的自然大能)的引发,就是用呼吸的方法作为重点训练。佛教修行的起点,与外道无多大差别,所不同的是,调息是入门方便,并不以调息为根本法门。调息的目的,在于调心,心既调伏之时,呼吸方法便无关紧要了。

1、数息--在数息之前,先做深呼吸三次。深呼吸时,将两手置于小腹,先用鼻吸一口气,引入小腹,使小腹隆起,再收小腹,继续吸气,使肺部隆起,肩微耸,尽量吸入,然后闭气十五秒钟,才慢慢地将气吐出,同时身子下弯至不能弯为止。三次深呼吸后,将姿势坐稳,开始数息。数息有几种方法:

顺数--一是数出息,这是通常用的一种,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出息的数目上,每呼出一口气,数一个数目,数到第十,再从第一数起,反复连续地数下去,数到心无杂念之时,身心便有异常愉悦的感受出现了。二是数入息,方法与数出息相同,只是把注意力集中于入息的数目上。由于通常人的呼气较慢,所以数出息较易阻止杂念的入侵。

倒数--当修行者用顺数之时,渐渐变成机械化,心中把数数目变成了无意识的行为之时,杂念便趁机活跃起来,所以不妨把数目倒过来,从十、九、八……而至一。

隔数--倒数又成了机械化时,不妨顺着数单数或双数,单数数到第十九,双数数到第二十。也可以倒着由第二十起数双数或由第十九起数单数。

2、随息--当以数息的方法,修行到了杂念渐渐减少之后,便可把数目省掉,但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的出与入上面。对于每一呼吸的出与入,都明明白白。此亦可分两种:

随鼻息注意力在鼻端,感受呼吸的出入,不用注意呼吸到达的部位及处所,但要你达到呼吸与心相契相忘的程度就好。

随息想每吸一口气,便想:“一口吸尽千江水”;每呼一口气,便想:“一口吐出万里山”。将自己的身心,随着呼吸的出入,而与外在的山河世界,连接起来,打成一片。当然不是要你吸入的都是水,吐出的全是山,而是要把你内在的身心和外在的世界,随着呼吸的出入融合为一个全体。其实,这已是从调息的范围,跨入调心的领域中了。

(三)调心的方法

佛法被称为内学,所以佛所说的一切法,无一不是教众生向己身的内心用功夫的调心方法。佛法的总纲,称三种无漏之学,那就是戒、定、慧。其中以禅定为修道的根本方法,戒是修道的基础方法,慧是修道所得的效果。如果没有戒所规定的有所不做及有所不得不做的生活态度,修行就无法成就;纵然有了成就,也会落于邪道而自害害人。所以戒是道德规范的佛教教义,也是调心的基础方法。作为哲学理论的佛教教义,是由调心方法所得的结晶。本文的重点,则在于说明修行禅定的方法。

以修道的立场而言,不可以说,唯有修禅定才是修道,修禅定确是修道的主要方法。调息为修定的入门,调心则是修定的主要方法。佛的十大德称之一,名为“天人调御师”,意即他已是天及人类之中将心完全调伏和驾驭了的人,也是天及人类之中最能帮助众生调摄身心的一位大师。从修禅定的方法而言,调心可以用如下的数类观想:

1、观想身外的东西挑选身外的任何一物,作为集中心念的对象;或者以分析身外的任何一事一物,作为转变心念的对象。前者如月观及日观,后者如因缘观及不净观。

2、观想地、水、火、风的功能将自己的心观想成地、水、火、风的任何一种功德,化除烦恼妄想,进入凝然不动而又朗朗清明的定境。例如地能化腐朽为神奇,容受一切而又生长一切,然其本身始终寂然不动;水能洗净诸垢,汇百川成大海,滋养万物,变化万象,而又不争功、不诿过。

3、以身体的官能接受身外的对象用眼看颜色及形色,用耳听各种声音,用鼻呼吸,用舌抵上腭,用身体感受粗细及冷暖等,其中用鼻呼吸的方法最基本有效,眼睛看及耳朵听,最好要有老师指导得法,始能安全有效,舌抵上腭是打坐的基本要求;全身的部位太多,初学时不易用上力量,仅以观想冷暖或热的感受,也容易发生不能调和的毛病。

4、观想身内的五脏中国的道家用金木水火土代表五脏,所做的五行归一而观想丹田的方法,或以五行相济相生的方法,导引脏器的功能,增进身体健康。印度的瑜伽所说的六个或七个灵球,也是以五脏为主的观想法。

5、观想身体的某一部位如观想眉心、鼻端、脚心等。初学打坐的人,若没有名师指导,大概只能以修数息法来调心,也可以用随鼻息法。为了安全可靠起见,最好还是由有经验的人指导。

 

四、调心的历程

我们的心,经常处于两种极端的状态之下:精力充沛之时,思绪极多,不易安静,更不易凝定;在精力疲倦之际,便会陷入困顿,陷于晦暗、昏沉呆滞。前者病在散乱心,后者病在昏沉心,此两者是修习禅定者的大敌。轻微的昏沉,有法可治,比如睁大眼睛,注意力集中于眉心等,用之可以见效;重昏沉则唯一的最佳方法是干脆闭上眼睛,睡一会儿。大多数的调心方法,是用来对治散乱心的。我将调心的历程,分为七个阶段,以数息为例:

1、数息之前,没有集中心力的对象,心念随着现前的处境,或回忆过去,或推想将来,不断地、复杂地、千变万化地起伏不已、生灭不已。

2、数息之初,数目时断时续,妄想杂念,依然纷至沓来,但已有了集中注意力的主要对象。

3、数息之时,数目能连续不断达十分钟以上,但仍有很多妄想杂念,伴着数息的正念。

4、数息之时,正念不断,杂念减少,偶尔尚有妄念起落,干扰正念的清净。

5、数息之时,虽有清净的正念,不再有任何妄想杂念,但仍清清楚楚地知道,有能数呼吸的自我、有被数的呼吸、有用来数呼吸的数目。实际上,虽到如此的心无二用之时,仍旧至少有三个连续的念头,同时活动着。

6、数息之时,数到把数目呼吸都忘掉了,感到身、心、世界内外间隔没有了,人、我对立的观念没有了,客观与主观的界限没有了。那时一种统一的、和谐的、美妙的无法形容的存在,那时充满了力量和愉快的感受。至少尚有一个念头在。也唯有到了此时,始为与定相应的现象。

7、数息之时,数到身、心、世界,全部不见了,时间与空间都粉碎了,存在和不存在的感受消失了,进入了虚空寂静的境界,那是超越了一切感觉、观念的境界,我们称之为悟境。没有符号能够表示,一切语言、名字、形相,到了此处,均无用武之地了。

  以上七个阶段,第一是散乱心,由第二至第五是集中注意力的过程,第六第七是定境与悟境。若细论,第六尚不是深定,一般宗教家、哲学家乃至艺术家,都能多少体验到所谓天人合一与神同在的冥想。

 

五、杂念、妄想、念头

从修行禅定者的体验而论的妄想、杂念与念头,也大有分别说明的必要。大致上,妄想杂念,可有两类,一是粗重的,一是细弱的。粗重之中,又有杂乱无味而且不连贯的,名为杂念,有条理的则为妄想。细弱之中,又有容易察觉在动而未必有意味的一群波动,仍称妄念,以及非在相当宁静时不易察觉的一个一个的波动吗,任何一个波动,都无法代表任何意味的,便称为念头。若用线状的符号加以说明,也许是这样的:

1、          杂念群

2、          妄想群

3、          妄念群

4、          念头群

5、          定境

其中的念头,起灭极为迅速,坐禅功夫相当好的人,能够发现在一秒钟间,有十来个念头,对治杂念妄想的最好方法,便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当你发觉你有杂念妄想时,那个杂念妄想已经过去,不要再为它烦恼,勿怕杂念妄想打扰你,如果你老是为着杂念妄想之象五月的苍蝇,挥之不去而烦恼,那会为你带来更多的杂念妄想。应该知道,当你能够发现你有很多的杂念妄想之时,正可说明你在调心的工夫上,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收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