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蛰存:理智法 青少年朋友大多爱读书, 有的人整天抱着大部头的小说, 手不释卷, 如痴如醉.他们这样读书, 书虽然读了不少, 可收效却并不一定大,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上海华东师大中文系著名教授施蛰存先生在谈到自己的读书经验时, 对这种现象作了精辟的分析.他说青少年时期 (即从十四五岁到二十岁这一段时间) , 是`用感情去读书'的.`从童话看到中外古今新旧小说, 每读一本书都和书中人物融合为一, 仿佛自己就是济颠僧、武松、李逵、黄天霸、贾宝玉或堂·吉诃德.' 而到了二十岁以后, 他就开始注意`用理智去读书'了.`《水浒传》看了第二遍、第三遍, 书中人物再也不能和我合二而为一.我注意的是作者描写潘金莲和潘巧云的方法有何异同, 七十回本和一百二十回本孰优孰劣, 金圣叹的评语可信不可信.用这副眼光去看小说, 即使说当时也有可乐之处, 毕竟不是青少年时期那种乐趣了.' 从`用感情读书'到`用理智读书',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的过程.施蛰存先生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 `好比吃菜, 青少年时期是为了追求美味, 中年以后就要注意到营养价值.'倘若单纯为了`美味'——消遣或追求情节刺激去读书, 就会不自觉地被书本牵着鼻子走, 收效甚微, 而有目的地为汲取书中`营养'去读书, 就会自觉地以审视的目光对书本进行分析, 注意吸收书中好的内容、新的知识、写作技巧、优美语句, 收获自然就大. 青少年朋友应该尽早完成从`用感情读书'到`用理智读书'的飞跃, 辩证地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施先生下面这一段话, 对我们是很有启发的: `一个人, 能不能经常读书, 有志于不断提高文化水平、不断扩大知识面, 完全决定于中学阶段.我虔诚奉恳中学语文教师, 要做好对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中学生应该读些什么书, 不必太严的限制, 主要是必须善于培养他们爱读书的习惯.一个高中毕业生, 除了教本之外不读书的人, 是没有希望的.而一辈子光读小说的人, 同样是没有希望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