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纪渐长,理性读书

 韦海生 2021-03-20

这是 书邦人 的第 50 篇原创文章
近日我看了施蛰存先生讲如何读书的一篇文章,他把阅读和吃菜做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原话是:「好比吃菜,青少年时期是为了追求美味,中年以后就要注意到营养价值。

他的意思是,中年以后读书就不能像青少年时期一样用感情读书了,而是多用理性。
我十分赞同这个观点。随着年纪渐长,我才发现好书多到读不完,即使不眠不休也读不了多少本好书,于是不得不有所取舍。像小说类,不管是言情、武侠、盗墓还是历史小说,我都很少读了。

因为小说中的人物已经不像青少年时期那样对我有那么大的影响,多读几遍他们也不能跟我合二而一。

比如再读《红楼梦》,我不再关心贾宝玉心里爱的是谁,而是关心导致他出家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或者喜欢去考究石头记脂批版本哪个更好。

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情节的刺激而读书,或者拿读小说来消遣,就容易陷入像追剧一样的陷阱里被书本牵着鼻子走,一本接着一本地阅读,却没有多大的收获。

当我换了一种理性的眼光去读书,虽然少了些许感动,但是却主动吸取了书中的营养,并以审视的目光去看待一本书

比如里面有哪些优美的句子值得摘录,作者哪些写作技巧能够模仿,书中有哪些反常识的观点值得思考等,都让我读书的收获比之前更大。

这种近乎功利的阅读一般不太受人欢迎,我也一度鄙视如此读书的人,认为这般阅读不算真正的读书,没想到多年之后我竟变成了多年前讨厌的那一类人。不过随着年纪渐长,我也开始慢慢接受了这种读书方式,现在看来反而理性得多。

尤其进入 2021 年以来,我低价卖掉和扔掉的书不少于 200 本,让我开始认真审视往后的阅读之路。

尽管处理掉的这些书是我前几年精心挑选的,可是确定三五年内不可能读到之后,也只能舍弃,把心思放在更值得阅读的书上。而留下的书,则是当前理性选择的结果。

说是理性,说白了还是偏功利性。像我读商业书是为了工作、投资,读古诗是为了陶冶情操,读西方哲学是为了更好地思考,读人物传记是为了向伟人学习一样……凡此种种,都带有功利心,而不是单纯为了消遣。

我想,阅读对于每个成年人而言,都带有一定的目的,即使那些穷经皓首的教授,表面看上去无欲无求,实际上也只是为了一碗饭而已。

这么一想,倒也坦然了,毕竟对于吾等平凡人,每天拿出大量时间阅读只为了消磨时光,说出来是要被人笑话的。

特别是年过三十,需要争分夺秒挣钱养家糊口的人,总是像青少年时期那样任性读书,未免有浪费时间之嫌,还不如让自己变得理性一些,读对当下有用的书。

比如我看到一些育儿博主,没读几本书却拼命育儿,除了写几句没有营养的鸡汤句子,就是晒娃。

你有那么多时间为什么不去读一读乌莎·戈斯瓦米的《儿童心理学》,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

说到底,你还是不肯多花时间去读让自己难受却有收获的书,而是随心去读让自己快乐的书,美其名曰「读书是私事」而感性地读书,认为自己读什么书别人管不着。

别人确实管不着,但自己就不能管好自己吗?什么书该读,什么书不适合读,就不能理性去选择?

这两句话实际上是我对一位朋友说的,基本上是原话。而早在两年前,我也陷入了遇到好书就读的怪圈,不管是选书买书还是读书,都是凭一己感觉,完全按照自己想当然去做,却没有想过读书的方向在哪里。

当发现自己年纪渐长,精力大不如前时才意识到该收心了,于是冷静坐下来思考读哪些书更合适,舍去不必读的书,反而更加明确了读书的范围——这也算是一种理性读书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