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

 释怀斋 2013-08-06

花空觉性了,月尽知心证




1. 乃往古昔,有一闲静林野之处,有群猕猴游住。于此时诸猕猴游行,渐至一井。乃观井底,见彼月影。既见月已,诣猴王处白言:大王应知,其月现堕井中。我等今应速往拔出,依旧安置。是诸猕猴,咸赞言:善!便相议曰:云何方便,可能拔月?其中或云:不须余计,我等连肱为索,而拔出之。


时一猕猴,在井树上,攀枝而住,其余一一次第以手相接。猕猴既多,树枝低下欲折。时彼最下近水之者,搅水乱月。由水浑故,月便不现。树枝便折,一时堕水,被溺而死。——《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


 这个故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那个猴子捞月的最初版本。每个人都尽可以嘲笑故事中猴子的愚蠢,就连佛经中都忍不住加了一首带有讥讽意味的颂偈:此诸痴猕猴,为彼愚导师,悉堕入井中,救月而溺死。但我倒觉得,这些猴子的行为不能以愚蠢来评价。首先,猴子们的动机是绝对良好的,拯救月亮,将其置于原处,不说是伟大之举,至少也是心系天下;其次,猴子们是在一只猴子的积极策动和猴王的英明领导下,有组织有纪律地开展了拯救行动;最后,猴子们是在民主商议,统筹安排,采纳合理意见的基础上实施了最后的捞月之举。所以,我们应当思考的是,猴子究竟做错了什么?其实类似猴子捞月的行为我们见过、听过很多。以正义以及人民的名义,一呼百应,再加上所谓集体商议通过的合法程序,一次次或荒唐或残暴的革命就应运而生了。不过,猴子至多不过戕害了自己的生命,而 “革命却常常致使风雷激荡、血流成河。于是,问题的核心变成了所谓良好的动机、英明的决策和正确的方法应当如何产生。在捞月决议的产生过程中,关键词是民主。但缺乏理智的民主可能是通往独裁的最佳捷径。一个近乎荒唐但披着美好动机的提议,一个头脑发昏但统治力极佳的领袖,一群诺诺相从但狂热的民众,民主就这样变成了群氓的乱舞。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说,有群众的地方就有独裁,这比所谓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更加振聋发聩。这也提醒我们,民主其实是需要资格的,在一个缺乏理性、习惯盲从、热衷于匿名表达以便逃脱责任的社会,谈民主或许有点奢侈,甚至会酿成大祸。所以,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当文明的结构摇摇欲坠时,使它倾覆的总是群众……此时,人多势众成了唯一的法则。这话不无夸大和悲观,但却足可引以为戒。


 

2. 犹如有人身被毒箭,因毒箭故,受极重苦,彼有亲族怜念愍伤,为求利益饶益安隐,便求箭医,然彼人者方作是念: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人如是姓、如是名、如是生?为长、短、粗、细?为黑、白、不黑不白?为刹利族、梵志、居士、工师族?为东方、南方、西方、北方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彼弓为柘、为桑、为槻、为角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弓扎,彼为是牛筋、为獐鹿筋、为是丝耶?未可拔箭!我就先知弓色为黑、为白、为赤、为黄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弓弦为筋、为丝、为宁、为麻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杆为木、为竹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缠为是牛筋、为獐鹿筋、为是丝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箭羽为飘鸿毛、为雕鹫毛、为鹍鸡毛、为鹤毛耶?未可拔箭,我应知箭镝为鏎、为矛、为铍刀耶?未可拔箭,我应先知作箭镝师如是姓、如是名,为黑白、不黑不白、为东方、西方、南方、北方耶?彼人竟不得知,于其中间而命终也。——《中阿含经·箭喻品》



这个故事很有趣,中箭的人不知自救为重,反而纠缠于一些没有意义的问题,看似充满求知欲望,其实却是在钻牛角尖。佛家用它来比喻与其追究没有意义的奥义,不如注重实际的修炼。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眼前浮现出的却是那些聱牙诘屈的所谓学术文章。动辄援引晦涩的大哲言论、深奥的玄虚理论,再辅之以密密麻麻的注解和大而无当的呐喊,初看仿佛学问精深无比,深以自己无法看懂这珠玑字字而深感惭愧,时间久了,终于得知,再玄妙的文字背后也不过是苍白的思想。正如拔箭就拔箭,拔出来就复归人生,拔不出来就命丧九泉,就算把箭的知识研究得再透彻,也无益于延长片刻的生命,那些令人吐血的故弄玄虚,也不过就是箭的知识罢了。此外,回归故事的本意,人生其实还是需要追问的,但追问也有个方向的问题。正如问路,明明是想知道路在何方,却向人家道天凉好个秋或今晚的月亮真圆啊,说得越多,越不知所云。正如有很多人皓首穷经了一辈子,却终结于为稻粱之谋,如此学问,不学也罢。回想起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以前总是以为庄子他老人家是读书无用论者,现在才明白,他老人家是读无用的书无用论者。可惜,当我明白时,头脑中已经塞满了很多无用的知识。


 

3. 时智慧者,入他国土,推问其国,人民善恶,谷米贵贱,豪富下劣。闻其国中,有两长者,豪富难及,旧共亲亲,中共相失。众人構狡,斗使成怨,积有年岁无能和解者。其智慧者设权方便,赍好馈遗百种饮食,诣长者门,求索奉现。长者即见,进其所赍馈遗之具,以其长者名,辞谢问讯:前者相失,以意不及,众人構狡,遂成怨结,积年违旷,不得言会。思一侍面叙其辛苦,故遗饮食,馈遗之物,唯见纳受,无见讥责。亦无父怨母仇,故遣吾来,以相喻意。其长者闻,欣然大悦。吾欲和解,其日久矣,但无亲亲以相喻意。乃复辱信,枉屈相喻,诚非所望。同念厚意,便顺来旨,不敢违命。其智慧者,解长者意,霍然无疑,辞出而退。诣第二长者,亦复如是。解喻其意,如前所言。便共克期,共会其处,聚合众人,和解仇怨。——《生经·佛说国王五人经》



修习法律经年,即使在读修身养性之典籍时,总不免有些关联法学的知识翻涌心间,于是一边自愧自己尚未到海容云正尽,山色雨初晴的境界,一边也暗自觉得有趣,随手记录一二。这个故事就是其中的一个。一场受人挑拨的没来由的纠纷,却又积怨颇深,表面看来想要解决非常不易,但佛所说的智慧者却轻易将其消弭于无形。首先,他看穿了纠纷的实质,即众人構狡,遂成怨结,因此两人之间并无深仇大恨,或许两家长者并不希望如此积年违旷;其次,他运用了高超的化解技巧,借一家之名,进其所赍馈遗之具,使两家找到了化解仇怨的契机;最后,他巧作冰人,在两家都决意和解之时,约定聚合众人,和解仇怨。令人不禁感慨,好一套步步为营、运筹帷幄的解纷艺术。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智慧者利用了双方信息不对称的缺陷,但他并非无所倚凭,而是在准确判断双方意在和解的内心真意后才如此行为,这与现实中法律职业家们简单的背靠背调解方式却又有所不同。佛经中关于纠纷解决的故事其实很多,譬如:


1)昔有二毗舍阇鬼。共有一箧一杖一屐。二鬼共争各各欲得。二鬼纷纭竟日不能使平。时有一人来见之已而问之言:此箧杖屐有何奇异,汝等共争嗔忿乃尔。二鬼答言:我此箧者,能出一切衣服饮食床褥卧具资生之物,尽从中出;执此杖者,怨敌归服无敢与诤;着此屐者,能令人飞行无挂碍。此人闻已即语鬼言:汝等小远我当为尔平等分之。鬼闻其语。寻即远避。此人即时抱箧捉杖蹑屐而飞。二鬼愕然竟无所得。人语鬼言:尔等所争我已得去。今使尔等更无所争。——《百喻经之四一》



2)昔摩罗国有一刹利,得病极重,必知定死,诫敕二子:我死之后,善分财物。二子随教,于其死后,分作二份。兄言弟分不平。尔时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份。云何破之?所谓衣裳中割作二份,盘、瓶亦复中破作二份,所有瓮、缸亦破作二份,钱亦破作二份。如是一切所有财物尽皆破之,而作二份。如是分物,人所嗤笑。——《百喻经之五八》


                                                     (3)加毗罗鸟、兔及猕猴、象等四兽,结为兄弟……鸟问象云:汝先到此树边之时,其树大小?白象答云:我到树边之时,倚树揩痒,树才胜我也!次问猕猴:汝见树时,其树大小?猕猴答云:我于树上,捉其枝条,腾跃跳掷,胜得我也。又问其兔:汝到树时,其树大小?兔子答云:我到树边,吃啖树叶,口到树头,枝杋花叶。其鸟云:我昔山中,食此树果,遗子此地,乃生其树。因此树故,如上四兽,识得大小。鸟最居长,兔得第二,猕猴第三 ,白象最小。——敦煌遗书《四兽因缘》



1)中的纠纷解决可谓釜底抽薪,如果罔论人贪心,可以发现,纠纷解决的关注重点应当是将争议之物化为乌有,这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2)中的纠纷解决看似公平,却令人不满,这提示我们在化解纠纷之时,要因时、因地制宜,不能简单粗暴,也提醒我们纠纷提起者的愿望虽然以公平为基础,但或许还有其它诉求,如尊严、情感,不可一概而论;



3)中的纠纷即大小位序排列的解决是比较成功的,因为裁断者准确地使用了经验法则——树的生长规律。如此看来,解决纠纷还真是一门学问。


 

4. 猫生儿,以小渐大。猫儿问母:当何所食?母曰:人自教汝。猫儿夜至他家,隐瓮器见。有人见已,而相约曰:酥乳肉等,须覆盖;鸡雏高举,莫之食。猫儿即知:鸡酥乳与肉,皆是我食。——《大庄严论经》



小猫从人的防备中知道了什么是自己的食物,这可能比母亲苦口婆心的教育给予的印象更为深刻,我们常常谈的反面教材也就是这个意思。有趣的是,这个故事展示了认识事物的反面视角。这也是身处一个不大可能得到真理的社会和时代惯常使用的方法。有些慷慨激昂的口号,有些义正词严的宣言,有些歌功颂德的场面,从反面一看,说明了什么便显得分外清楚了。就像故事中的小猫,正因为从反面理解主人的话,所以并没有加入主人保卫食物的滚滚洪流中,而是窃喜知道了该吃什么。我将这种观察方法称为逆向真理推导法。用来揣测领导的讲话、弘扬主旋律的宣传、学习开会等的真实内容,虽然不说万试万灵,却也十中八九,不过不知是该喜还是该悲。从反面认识事物也可以理解为坏人观点,伟大的霍姆斯法官就用坏人观点论证了他的法律之道如果你只想知道法律而非其他什么,你必得将人当作一个只在乎法律知识允许其得以预测之物质后果的坏人,而非一个好人。其实这里的坏人也就是拥有七情六欲、辎铢必争的平常人。因此,要想知道真相或者事实,不用考虑太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径直从最简单的常识出发就好了。而那些动辄抡圆道德大棒当头棒喝我们的人,往往也正是不欲想我们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的家伙,或者更恶劣一点,是那些希望我们永远作打杂伙计的掌柜们。对于这些家伙,我们所能做的是,要么不必理会,走自己的路,要么还他当头一棒。

 

                                                                                                                                                                                                                                   1213日凌晨草拟 

                                                                                                 午后修订于二一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