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胃却越来越差了。有统计显示,全球共有5亿胃病患者,中国就占了1.2亿,是名副其实的“胃病大国”。在中医里,提到胃就不能不说脾,脾胃是健康的“根”,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我觉得养生必须先养脾胃,胃强身体才强壮,胃弱身体就虚弱。如果把长寿比喻成盖房子,护好脾胃就是打地基,根基不牢,吃再多营养品、保健品也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查查你的脾胃是否健康 脾胃不好的人,从外表上就能看出来。我在门诊中常碰到这样的病人:有的面色苍白,口唇没有一点光泽;有的过于消瘦,好像一阵风就能吹倒了;有的很胖,看似体格庞大,但一点都不结实;还有的说话有气无力,精神不振,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多是由于他们的脾胃功能受损所造成的。因此,要知道脾胃好不好,我常看以下几个部位: 口唇。一般来说,脾胃好的人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而脾胃不好的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子。口臭、牙龈肿痛等症状大多和脾胃消化能力不足有关。另外,睡觉时会流口水,也是脾气不足的一种表现。 鼻子。脾胃的经脉和人的鼻子相连。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是脾胃虚弱所导致的。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伴有腹痛,也说明脾胃功能不好。 眼睛。脾胃不好容易气血不足,进而影响到肝,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睛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另外,脾和人体液的吸收关系很大,如果常出现眼睛红肿、脸肿等现象,也可能是脾的问题。 耳朵。脾胃虚弱会导致人的肾气不足,常常表现为耳鸣甚至耳聋。 此外,很多人的脾胃不好,是由过度劳累或情绪引起的。尤其是春天,肝火旺盛,人往往易怒。脾胃失调的人,春天常常觉得身上没劲儿、手脚冰凉、有时还会拉肚子。 脾胃受伤五脏都遭殃 脾胃出了问题,很可能连累五脏。中医里有一句话,“养脾胃就是养元气,养元气就是养生命”,脾胃健康是决定人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 心与脾就像一对母子,心脏病要从脾胃治。脾负责统筹人的气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了问题,不能益气生血,就会导致人的心血失调,引发心脏疾病。 ![]()
肝与脾胃互相影响。常有病人告诉我,吃完饭还感觉饿,但肚子却是鼓鼓的,吃了胃肠药也不管用。其实,这往往和工作压力太大或情绪不好导致的肝郁气滞有关,必须先养好肝才能解决脾胃的问题。反过来,脾胃也会影响肝脏,比如脂肪肝出现的根源就在于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里,从而影响肝的供血和其他功能。 脾胃虚最先影响肺。肺像个“宰相”,专门辅佐心脏这个“君主”。肺通过管理体内的气,协助心脏治理全身。然而,肺气的盛衰,取决于脾胃的强弱。脾胃虚的人往往会导致肺气虚,容易患感冒和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脾虚往往肾也虚。人的精力充沛肾气就充足。肾的精气强弱,还和人的脾胃是否健康,能否提供充足的营养滋养肾脏有关。长期脾虚会导致肾虚,表现为心里烦热、容易盗汗,或者畏寒怕冷、手足冰凉。 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胃生病大多和人饮食不节制有关,脾生病则与人过度劳累有关。虽然脾胃生病的起因不一样,但必须一起养。 脾胃有三怕。一怕生,二怕冷,三怕撑。生冷的食物,如各种冷饮、生的蔬菜水果等,会带着寒气进入身体,最容易伤及脾胃。此外,脾胃最怕撑,饥一顿,饱一顿对它伤害最大。 有些药最伤脾胃。很多西药都会刺激肠胃,比如硫酸亚铁、氨茶碱等会让人恶心、呕吐;胍乙啶、心得安等会引起腹泻;阿司匹林、水杨酸钠、消炎痛等会诱发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导致出血。一些苦寒类的中药,如板蓝根、六神丸等,虚寒体质、经常拉肚子的人不宜久服。 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人愤怒、怨恨或焦虑时,胃和脸一样充血而发红;人悲伤、沮丧或忧郁时,胃就变得苍白,胃液分泌不足,活动也减少。中医也认为,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调节功能,进而会影响脾胃。可见,学会笑是给脾胃最好的礼物。 多动脚趾养脾胃。我经常让脾胃不好的病人多动脚趾,相当于按摩脾胃二经。上班时,可以边工作边用脚趾抓地、抓鞋底,每次抓5分钟。或者在洗脚盆里放一些椭圆形、大小适中的鹅卵石,边泡脚边用脚趾抓石头。 脾胃喜欢细碎的食物。脾胃和老奶奶一样喜欢细碎的食物。国外有研究证明,如果每口食物都能做到反复咀嚼,坚持几十年,你的健康状况就会明显好于同龄人。 春夏秋冬各有养法。春天少吃酸,多吃点甜味食物,如山药、香蕉、大枣等,以养脾脏之气。夏天湿气较重,多吃豆类健脾利湿,同时少淋雨、少贪凉。从立秋开始多喝粥,粥最健脾。冬季寒冷,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平时最好早睡晚起、多晒太阳,让身体温暖,是保护脾胃的最好方法。 嘴里五味暗示的疾病http://health.online./ 2011-12-01 09:12 俗话说,鼻闻香臭,舌尝五味。如果有一天吃什么东西都味同嚼蜡,那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相反,如果嘴里经常感觉有异味,比如泛酸、口苦、发甜,也不可大意,因为这常是患有某种疾病的信号。
口甜:脾热 酶的分泌异常 一般来说,脾热口甘,因此口甜多为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为消化系统功能紊乱可导致各种酶的分泌异常,唾液中淀粉酶含量增加,刺激舌上的味蕾而感觉口甜。另外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唾液内糖分亦升高,也常会出现口舌发甜。 口酸:肝热 肝胆之热侵蚀脾 祖国传统中医学认为,肝热则口酸,大多由于肝胆之热侵蚀脾脏后形成,而且很多人还可能出现舌苔薄黄、食后腹胀、恶心,甚至出现胸闷肋痛等症状,这预示着你可能患了胃炎或消化道溃疡等疾病,最好马上做进一步的胃部检查。 口苦:湿热 肝胆湿热和胃热 口苦的人大多因为湿热引起,多见于肝胆湿热和胃热,一般是由于胆汁反流造成,因此首先应检查胃和胆囊有没有问题;部分喜欢夜宵的人或过食辛辣食物也会出现胆汁反流造成口苦;而老年人因为胃动力差,也容易出现口苦;癌症病人也常常出现口苦症状;再就是一些脑力劳动者,由于精神压力大,再加上生活饮食节律失调,导致肠胃功能呆滞,进食的食物在胃肠停留时间过长,也容易引起口苦。
口辣:肺热壅盛或胃火上炎 口中有辛辣味或舌体有麻辣感的人多为肺热壅盛或胃火上炎所致,常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及长期低热者,大多还伴有咳嗽、咯痰黄稠、舌苔薄黄等症状。 口咸:肾阴不足、虚火上浮 口咸与肾有关,大多是肾阴不足、虚火上浮造成的,有的还伴有腰膝酸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夜尿频长等症状,多见于慢性肾炎、神经官能症、慢性咽喉炎或口腔溃疡等病症。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口味的异常还与年龄、性别、情绪、环境、饮食、口腔卫生等诸多因素有关。那些吸烟或过量饮酒、睡眠不足的人也会出现味觉的异常。因此一旦出现口味异常,最好及时去医院由医生作出诊断。
如何调理脾胃?
寒湿困脾
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人们吃的食物也精细化,大量的食物防腐剂,激素,药物残留,过于刺激性的食物,生冷寒凉的食物,都会引起脾胃的不和。脾胃位于中焦,脾的作用,一是运化水谷精微,水和食物中很有营养的物质,清的物质。二是运化水湿。将水湿运化到三焦。如果水湿不正常的聚集在一起就是我们说的痰。三是脾还统血,就是维持血液的正常,不是血液溢出血管。四脾主四肢肌肉。如果脾虚则会四肢倦怠无力。
脾的运化水湿,正常情况下食物入胃经过初步消化,然后精微营养部分被脾带走上输给肺,肺朝百脉,通过血液将精微润养五脏六腑。如果脾出现了问题就会脾失去健运,水湿就会无法带走停滞,如果水湿聚集就会形成痰饮,就是我们看到的吐出的有形的痰。这个如同河道中的水垃圾一样白色的泡沫淤阻着河道。如果这时再贪凉吃些生冷寒凉的食物就会导致寒湿困脾,水湿不能正常被带走,停滞就会引起吃的少,腹胀,纳呆。寒湿向下注入大肠就会大便带水湿,变成软的不成形,或者黏着在马桶上。还有就会四肢轻微水肿,舌头肥大舌苔也会白腻,齿痕。这是因为有水湿夹杂。治疗应以去燥佉湿,以温治寒。干姜 性温驱寒效果好,秋葫芦 是秋天摘得做瓢舀水的那种具有很强的燥性,放在水里也不会腐烂,利用这个燥性去脾湿最好。所以治疗寒湿困脾就要用葫芦姜丝酒,这个酒是黄酒,温性的驱寒的。一燥二温去寒湿最快。还有就是米酒姜丝蛋花汤也不错,米酒用超市里卖的醪糟,最养脾胃,南方生小孩都是喝这个,蛋花在醪糟煮开时放入,蛋花可以裹着脾湿之气。用经络疏导的方法也很快,艾灸脾腧,胃腧,足三里,丰隆等穴位。
寒湿困脾,和脾胃湿热是两码事,但都是导致脾胃运化失调,寒湿的舌苔为淡灰色,如同猪腰子泡水里半个小时以后的颜色,湿热困脾会有黄苔厚腻,其次小便也有不同,前者清长,后者短赤。还有一点是如果开始是寒湿困脾久而不愈或者失治也可转化为湿热的。
舌边有齿印,是因为脾虚导致的舌体有些虚大,占据了牙齿的位置,被牙齿挤压出现的痕迹,脾经的好坏就是表现在唇上,脾虚运化能力减弱,身体中吸收的能力减弱,生血机能就降低,无法应对每天的劳作,就会感到疲惫不堪,严重的话,小腿肚会酸紧的难受,建议用艾灸,肚脐,脾输,肾输,肺输。这些足以让你改善。
两边齿痕厉害,中间有裂痕,舌根无厚胎,脾虚,胃有热,肾气不足的胎象,黑豆海参汤比较适合,黑豆补中气,降胃热,不伤人,海参补肾的阴阳,晚上7点到九点服用,用来补肾经的。每天睡前吃一个,从立冬开始,到冬至结束,用当归生姜羊肉汤补补肝血,当归补肝血,生姜散寒,羊肉暖脾,当归15克就可以肝血暖了,肾阳补了。11点以后属于子时,这时人体的阳气借助自然界的阳气一起生发,服用乌梅汤最好,补肝经最好,这是防止遗精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子,都是食疗的东西。乌梅肉与五味子打碎蜜丸冲服,乌梅补肝,五味子入肾肝肾得补。
牛肉煮汤,到金黄色,喝汤不吃肉,补气血快,健脾胃超过四君子汤,为血肉知性的健脾良方,建议早上7点到九点喝,脾经运作时,坚持一个月,会受益。
山药薏米粥,稍微有虚寒的不建议服用,薏仁米是水生植物,虽然性平,但有寒性,在药方中提到用粳米时,有许多人买不到就用大米,大米水生有利尿的效果,而粳米时土生的土稻子,更适合脾胃,举这个例子的意思就是不要盲目,虚寒的建议用些牛肉汤来补养,但是不要吃肉。
舌边齿痕,一派脾肾虚寒之象。 附子理中丸 加减。
肉桂粉贴涌泉穴,降胆经,睡觉会改善,肉桂降胆经补肾阳,外用通肾经。
人体的吸收运化和胃起着主导作用,而且最初最先反应的疾病就是脾胃虚,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第一道防线,所以养生就是保护好脾胃。
病例,北京的张小姐30岁做文职。自述其症;每晚腹胀如鼓,比平时大了一圈,上至心下,下到肚脐左右,腹中有疼痛拉拽感,大便不成形,虽然腹胀如鼓但是饮食依旧不减,经常性的头痛,前额疼,两侧疼。发作了就去医院打上一个星期的消炎针,效果不佳经常反复。
我诊其症,1 面色白皙,面颊处有些美丽痘。
2 脉体重按无---说明气血鼓动无力,整体脉濡---是有痰湿,左关处弦细---说明身体中肝木升不起来。右寸独大---是肺金不降。
3 舌苔薄白,后侧无苔---说明肾气不旺,所以后侧无苔。舌体淡灰色---体内有寒就显这种颜色,两侧齿痕斑斑,---脾虚导致舌体肥大挤压齿床所致。
4 大便溏软不成形。
5 腹部叩其声响回音大,说明腹部肌肉拘谨不柔和,属于涨肚。
问起生活起居得知,生活节奏快早上没有吃早饭的习惯,中午,晚上一般在单位叫外卖打发。睡觉一般在12点以后,有头痛史,部位在头维穴,印堂瞳子廖穴,百汇穴。后背痛,用力重拍后才稍有缓解。
综上所诉,作息时间的原因,严重的损伤了脾胃,不吃早饭,胆汁无法分泌,不能帮助脾胃运化吸收功能,熬夜时间过了11点胆经主令的时间,使胆火无法下降到肾中暖水脏,这样胆经不降则逆,顺经上扰清窍头部便会疼,胆火不降再吃些刺激的食物,脸上出现美丽痘不足为奇。肝胆互为表里,此时但出现升降的逆反,自然影像肝胆两经的升降次序,出现滞赛,肝胆为木,脾胃数土,木克土,从而又影响了脾胃,加重了负担,长久的失调导致了脾胃气机的逆反,从而影响了其他脏器的正常生理代谢。
在人体中,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主清脾从左升,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下降为顺,是从右侧降,能吃但腹胀是胃能容纳,脾不消磨无法运化的缘故,不化则下破大肠为水谷不化的腹泻。这其中也有肾阳不足的原因。总之这一切导致了脾的功能受限,运化减弱,这就是脾阳虚,脾气虚运化失主,寒湿内生,上午脾阳可以借助自然界的阳气加上脾经的时间在上午9点到11点 ,利于脾的运化,到了下午,自然地阳气减弱,脾阳得不到资助,便运化减弱出现腹满涨,晚上的时间更深,加上吃的多些,脾就停止了,这时胃就会胀满气胀,健脾气,温脾阳,消胀满降胆火是用药的宗旨。
采取针灸加药物的治疗,张仲景的《伤寒论》中有个厚朴生姜半甘参汤,就是治疗这方面的脾阳虚的。记得在看郝万山老师讲这方子时,用药比例一定要按原方比例,在李可老中医的书中提到用仲景的方子时是按原量折算。我大胆的开出了,厚朴250克,生姜125克。。。。。张小姐在抓药的时候药店的人怕要量大差点不给他抓,她本身也担心,我说放心吧,回去服用了一副肚胀消了一半,两幅不在胀满,三副疼痛拉拽感消失,真的不得不佩服仲景的经方如此的好用。加上10天的针灸张小姐脸上笑容绽开了笑容。方中的厚朴温降胆经最消胀满,生姜,半夏降胃气,化痰,人参甘草 健脾气。这里的人参换成了党参。
是肾阳的问题,按照暖脾的效果自然不好,所以把所有能引起大便不成形的原因都写出来。在正常的人体中,水谷入胃消与脾阳,但水的的消化比谷类更难,为什么那,是因为脾土的磨化机能必须依赖与火,火为土之母,火旺才能让土干燥,才能克服水液,脾阳蒸动水谷精微,化为雾气,游溢于上归于肺金,通过肺金的宣发肃降的生理功能降洒为水液,清纯的化为人体的血液和津液,重浊的变为尿液,当然这也要有其他脏器的协助完成,这样小便通利,胃才没有停水,糟粕残渣才能下降后传大肠,是以干燥下至。
肺金是通过什么途径把脾阳蒸东的精微转化的,大家晓得三焦吧,心肺位于上焦,脾胃位于中焦,肝肾位于下焦。三焦是作为一个通道来说的,就和自来水,下水道一样,沟通了3层楼里的人的生活起居,在人体中就是沟通了心肺,脾胃,肝肾等脏器的生理机能的一个通道。肺金吧收敛的精微物质通过三焦送到了下焦中的膀胱府,中医讲的膀胱有2个生理功能,一是储存水液,而是汽化水液输布上乘,达到膀胱府的精微通过膀胱的作用,加上肾阳的温煦,让清纯的化为津液,通过三焦,和膀胱经上奉体表和内脏。重浊的自然留在膀胱变为尿液,水液有了好的去处,大便自然不会溏软不成形。大体有以下几个脏腑会引起大便的不好。
一、脾阳虚,运化无力,无法运化水湿,导致下迫大肠引起的。
二、肾阳不足引起的大便不好,下利清谷,完谷不化,伴有轻微口渴。这种不成形是因为命门火衰,火不暖土,造成腐熟水谷的能力降低,大便会有胃消化的食物残渣,这叫下利清谷,因为是肾阳不足导致的会有口渴,上面提到了津液的汽化和上奉需要肾阳的温煦,肾阳不足,温煦力量减弱,自然无法上奉于口,就会口渴,但是这种口渴喜欢热饮,温的。是体内阳不足有寒的的原因。
三、肝脏引起的大便不好,主要是里急后重,便脓血,咳欲饮水,相当于现在的热痢疾,一般这种比较急性。
四、脾阳不足,肾阳不足导致脾肾阳虚的大便不好,基本属于更深层的病,五更泄就是属于这种,体内的寒邪已经威胁到肾属于重症,非药物所能及,具体症状1和 2都兼顾,还有就是多了四肢厥逆,手脚冰凉,口淡无味,手冰冷到肘,脚冰冷到膝盖。畏寒怕冷,四肢蜷卧,无精打采。
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人体中的阴血阳气我们简称气血,阴血阳气循环人体周身,在外温养四肢百郃,在内营养五脏六腑,像一个圆环一样没有端口,这种现象中医称之为阴阳气相顺接,如果阴血阳气某一方面出现虚损,使气血不能同时送达到手足,就会出现手足冰冷症,中医称之为厥逆,实际上就是四肢厥冷之意。再者就是比例产物的出现例如痰湿,水邪,虫积,食物积都会引起阻滞不能让气血运行于手足。
大体分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种手足冰冷是伴有身体发热,发热越重,冰冷的程度也就越深。儿童中多见,主要原因是小儿身体脆弱,发育还不完善,受不了自然界气候的乍冷乍寒,特别是春天多见,因为春天自然界的阳气有地下转出,温度不恒定。忽冷忽热,而这时人体中的阳气由肾转入肝脏,小儿的肾气还不完善,容易被自然界的风气扰动,引起阳气上冲,这就是大家所说的热邪,人生活在自然中感受自然之气,同样也会受自然所感,小儿身体受不住外界气温的忽冷忽热,触而感知,出现热邪内淤的情况,这样使阴血阳气不能输布与四肢末梢,出现手足厥冷,但同时小儿也会出现有昏睡情况,脸部两侧面颊浮红,脉浮数,口唇鲜红可现,口干舌燥,小便少,昏睡时有鼾声,通过这些症状反映出孩子身体中热邪严重,应该用清法,但是小儿脾胃弱,经不起寒凉的药物,面颊浮红说明小儿胆火不降,肝火抗胜为热邪之本,肝主疏泄,有热循经上扰自然疏泄失常,小便会短少,热邪上迫,津液被耗,故口干舌燥,肝主藏血,血热逼迫脉道充盈,所以脉浮大而快,口唇是人体中皮肤最薄的,所以血有热为鲜红,身体有热邪,正气就要驱邪外出,这是本能反应,正气都在抗邪气,无力养神所以会出现神倦昏睡,气机逆乱自然主持升降的枢轴就会减弱,就不思饮食,晓得病机所在,自然用药会有着落,降胆火,护脾胃,收肝火,利小便。在彭子益的的书中就有论述,胆火也成相火,收相火一般用乌梅最好,乌梅酸收入肝经降相火,输肝气,但是相火的下降要得脾胃的资助,所以在乌梅中加入甘甜的白糖,补养脾胃。小儿用量用乌梅10个,白糖20克,煮四十分钟,给孩子喝下去,前提是凉了再喂,半小时左右孩子小便就会增多,期间要频饮,把这药喝完,一般2个小时孩子就会热退身凉,手足自温,这乌梅汤实际上就是来自老百姓用的降暑的酸梅汤,夏天的热称为署火,24节气小暑大暑就是指的这个暑火,自然界叫暑,人体中称相火,实际上一个意思。
第二种是中阳不足引起的气血失调导致的手足厥冷,例如脾阳不足运化水湿能力降低,导致水饮停于中焦脾胃,无法使阳气外达与四肢末梢,这种治疗一般用仲景的茯苓甘草汤治疗。
还有一种是由于血虚引起的手足冰冷,大出血,漏血,贫血等引起的,记得去年夏天有一个崩漏的妇女,其脉细小欲绝,手足冰冷,寒气逼人从脚到脚踝都是冰冷的,夏天都要用热水袋,因为是从里往外寒,所以不管用,再看此人面色无华,唇无血色。一看就知道失血过多,脉细小是因为失血过多不养脉道所致,针灸对于月经过多确实不错,但是补血的话还是药物,和病人商量后开了张仲景的当归四逆汤,用桂枝汤去生姜加通草,细辛,当归,这里桂枝疏通经脉,当归补肝血,细辛散下焦寒邪。
伤寒论中方子都是煮一次,个人认为医圣仲景用一次是有原因的,因为药中都是些植物类,有根,有颈,有叶,有子实,都是按一定比例开的方子,第一次煮时,析出的成分大体比例比较协调,第二次在煮实叶类析出和果实析出成分会有所失调,所以我也用一次煮药,3副药后病人的手足冰冷程度已经缩减的脚趾头寒了,但是后来病人去了南方一直没有联系,所以不是一个完整的病例。
最后一种属于寒伤肝经引起的手足厥冷。夏天,邻居20岁,大学生,在暑假时贪凉吃了冷饮,正值经期,于是腹痛得脸色苍白,手足厥冷,双手捧腹,一看是属于寒凝的那种疼痛,认为是痛经引起,于是在后腰腰阳关上针刺,点刺放血,《在有痛经是的病人,针刺腰阳关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前提是此穴位有压痛感才可》一般 10分钟就能缓解。可是丝毫没有反应,还是很痛苦,继续观察,发现口唇也变白了,汗珠往下掉,问腰阳关有感觉吗,回答没有,才意识到不是痛经引起,询问后得知贪凉导致寒凝肝经,正是月经期,寒入子宫所致,当然寒症用热法,用艾条取肚脐,子宫,关元,针刺天枢,气海。10分钟缓解。
在人体中肝脏是主藏血的,一切与血有关的脏腑经络都是由肝脏所倾注,血的性质是温热而上升的,由肝脏到心脏的走向,血的温热上升的动力来自于肾脏中阳气的鼓动,肾阳不足就不能温升肝血,升血能流畅,不升自然凝聚,不升就下陷。水不生木则木陷而血瘀 ,肝血在体内流速减弱不能充分濡养经络脏腑,时间一长血失去华丽鲜红之色,变成紫色或黑色,简单的理解实际上是血里的携 带氧气量降低,导致缺氧,凡是肌肤枯涩 眼周围青黑者皆属于肝血的於结。
肝血不能温升的缘由是因为脾气的停滞导致肝血无上达之路,中医中肝脾的左旋向上,肝气是随脾气左旋的,脾气不升自然带动肝血的能力降低。我举过例子,脾胃如同自行车的轴,其余脏器如同车轮,车子轴转而轮运。轴停车子就停了。所以人体出现毛病是多个脏器的互相不协调,不是单一的某个脏器主管。
血瘀的病用温法,也就是肝肾用温药,在上的心肺要用清法,温则血热上送心,清则心火正常生长,不会上热。如果肝气郁热,也要用清法,肝脏属于厥阴 变化无常,可以热可以寒。下陷不升为寒,寒从肾中来。肝气瘀滞体内不升久而变热为害。肝气具在阴阳两极转换的位置,所以容易热,也容易寒。正常的生活中如果避免血瘀,最简单的就是作息正常。肝血在凌晨1到3点时修复解毒,这个时间不睡,调用肝血的话就会造成血瘀。
文章来自:医学全在线 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黏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俗称甘薯、山芋。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 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粳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性平,味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对于脾虚呕逆,食少久泄、小儿脾虚疳积、妇女脾虚带下者,最宜食之。或炒熟食用,或用白扁豆煮粥服食,均有裨益。 性平,味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所以,凡脾虚之人,或病后脾胃虚羸,宜煨食之。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故凡久病脾虚、中气下陷、气短乏力、大便泄泻、脾虚浮肿之人,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调料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味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除通常炒食外,还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唐本草》早有“鲫鱼合莼作羹,主胃弱不下食”的记载。《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脾为后天之本,乃气血生化之源。脾旺者,气血亦旺;生机不绝,虽病可愈。若脾虚,不欲饮食,则“谷气竭,命乃绝”。凡病:能食者,易愈;恶食者,难疗。因此,补脾是临证中十分重要、十分常用的主要方法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