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溪新闻网讯 (记者 蔡传斌 通讯员 陈艳 文/图)
南薅,一个山环水绕的花腰傣村寨,与外面的世界有着重重阻隔,却并非完全封闭。市场化、信息化、城镇化的浪潮无一不在席卷着这个河谷村寨,曾经的男耕女织、采摘渔猎、物物交换都已成为民族与部落的历史。

正在晒谷子的村民
远近闻名的“芒果村”
每年5月初至7月中旬,是新平县漠沙镇曼线村委会南薅村村民白世林最忙碌的时候,他与老伴杨美仙在自家田地里种了300多棵芒果、250棵荔枝、2亩水稻、4亩小米辣(果园套种),整天忙个不停。5月后,芒果渐渐成熟,普洱等地的客商像候鸟一样如期来到南薅。今年一共来了6个老板,一来就不走了,在村里搭建了一排排遮阳棚收购芒果,附近村寨的果农现在都习惯性地将自家的芒果送到南薅来交售,这个小小的傣寨一时成了人来人往的集市。
白世林家的芒果属于南薅的本土品种,种下3年后就可以挂果,且味道纯正,病虫害少,销售稳定。自从村里来了收芒果的老板后,白世林家的果树就成了摇钱树,以前他卖的是生芒果,每公斤售价仅1.5元左右;随着新三公路的修通,现在交通便利、物流发达,他卖的是熟芒果,每公斤卖到6元。一年下来,白世林家的种植收入,不含稻谷也有5万元。农闲时,他与老伴还到邻近村寨打打短工,每人一天也有七八十元的收入。白世林三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他与老伴吃穿不愁,就想着能为子女多攒下一点钱。
截至去年9月,南薅村已有芒果树11000余棵,成了远近闻名的“芒果村”。果树绿了,村庄变了,村民富了。有了钱后,南薅的每个傣雅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盘算,有很多还没有实现的梦想。
过去傣雅人被称为“摆夷”,时常受人歧视,因而不愿与外界交往,生产生活多是自给自足。进入新时代,“商品”、“市场”的意识渐渐深入人心,傣雅人开始接纳外面的世界,村里的年轻人以打工、求学、经商为名走出世代居住的村寨,南薅的傣雅人在找回民族自信的同时,也在尝试着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
土掌房与砖混房并存的时代
7月中旬,时值盛夏,酷暑难耐,中午2点至下午5点,南薅村民一般会选择躲入土掌房内午休,芒果采收完后,中午的时光便有些慵懒。走入白世林家的土掌房,火辣辣的太阳一下全被挡在了屋外,屋内漆黑但清凉。这就是傣雅人的家,整幢土掌房占地约12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每层都有6间房,客堂在中间,摆七八桌酒席仍显宽敞。白世林今年59岁,膝下三女一男,三个女儿都已嫁人,儿子在县里机关单位上班,儿女都有了归宿,他与老伴却不愿歇下。这几年,家里攒下一笔钱,他想把自己的土掌房内部装修一下:浇灌地板、贴上瓷砖,让住惯水泥房的儿女们逢年过节回家住着也舒心。不过城里的儿子不同意他在老屋里折腾血汗钱,因为不久的将来,儿子要把他们老两口接到城里去享福,老屋也就空了。记者问白世林会不会去城里住,他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
村民李永华最近也在为房子的事操心。他有两个儿子,都在外打工,一个在福建,一个在漠沙,两个儿子如果都回南薅娶妻成家,100多平方米的房子就不够住了。近来,他家的左邻右舍开始建起了新式的砖混房,外面再“裹”上一层,从远处看,外观、式样与土掌房相差无几。他也想为儿子建一幢这样的新式楼房。钱不是大问题,他家种了40多棵荔枝、70多棵芒果、4亩苦瓜,去年一年,他记在本子上的毛收入有5万多元。地基才是问题,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折旧才能建新,但他又舍不得将传统的老屋拆除。在他看来,传统的土掌房也没什么不好。
南薅村的土掌房多建于上世纪80年代,房屋大多保存完好,且具有传统花腰傣民居的建筑特色。这种由连片的土掌房构成的村落,在漠沙镇已不多见了。然而,全村40户人家,拆土掌房建砖混房的村民就有6户。这个数字一直让南薅村小组长杨建周揪心不已,他怕再这样拆下去,南薅丢失的不仅是美丽,同时也将失去本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近段时间,他家的老房子里睡了一大屋子的建筑工人,他请这些人来,并非拆房,而是装修,或许可以说成是“加固”——他要用水泥和钢筋为老房子打地梁和支柱子,然后再修整一番,不让老房子露出一点水泥的样子来。
看了杨建周家正在维修的土掌房,记者问他为何不用传统的木材,而选择水泥和钢筋。杨建周笑笑说,南薅靠近江边,气候湿热,白蚁活动频繁,建土掌房使用的木材首先要应对的是白蚁,按照傣雅人千百年来的建筑传统,只能选择本地山林出产的黄栎与黄杨两种木材,才能很好地防蛀。可是现在,这两种木材国家已经禁止采伐,其他木材没人敢用,这也是傣雅人的土掌房只宜维修保护,无法按传统模式重建的一个重要原因。
做一套正宗的民族盛装有多难
提起花腰傣,尤其是傣雅人,最有民族特色的不是集古朴、雅致、适用于一身的土掌房,而是傣雅人的民族盛装。有盛装,便要有便装相配。傣雅人的便装现在只有上了年纪的老人才会时常穿,年轻人怕打理,在日常生活中,无论盛装还是便装都不愿穿了,T恤、衬衣、七分裤、运动衫等开始进入他们的生活。
杨美仙的三个女儿都嫁到了外村,穿着民族服装的机会越来越少,少女时代穿过的民族盛装都留在了家里。在傣雅人居住的村子,母亲一般都会为女儿做一套民族服饰,作为嫁妆。这种嫁妆如果按传统的做法,线要自己纺,花要自己绣,布要自己织、自己染,衣服要自己缝制,最后还要配上各种银饰,价值不菲。不过,在南薅,傣雅女子的服饰却正在按所谓的时尚与适用的标准进行着“改良”。
刀正美今年66岁,是南薅本地少数几个以缝制傣雅人服饰为副业的村民。在她看来,傣雅人的装束不仅美丽,而且很时尚,最有代表性的是少女们的无袖无领短衣、露背内褂和七彩筒裙。尽管这样,她做的服装还是按客户的需求分出了老式与新式,两者的差别很大,一般老式的布必须是土布,要手工织,花要手工绣,染色的原料过去用靛泥,改用洋靛也还不错。另外,所用银饰必须是纯银的。这样下来,一套服装的价值就高得难以估算了。而新式的就简单得多,用的是现成的洋布,不用染,绣花也省了,用绸缎代替,银泡变成了铝泡,据说是为了便于清洗。在很多外人看来,这样的改良款似乎有些变味了。
刀正美做一套正宗的民族盛装,一般有700多元的赚头,却要花去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做这样的“裁缝”不易,村里的年轻人都不愿学。不过,刀正美总是希望自己的衣服在做客、节日庆典时有人多穿穿,那样自己的心血也就没白费。这些年,为了发展旅游业,重大节日里村干部都会要求全村男女老少着盛装。每逢办婚事,两亲家多半也会聚在一起商量,相互告知统一着民族服饰,这让刀正美感到很欣慰。
外出打工者的家庭梦想
南薅的改变还谈不上日新月异,在外人看来仅仅是某些细部的微调,观念的冲击或许是机遇的降临,再微小的变化,其实每个村民都能感受到,在外打工的30多个年轻人即便不常回家,也能敏感地觉察出来。
村民杨国辉从18岁就外出闯荡,头一份工作是厨师。结婚后,他与妻子去了江苏无锡,找了第二份工作——加工光学玻璃。由于干活卖力,人又实在,得到了老板的肯定,每年五六万元的收入,还分了一间夫妻房。就是这样的待遇,前久杨国辉与妻子还是决定返回家乡,一个直接的原因是,他的儿子已经6岁,要上小学,不能老没有父母在身边。同时,他也听说,村里在建新楼房,就先辞职回老家,与妻子一合计,决定用多年的积蓄建一幢两层砖混楼房,今年10月可以完工,紧接着就做装修,让儿子也住上新房。
杨国辉也考虑过回家后能干什么活的问题,农活还会一点,耐力却不行了,芒果再值钱,也养活不了一家三口。最初,他想等新房建好后,让妻子在家带孩子,自己一个人回无锡,重新干老本行。后来,听说南薅要发展民旅特色旅游,他就暂时打消了回无锡的念头。等迁进新居后,他想在家里开农家乐。目前,南薅有3户农家乐,桌椅20套,可提供30个床位,主要经营傣雅人的特色美食:干黄鳝、腌鸭蛋、腌江鱼、生态鹅肉等。杨国辉当年做厨师,学的是川菜,做家乡的特色菜当然也不成问题。
等老屋装修好后,杨建周也想在家里开农家乐。自从每年一届的“聂耳母亲节纪念活动”在村里举办以来,南薅秀美的田园风光、神秘的民族风情渐渐有了持久的诱惑力,村里的美食文化也趁势声名远播。杨建周想,发展特色旅游可能是南薅人的又一条谋生之路。
编辑:沈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