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丧失活力的村庄——玉溪新闻网

 七里山人 2013-08-06
玉溪乡村纪事(之九)
丧失活力的村庄

http://www. 2013-07-31 21:56:56 分享到 转播到腾讯微博

玉溪新闻网讯 (记者  郑云华  文/图)

  大新村因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曾在这里兴修水利而载入史册,明代有林姓、孙姓等大家族从江南、沿海移居到此,上世纪60年代更是附近十里八乡农业发展的典范。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大新村不但往日辉煌不再,甚至已经严重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难圆的建房梦

  大新河是杞麓湖的主要支流。

  7月11日凌晨4点,38岁的林家江和妻子把从农户地里收来的蔬菜拉到蔬菜交易市场,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和生活。直到下午6点,卖完菜的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回家。余下的时间,挤在狭窄的老屋里看看电视,享受他们每天唯一的闲暇时光。

  林家江一家是通海县杨广镇大新村5组的村民。10多年来,林家江和妻子几乎每天都是这样开始和结束的。虽然很辛苦,但一家人的生活都得靠卖菜来维持,再加上盖新房的愿望,一家人不敢有任何的懈怠。然而,10多年过去了,林家江虽然有了一些积蓄,但盖新房的梦想却一直都没有实现。因为大新村共有5个村民小组3923人、耕地1963亩,和通海县大部分村子一样,人多地少是村庄最大的矛盾。

  从县城到大新村仅需15分钟车程。大新村是目前通海县保存相对完好的明清古村落之一。走进大新村,抬头可见一排排青瓦飞檐,低头便是上百年的石板路以及石板缝隙间长出的青苔,让时光恍惚回到了一百年前。然而,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来说,古旧的村落让他们感到生活越来越不便。

  进入林家江曾经住过的老房子,四方天井四周,是典型的三间四耳倒八尺三檐平土木结构房屋,这栋房屋现在还住了3个家庭7个人。林家江的母亲普树珍告诉记者,老房子以前是地主家的房子,解放后,一家分了几间,一住就住到现在。最多时,这栋房子住了10个家庭30多个人,现在这栋房子应该有70多年了,而村子里大多数老房子也都有一百多年了。

  在这栋老房子里,普树珍家分到了2间不足30平方米的房子,一家人挤在这里一住就是几十年。儿子在这栋房子里出生、长大、娶妻、生子,1998年,随着大孙子出生,房少人多,拥挤现象更为突出。为了解决住房问题,他们只好在老房子旁20多平方米的空地上建了两层砖房,儿子一家搬到了新建的房子里,老两口则居住在老房子里,居住条件暂时得到缓解。

  在普树珍的邀请下,记者走进了林家江1998年建的房子里。这是一栋上下两层共46平方米的房子,有着袖珍的厨房、院子、客厅以及2间睡房,吊了顶、铺了木地板、粉刷了墙壁。经过夫妻俩精心布置,家虽小却温馨充满现代气息。但随着小孙子的出生和大孙子的长大,住房不足这一现实问题又再次摆在了一家人面前。

  “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建新房,让父母在有生之年能住新房、两个儿子一人能有一个房间,但村里已经10多年没有批过宅基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盖新房了。”林家江说。

  有建房愿望的村民在大新村为数不少。63岁的张翠英是大新村4组的村民,她的家和林家江的家间隔不到50米,这是一个已有100多年历史的老房子,不到100平方米的房子里住了4个家庭13个人。

  “我只有一个儿子,今年30岁,一直没有娶媳妇,没房子,没人愿意嫁过来,要建新房儿子才能娶到媳妇。”摸着当年结婚时购置的老旧缝纫机,张翠英苦恼地说。

  房屋因年久失修,张翠英在蚊帐上扯了厚厚的塑料布。“这样雨就淋不到了。”她这样向记者解释。

  这个村子老房子大多没有被水泥钢筋楼房所替代,绝大部分村民同张翠英家一样住在老旧的土木结构房屋里。记者随意走进几户农户家,对于建新房大家都有着强烈的愿望。

  凌乱的村子

  由于住房条件紧张,村里无法缓解这些矛盾,一些胆大的村民只能靠违章建筑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

  沿着大新河往上走,河道两边的田地里有难以数清的临时建筑,有的住人、有的堆杂物、有的养鸡……还有的村民在大新河里围河造田,甚至在河道上盖房子。

  “简直不像话,6米宽的河道,硬是被一些村民占了4米来种菜,有的地方甚至占到了5米,保守估计被占的河道最少也有100多米长,而这种现象早已存在10多年了。”说起村民占河道种菜,大新村村民蔡春龙忧心地说。

  他告诉记者,今年5月23日通海下大雨,因为河道被占,大水冲毁了附近几个自然村的300多亩田地。“今年3月和4月政府组织过两次河道的淤泥清理,若不是这两次清理,估计损失的不止几百亩田地,甚至村里的住房也会被洪水给毁了。现在这些被淹的田地又重新种起了蔬菜,每年一到雨季大新河发大水把泥沙、垃圾直接冲到下游杞麓湖,如果再不治理,将会对杞麓湖造成更大的污染。”蔡春龙说。    

  大新村为何会有那么多临违建筑?究其原因,多年未批宅基地建房是主要原因。“我们小组有些人家,房子又老又旧又窄,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多,如果不到田里建房根本没地方住。这件事村里的干部也认可,说只要建筑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就行。”林家江告诉记者。

  由于耕地不足,又没有合适的产业来吸纳劳动力,加上许多孩子很早就辍学在家,大量赋闲人员让大新村的问题越来越多,青少年犯罪、吸毒现象不容轻视。

  据杨广镇派出所教导员可为平介绍,2000年到2001年大新村委会南边的富春山、文家山上,村民无意间发现了元朝的火葬罐、青花罐,很值钱。消息被传开后,村子里不少人开始在这两座山上大肆挖掘文物,一些村民甚至之后就一直以盗墓为生。“当时收缴了一部分,也处理了一些人,但得到实惠的人并没有因此停手不干,有那么一小部分人,这几年盗文物甚至盗到了江川、华宁。”可为平说。

  “当时村民们还发明了一种称作‘梭杆’新式盗墓工具,七八十个人,大白天明目张胆地拿着工具就去挖墓。”82岁的大新村4组老文书林继意回忆说。

  渴望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作为一直生活在这个村子里的人,林继意可以说是一直见证着这个村子的起起落落。据老人回忆,上世纪60年代,整个村子可是附近的标杆,劳动力强、牲口多、吃苦耐劳、积极向上成为了这个村子的代名词。还有一次村里因为种三七成果突出,省里直接奖励了一台拖拉机。可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因为地少人多、缺乏替代产业、缺乏整体规划等诸多因素,导致像住房、就业等这些村民的基本诉求得不到满足,整个村子失去了活力,辛苦挣来的钱开始流向了赌博。许多孩子早早就辍学,犯罪率居高不下,村子往日的辉煌不再,让像林继意这样的老人们伤心不已。

  对于村子出现的发展难题,连任18年大新村委会主任兼村支书的李为武认为“村子离城远,想要发展还得靠政府。”他告诉记者,大新村委会一直以来都是以农业为主,年人均收入7000多元,比全县年人均收入低2000多元。“1991年到1993年村里办过一个拉丝厂,最终亏损倒闭了,至今银行贷款都还没还清,整个村子没有一个整体规划,人多地少现象突出,大新村5个村民小组,曾经进行了规划,但组与组之间很难协调。”李为武说。

  林家江则认为,村子之所以发展不起来主要是缺少合适的带头人。“以前村子里有空地能批宅基地建房,就因为一部分人私心太重,宅基地批不到需要的人手中,导致怨声载道,批宅基地的事情被无限期推后了。如果有合适的带头人能对村子的发展上点心,让大家看到希望,重拾梦想,那么村子才能真正变样。”

  走访中,不少村民表示,村子要改变就要从根子上解决地少人多的问题,如果能有合适的产业来吸纳赋闲劳动力,才能让村民的精神面貌发生根本性改变,再加上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让有需要的村民实现自己的建房梦,才能让村子重拾活力。

编辑:沈建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